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病高发、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不均的当下,传统先病后治的被动医疗模式已难以为继。主动医学并非简单的健康管理前移,而是重构健康底层逻辑:以《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为智慧根基,强调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医生转型为健康顾问,将预防行为升华为全周期健康投资。通过主动干预生活方式、借助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监测,可减少慢性病诱因,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程。书中融合30余位医学专家的智慧,结合生动案例,系统阐述主动医学实践框架:从个体干预与社区联动,到可穿戴设备、AI算法赋能的人机协作,再到结合社会环保政策的生态健康管理。本书内容涵盖常见疾病防治、AI应用等,既剖析被动医疗短板、主动健康局限,又探讨其哲学基础、多维度健康衡量及在经济、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延伸。无论专业医者、公共卫生工作者,还是关注健康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系统化理论与实践思路,共同探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守护的健康新路径,见证医学向整体关怀的回归。
段玉聪:国际先进技术与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人工意识协会理事长(主动医学委员会发起人)、中美硅谷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中欧科学家论坛共同主席、全球人工智能电子联盟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智特聘专家、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科技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专家、世界人工意识大会主席、人工智能DIKWP国际测评标准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连续4年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榜和年度榜,发表论文300余篇,已授权中国及国际发明专利120余项。
樊光辉: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民族波立维亚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研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医疗产业新器材、新药材,已成功研发两款平战用止血敷料、两片新药、两款急救包,其中以他为首研发的高岭土竹纤维止血敷料已用于国际医疗中;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医疗重大抢救组织工作40余年,承担重大科创课题9项,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35篇,获专利35项,培养医学硕士博士(含博后)49名;获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一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一等奖(2015)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其主持的创新项目获2023年第九届中国医疗产业创新大赛最具投资价值奖,2024年被评为中国医疗行业创新转化优秀团队长,曾表彰为中国百姓放心医院优秀创建者。
第一部分
医学模式的演进与反思
第一章 现代医学模式的演化
一、医学模式的历史沿革
二、当今医疗的突出矛盾
三、主动健康与主动医学的出现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二章 被动医疗模式的概念与现状
一、被动医疗模式的定义与特征
二、过度医疗与欠医疗并存
三、健康评估的局限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二部分
主动健康的兴起及局限
第三章 主动健康的实践
一、社会意识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技术与市场推动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四章 主动健康与被动医疗的关系
一、体制层面:尚属外围或补充
二、经济与意愿层面:群体差异明显
三、学科定位:未能深度融入医学主干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五章 主动健康的局限与瓶颈
一、评估标准不统一
二、缺乏整体哲学与伦理支撑
三、易被商业化裹挟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三部分
整体健康与主动医学
第六章 健康状态的整体定义
一、个体与自然的相互适应
二、个体与宇宙的双向关系
三、高格局的整体和谐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七章 主动医学的理论支撑
一、预防与干预的全面性
二、时空维度的延展
三、伦理与共生的考量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四部分
从个体到群体的拓展人机碳硅协同演化
第八章 超越个体的医学视角
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前移
二、多元主体的协同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九章 人机协同:碳基与硅基的融合
一、数据智能驱动的个体化健康干预
二、人机共同体的伦理与健康边界
三、健康一致性的科技支撑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十章 未来愿景:生态与文明的协同演化
一、超越个体生命的维度
二、构建新型文明形态
三、朝向生态与文明的长远进化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第十一章 主动医学的价值与未来蓝图
一、主动健康与主动医学的关系
二、被动医疗模式的根源性困境
三、主动医学的核心价值
四、未来蓝图:从理论到行动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十二章 未来展望
一、学科体系的建立
二、临床与评价标准
三、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四、全球视野与协同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总结
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