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烟火》是作者杨锡高近年来创作的具有浓厚上海市井、弄堂烟火特色的散文集。作品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杨锡高的文字风格平实流畅,场景描写朴实无华,故事叙述感人至深,他喜欢和追求白描化和口语化,用接地气的文字写最温暖的故事。作为老上海人,他特别擅长表达来自上海弄堂的幽默感。读他的作品,充满老上海风情的生活画面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杨锡高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老上海人对海派文化的深入浅出的理解与思考,凝聚着深深的上海情结。
序
曹正文
正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初夏,文友杨锡高兄送来一叠即将付印的书稿,请我作序。我虽阅稿无数,但只是一个爱书人,一个普通编辑,很少为他人写序文,但锡高兄诚意恳切,他的文字又常见于各种报端,很见功力。这次重读他精心汇编的70余篇生活小品,一读,便读出了点意思,且把读后感记录如下。
先来讲一下我认识的书友杨锡高,他与我相仿,皆因好读书而走上写作道路。他少年时代常去的书店就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与四川北路新华书店。他自述古代作家中,最崇敬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文字平易晓畅,也许对他后来形成的写作风格影响颇大。在宋词中,他既欣赏苏东坡豪放雄浑的词,又喜欢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在现代作家中,锡高兄对鲁迅先生语言犀利、思想深刻的杂文情有独钟,他还特别欣赏鲁迅先生小品文中透溢出的幽默感。在欧美文学中,锡高兄对契诃夫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爱不释手,《变色龙》《项链》的巧妙构思与文学技巧,使他得益匪浅。
因读书迷上写作,几乎是所有文字工作者与作家共同走过的路。而由感而发也是锡高兄走上写作之路的缘由。他的处女作《一元营养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于《青年报》,叙述有一次他骑自行车途经虹镇老街,与一辆逆向行驶的自行车发生碰撞,对方两个汉子气势汹汹要他赔一元营养费(那时一包牡丹牌香烟才三毛几),明明是对方逆向行驶导致碰撞,但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限于当时老街治安状况不好,也没人主持公道,作者违心地赔了一元钱。他回到家里,一股闷气憋不住,就将此事一吐于纸上,文章刊出后,伸张了正义。文字变铅字的成功,增添了他写作的信心。
锡高兄从小居住在石库门老弄堂里,目睹沪上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微妙变化,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成为他随感而发的题材,比如《夏日往事》写过街楼下众人围观斗蟋蟀,又比如《遛狗百态》《家有保姆》《太太管理经》……这些寻常实录,经其文字润色,读来饶有趣味。《弄堂烟火》中不少文章题目,就是采用地方俗语,如《野豁豁》《扎台型》《孵了屋里厢》《神志无智》等等,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与亲切感。
书名《弄堂烟火》,综合来看,是一本具有海派特色、浓厚上海市井生活风情的文学随笔集。打开《上海的早晨》《外婆红烧肉》《弄堂里的爱情》《亭子间阿姨》……单看题目,皆为沪上特产,仿佛是作者平日生活的剪影。读完这部小品随笔集,我欣赏到了老上海人杨锡高的海派语言特色。他对上海风情的白描化叙述与口语化应用,读来自然亲切,字里行间有诙谐的意味,他写的都是我们日常见惯的生活琐事,但经他笔下表达出来,多侧面凸现上海市井生活中有趣味的种种轶事,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
锡高兄从事写作已有四十余载,他担任过行业报记者、编辑、总编,还担任过几家杂志主编,这些媒体经历,促使他得心应手完成了这部《弄堂烟火》。
杨锡高为人谦和而大度,笔下文字风格平易近人,颇有俏皮的趣味。他写老弄堂的风情人事,在公众号上发表后,颇有影响,与他60年未曾谋面的老邻居重新相叙,失联50年的亲戚也经公众号联系上了。想来这本新书问世后,锡高兄一定会拥有更多的读者与知音。
(本文作者系高级编辑、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