提及百姓最为熟悉的历史篇章,三国时期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景象,为其他历史时段所难以匹敌,流传至今的逸事也成了百姓日常的谈资。诸多三国故事更被艺术家们传诵于后世,并于明朝初年被罗贯中巧妙地整合为一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广为流传。
而在这一历史时期,有一个独特的人物不容忽视。尽管他在官方史籍《三国志》中并未留下多少墨迹,但他在民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他就是曹魏集团中的一位天才秘书杨修。他聪明绝顶,文采极好,尤其是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被广为传诵,甚至有一则故事被选入课本,让更多人了解了他的传奇人生。
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杨氏家族为汉代名门,先祖杨喜在汉高祖时立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杨氏一门亦颇家学渊源,《后汉书》记载杨震父杨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而杨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震子杨秉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秉子杨赐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赐子杨彪少传家学……熹平中,以博习旧闻,公车征拜议郎,是以杨氏一门,于东汉末年的才学声名,几与孔氏世家并驾,而官爵显赫犹有过之。
杨修,少好学,有俊才,因为家学渊源而人又聪慧,文采斐然,又擅长书画,所以在当时颇有令名。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与曹植志趣相投,被引为羽翼,交往甚密。曾为曹植谋取太子地位。曹植失宠于曹操,曹操因杨修有智谋,又为袁术外甥,虑有后患,于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借故将其杀害。杨修死后约三个月曹操亦亡故。
关于杨修被杀的原因,有很多版本。有曹操妒才说、泄露军机说、参与夺嫡说,还有政见不同铲除异己说、性格缺陷说……至今没有盖棺论定。但说他是专制独裁者刀下的牺牲品,肯定不会错。杨修死时正值壮年。一代人才就这么死了,确实令人非常痛惜。
杨修生前就已名冠一时,死后更是为后人议论纷纷,然而关于他的历史文献记载零散鲜寡,没有独传传于后世。可见实物唯有杨修墓,处于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今且仅存墓碑一通,立于村西南魏长城遗址上。斯人已逝千余载,在史料瀚海之中搜补罗列,辅以杜撰之能,辑佚穿凿成册,以飨读者。
是为序。
目录
序 言 / 001
第一章 人杰地灵 家世显耀
第一节 华阴福地 / 002
第二节 弘农杨氏 / 003
第二章 天降非凡 锋芒初露
第一节 神童降世 / 018
第二节 机敏少年 / 020
第三章 书院耕读 以文会友
第一节 求学之路 / 026
第二节 四知书院 / 029
第三节 入仕之辩 / 033
第四章 锋芒毕露 智勇双全
第一节 不拘一格 / 044
第二节 月旦评记 / 046
第三节 衣带风波 / 057
第四节 人生劲敌 / 064
第五章 登科入仕 拜为相簿
第一节 孝廉郎中 / 070
第二节 署仓曹属 / 072
第三节 丞相主簿 / 074
第六章 文韬武略 争与交好
第一节 花间道友 / 086
第二节 莫逆之交 / 088
第三节 推心置腹 / 091
第四节 人生知己 / 095
第五节 重惠厚意 / 102
第七章 小施捷悟 揣度人心
第一节 众伏辩悟 / 108
第二节 绝妙好辞 / 110
第三节 杨修啖酪 / 112
第四节 德祖改门 / 116
第五节 预敕答教 / 118
第八章 劫数难逃 身陷囹圄
第一节 立嗣之争 / 124
第二节 司马门案 / 129
第三节 扰乱军心 / 136
第四节 死之晚矣 / 142
第九章 身后无传 千古成谜
第一节 四封书信 / 148
第二节 死因之谜 / 153
第三节 另有深意 / 160
第十章 文耀后世 生动传奇
第一节 个人作品 / 170
第二节 多面形象 / 187
附 录 / 192
后 记 /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