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不仅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成中国古建筑语言的元素种类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墓、寺庙、道观、文庙、衙署、祠堂、学宫、仓廪、园林、民居、牌楼、戏台等,其代表形式丰富多样、千姿百态。这其中的每一个种类中,又包含了相当多的变化元素,由多变的单体建筑所构成。在不同的地区,这些建筑种类又有不同的方言表述形式,其地方词汇所涵盖的形式内容又与其他地区的词汇内涵不尽相同,因而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王其钧教授几乎走遍中国、参观过相当多著名古代建筑,用手绘的方式描绘出古代建筑图,带领读者在手绘图中品味传统文化的精妙,在盛宴中体悟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本书以高清原彩、大开幅画面,使读者徜徉在中国古建筑的空间里,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华美和构成模式中显现出的韵律,感悟古建筑艺术那一抹不曾泯灭的华光。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借助各种互联网媒体了解和欣赏各种建筑,甚至就像随旅行团参观一样观看某些视频,现场感很足。好的主播还能用激扬、华美的文辞赞美颂扬这些古代建筑。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几乎走遍中国、参观过相当多著名古代建筑的老人来说,那些视频或是一般的图书介绍,都不能把中国建筑的美予以全方位呈现。于是,我着手撰写这本《最美中国古建筑》,把我个人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用文字、图片和照片来呈现。希望我的这本书给读者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
几十年来,我参观过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建筑,每每回忆起来就按捺不住心底涌起的那股冲动,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实在太精彩了。中国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灿烂辉煌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而且这种语言形式十分成熟,语汇完整,谱写出无数璀璨瑰丽的建筑乐章。构成中国古建筑语言的元素种类包括城池、宫殿、坛庙、陵墓、寺庙、道观、文庙、衙署、祠堂、学宫、仓廪、园林、民居、牌楼、戏台等,其代表形式丰富多样、千姿百态。其中的每一个种类中,又包含了相当多的变化元素,由多变的单体建筑所构成。在不同的地区,这些建筑种类又有不同的方言表述形式,其地方词汇所涵盖的形式内容又与其他地区的词汇内涵不尽相同,因而更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中国古建筑非常重视造型与空间的变化,建筑形式无论从结构、功能、造型、组合、色彩等各个方面都尽量避免单调,就连店铺、作坊、旅舍、工场等旧时等级很低的建筑,在建造时,工匠也力避单调,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中国古建筑从功能到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建筑是一种实体的艺术语言,西方人将其列入美术的范畴。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建筑文化认识领悟很深,对于建筑的艺术要求更全面、深刻,这使得中国古建筑语言具有浓郁、鲜明的文化特色,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恰到好处地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观念,将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相互转化、互为影响的理念与形式,构成与内容,抽象与现实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体现得彻底,涵盖得广泛。在这种基础上,中国古建筑艺术语言形成虚与实、功能与寓意、结构与装饰、简约与华丽等丰富的语法,组成了众多华美的建筑文化篇章。
中国建筑文化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因为中国古建筑有极多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土木结构。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利用自然山洞和崖穴居住,其后挖掘穴居,形成土筑;或利用自然的树木枝干搭建巢居,其后支搭楼棚。无论哪种形式,材料主要为黄土或木材,因此中国古建筑将建筑营造称为土木之功,土木便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用词汇。尽管后来人们掌握了石材、砖瓦、琉璃等其他建筑材料形式,但土木始终是国人最正宗、最喜好的建筑材料,并依此创造出许多不朽之作。
从建筑技术来说,中国人早在宋代就总结出了侧脚生起举折等使建筑造型变化的施工法则。这种看似晦涩的工程词汇,实则体现了将感性的视觉传达与理性的数字原理融于一体的营造规律,与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檐口中部向上凸起,形成微微下垂的曲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便是古代欧洲建筑,多数也并不像帕特农神庙那样微妙复杂,只用直尺、圆规就可以将建筑的立面图表现得精确无误。相比之下,屋面上几乎找不到一根直线的中国古代建筑则更加高深,其技术难度是相当高的。可见中国的古建筑语言是何等丰富生动,聚精集粹。中国古建筑历久而弥新,如翅如飞的屋面、精美华丽的建筑色彩、富丽典雅的装饰构件、跌宕起伏的群组方式等,完全进入了纯艺术的境地,多层次、多角度地阐释了深层次的文化艺术语言。
中国古建筑的审美实体存在于空间,也存在于时间之中。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绵延醇厚的时间序列,使中国古建筑可观看、可品味,把古建筑语言发挥得神韵天成、气势磅礴,永远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熠熠光芒。
中国古建筑集艺术兼技术之大成,与音乐、绘画、诗词等都相互契合,尤其是中国的园林建筑语言如流动的音乐旋律,或婉转低回,或高亢激昂,或淡泊傲视,让人探寻不止,余味不尽,联想深远。中国古建筑艺术语言如一幅浓墨的写意山水画,富有神韵,虚实结合,勾勒出超然不凡的建筑形式,让人去想象、领悟、会意、思而再思。中国古建筑空间形象具有无声的诗情之美,无数文人墨客有感于建筑所固有的诗情画意,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审美情趣,情真意切,隽永高远。中国古建筑灵活多变的语言词汇在文学中从来都不曾丧失,檐牙高啄,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建筑形式各具形态,鬼斧神工,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古建筑艺术之路。意境是中国古建筑语言不可忽视的一个词语。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即客观的物境进入主观的情境,再引发出抽象的意境。中国古建筑追求的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外在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去想象,营造出建筑语言的艺术空间。这种意以象尽,得意而忘象的境界,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实现了人心思绪的物化。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使读者徜徉在中国古建筑的空间里,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建筑的华美和构成模式中显现出的韵律,感悟古建筑艺术那一抹不曾泯灭的华光。
王其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社科中心原主任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东方壁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艺术信息网总顾问
北京大学海外高级访问学者
泰国格乐(Krirk)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研究会副会长
加拿大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教育背景
19741977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71990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壁画艺术,获硕士学位。
1993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
出版了大量介绍建筑文化方面的书籍。
1993年,《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荣获台湾图书最高奖金鼎奖。1994年,经国台办批准,成为大陆赴台领此奖项的第一人。
1995年,10册的《中国古建筑大系》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王其钧为第6册《民间住宅建筑》的作者。
以英文撰写的《中国古建筑》(Chinese Architecture)在美国出版。
其绘画作品入选第六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和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展览,多次获奖,并于2015年荣获中国美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