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中研三老临证经验选 长治(现长治市)古称上党,是华夏文明和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古城。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到晋代医家王叔和整理《伤寒论》,再到明清鲍店药材大会享誉全国、辉煌数百年,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在太行之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长治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拥有600多种野生中药材,连翘、柴胡、酸枣仁等誉满神州,其中党参因其主产于上党地区而得名。长治是著名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驻扎在此。延安中央医院一路东迁,在长治建立了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并分化出许多医疗机构。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长治人民利用太行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师承相传的中医技术防治疾病,不仅保障了军民健康,挽救无数生命于病痛之中,还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研制出柴胡注射液,太行革命根据地成为我国近现代中药注射剂的发源地。 长治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中医名家。刘绍武(19072004年),自学中医,17岁悬壶乡梓,1930年在长治参与创办友仁医院及友仁中西医学研究社,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创立三部六病学说,后在西安、太原及海南等省市行医讲学,并形成了系列学术著作,广为传布。刘老为传承精华、开拓创新、持之以恒,广泛传播中医学术的楷模。 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研所)发端于1952年,汇聚了当时晋东南地区最主要的中医力量。张相辰(19081984年),军医出身,来长治后加入友仁医院和友仁中西医学研究社,1956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武汉举办的西学中进修班,钻研《伤寒论》,擅治肝病。陈志英(19231997年),曾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就读,从业于延安中央医院,后随何穆院长赴长治筹建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学于朱琏而精研针灸。张相辰精于方药而陈志英精于针灸,两人均为西学中之标杆。杜敬唐(19071998年),私塾出身,于教书时自学中医,曾先后任晋东南地区医药公司、晋东南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卫生局(简称晋东南行署卫生局)、晋东南地区中医医院诸领导职务,医药均精通,尤擅长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张亮(19221995年),毕业于华北人民政府卫生学校,出于沁源基层而体察乡村群众,在外感温热病方面颇有建树。李定明(1928),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现江西农业大学),在农村服务期间自学中医,被乡村群众广泛认可,且在实践中发现针刺风府穴、哑门穴有显著疗效,之后通过科研得到验证,该科研项目在1986年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杜敬唐、张亮与李定明早年均自学中医,之后学徒跟师,勇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均为后学之示范。 上述中研所诸前辈生于战乱年代,均怀赤子之心及悲悯之情。《长治市卫生志(18401985)》载:长治市中医界有如下特点:一是多数人有抱负,有献身中医事业的精神。在战争年代,许多人没有机会上学,但他们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也有的是父传子,师带徒。读过中医院校的人很少。二是讲究医德,礼贤下士,重义轻利。三是老中医大都医文并茂,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中医界素有文理不通,难做医生的说法。四是善于继承和发展前贤和同代人的先进经验,刻苦钻研,互相学习,敢于创新。五是诊断上注重辨证求因,选方上注重临床实效。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前辈们不懈努力,为推动长治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形成了宝贵的上党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方便全区医务人员学习中医,张亮与时俱进,在1963年编著了《中医学基础歌诀》,里面的5篇内容均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其中,记载了二丑消水汤、透疹汤、银翘解喉煎、胃特灵、经灵汤等经验方。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麻疹病流行状况,张亮参古论今,在1965年编著了《中医麻疹病辨治》,该书对于指导全区麻疹救治发挥了积极作用。19721980年全市先后举办了三期西学中培训班,张相辰于1979年3月将其在培训班所作的讲义整理为《伤寒论选读》,其中颇多真知灼见,有效指导了中医药工作者学经典、用经典。同时,将其所擅长诊治的肝病做了系统经验整理,形成了《肝炎辨证治疗》,对于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提高临证疗效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山西省卫生厅组织编写了《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收录当时已故及健在的年龄超过70岁的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其中就有张相辰、杜敬唐等人的经验介绍。李定明在几十年科研教学临床历程中,先后编著了《针灸治疗急难重症》《特效险穴治脑病》《针刺险穴治脑病》等书,广泛传播了针刺风府穴、哑门穴的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文献已不可多得,甚至有些已经湮没而不可获。为了比较系统地梳理中研所70余年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中医传承脉络,医院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这本《中研三老临证经验选:杜敬唐、张相辰、张亮之经典传承》就汇集了这次研究工作所裒辑到的早期出版但目前稀见的著作和至今未出版过的讲义等,主要是时称晋东南四大名医中的杜敬唐、张相辰、张亮三位已故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为了使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阅读这些中医著作、讲义等,整理者采取尽可能保持原书原貌的原则,主要是修正原著、讲义等中疏漏的印刷错误,规范文字用法和体例层次,核对校正著作、讲义等中引用的中医经典古籍,按照目前的通用名校正著作、讲义中所涉及的中医专用名词,如中药、腧穴、方剂等,同时对四诊歌诀、药性歌诀、汤头歌诀、针灸歌诀中涉及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必要考证,并优化了版式以便阅读。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张恩元、张彪发表的《从机能学角度探讨〈伤寒论〉》一文,作为附录收入伤寒论选读篇。杜敬唐癥积治验典型病案一则是山西省卫生厅编《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中所载杜老诊治路某癥积案例的详细记录,与柴根旺随诊杜老《杜敬唐老中医治疗闭经与痛经的经验》《杜敬唐老中医治疗经带症经验》两文一并收入杜敬唐临证经验指要篇。 青灯两载,同心协力。医院借助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的实施,聚焦诸同道共同谋划上党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事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于纷繁杂绪中探究整理中研所各位前辈留下的宝贵资料。事毕掩卷,感受颇多,聊以数言。同时,对于在整理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郭艳苗、王芸、李燕、黄岩朵、杨思茂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在此前整理张相辰、杜敬唐学术经验的张恩元、张彪、刘保先、苗润田、朱进忠、柴根旺等前辈,表示敬意和感谢。 在漫长复杂的历史发展中,勤劳勇敢的长治人民同自然界和疾病进行了顽强坚韧的斗争,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史料及丰富的经验。古有神农尝草、卢医扁鹊、鲍店药市,近有柴胡今用、友仁中医,今有三部六病、风府针刺、腹针创新及诸多中医后学,吾辈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将古色与红色辉映,传统与现代相融。梳理流派虽属不易,时逢盛世必能成就,相信长治中医人一定能够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做出更大贡献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