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话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神话体系之一,极具多元性、复杂性和深刻的哲学内涵。神话中的众神如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代表创造、保护与毁灭,体现了宇宙循环的永恒法则。
作者马丁·J.多尔蒂结合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以及《往世书》《梨俱吠陀》等宗教古典文献,展现了人、神、自然与宇宙的紧密联系,其独特的轮回观念、因果报应以及化身理论,深刻影响了印度宗教、文化和哲学。
几千年来,印度众神的化身与凡尘人类的命运交织,轮回转世的法则始终贯穿天地,他们的信仰如同恒河之水,既古老神秘又历久弥新,既千变万化又亘古不变。
1.有人认为世界伊始一片混沌,也有人相信是海洋孕育了世界,还有人笃定是献祭创世,类似的传说不胜枚举。而这些古老的传说与印度神话之所以大同小异,大概是因为它们都在描述同一个宇宙真相。印度神话认为,宇宙殊途同归,而同一个神灵一定是在不同的地方借不同的名字长存于世。
2.古印度最伟大神明的传说,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猴哈努曼,恶魔罗波那,蛇神婆苏吉,风神伐由,象头神犍尼萨等,探求诸神拥有的力量、职责、地位及演变历程。
3.除此之外,它还是一本基础版印度百科全书。作者以简洁易懂的语言,结合印度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以及《往世书》《奥义书》等古典文献,阐释了人、神、自然与宇宙的紧密联系,其独特的轮回观念、因果报应,以及化身理论,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宗教、文化和哲学。
4.四色印刷,精装双封。附赠暗黑地狱三联藏书票 凡尘修炼三联藏书票,以及象头神犍尼萨明信片。
早在现代人类出现之前,印度次大陆就已经有人居住。现代人类的祖先海德堡人离开非洲后向东迁徙,很有可能在其他同类进入欧洲前就已经抵达了印度。这场数万年前的迁徙是少数族群为找寻狩猎捕食之地而踏上的艰辛之路,并不是单纯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就这样,人类社会从游牧发展为定居,开启了有组织性的农业生产。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9000年,印度河流域就开始了零星的农耕作业,但农业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对较为滞后,这一时期人们还驯化了大象等动物。公元前4500年左右,人们开始修建水渠,用于灌溉作物和处理污水。
与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一样,印度河流域孕育出了伟大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河流的存在满足了人们便利运输、农业灌溉和日常用水的需求。人们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并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见公元前3000年左右,也就是第二阶段末期的古老城市遗址。
这座城市的原名尚未可知,它因毗邻一座现代村庄而被现代人命名为哈拉巴。该地凭借遗存的青铜时代文物而名噪一时,但在19世纪因他国掠夺其建筑材料而遭到严重损毁。因而后人对这一时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知之甚少。据估算,哈拉巴大约有3万人,主要使用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的技术。
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工具的使用大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印度河流域文明迎来了成熟期。这一时期以摩亨佐·达罗为标志。此地虽然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但具备了一定的防御工事,也设有类似于防洪的工程。摩亨佐·达罗的城市规划工整、布局精心,却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过程中陷入没落。400年后,整个印度河流域文明更是江河日下。
雅利安时代
当时,雅利安人从西北进入印度。印度河与恒河周边的平原水草丰美,沿河两岸的文明蓬勃发展。究竟是雅利安人征服了当时的土著居民,还是凭借自身的强大优势直接进入统治阶层,这一点我们尚不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雅利安人掌控了印度的政治话语权。
伴随雅利安人而来的,还有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也就是吠陀。吠陀(Vedic)源自原始印欧语言,是梵文的雏形。与印度教有关的早期文本就是用吠陀记载的,其中既有雅利安人的神话,又有印度人的神话。而种姓制度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但其很有可能是因文化交融而衍生出的地方性结果,并非雅利安人故意为之。
雅利安人统治印度期间,种姓制度开始兴起,且影响力与日俱增。站在种姓制度顶端的是学者和宗教人士,次位是勇士与政治领袖,接着是商贾与农民,再往下是普工;而最底层的人从事的是低贱的工作,可能连组成一个社会阶层的资格都没有。雅利安人主导的印度河流域文化拥有正式的宗教仪式,由势力庞大的祭司主持进行。公元前1000年左右,许多教义开始受到质疑。伴随着其他城邦的崛起,宗教发展也更倾向于个人化。此外,耆那教和佛教的出现,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高潮,而印度教自身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入侵与帝国
公元前5世纪,印度囊括了众多的城邦和王国,各种冲突频频上演。公元前530年,波斯侵袭印度北部城邦,促进了两地文化的融合。而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推翻波斯统治之前,印度一直受波斯统治。公元前323年,大帝薨逝,亚历山大帝国随即四分五裂,但仍在印度河流域留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希腊势力。不久之后,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填补了此地的权力空白。他推翻了摩揭陀王国并建立新的帝国,史称孔雀王朝,将几乎整个印度和周边地区收归旗下。公元前185年左右,孔雀王朝灭亡,印度分裂成了多个城邦和小国。虽然没有统一,彼此却并不孤立,譬如多年以来,印度与埃及之间的贸易合作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罗马帝国征服埃及后,更是为印度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直到公元3世纪,出身吠舍阶级(可能是商人)的室利·笈多(Sri Gupta)为印度开启了改革之门。他不仅跨越了传统的种姓制度,还推动了艺术、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他发展了印度的佛教事业,建造了佛教建筑,还创作了经典著作,甚至在盛行印度教的地区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但没多过久,公元550年左右,新帝国笈多王朝就没落了。
更深远的入侵
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由一位名叫哈什瓦得汗(Harshvardhan) 的王室继承人统治,但很快又陷入分崩离析。与此同时,伊斯兰势力入侵了现在的巴基斯坦地区,并建立起穆斯林统治。最终,莫卧儿帝国崛起,在16至18世纪统治印度,而在那之后,王朝势力持续衰落。莫卧儿帝国虽然推崇宗教宽容,但偏偏把印度教排除在外,他们不仅焚毁寺庙,而且借律法剥夺印度教人士的参政权利。锡克教徒也因遭到迫害,而对莫卧儿帝国怀恨在心。
18世纪上半叶,莫卧儿帝国已是西风残照,而后又遭阿夫沙尔王朝君主纳迪尔沙(Nadir Shah,彼时亦是伊朗君主)重挫,更是雪上加霜。他统领的伊朗大军大肆抢掠物资,使印度陷入一片狼藉。莫卧儿帝国的残余领地后被马拉地人占领。
与此同时,自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在印度的势力就有增无减,先是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而后建立起印度帝国。直到1947年,印度才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而尽管佛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等其他宗教仍然拥有众多信徒,但印度教依然是次大陆上的主流宗教。
印度的历史亦是印度教的历史。古代印度神话记载了大量亦真 亦假的政治事件,有些甚至是被扭曲了的,但这种俗世的历史 仍为后人一窥现代印度教的形成过程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马丁·J. 多尔蒂
现居英格兰北部,自由撰稿人,历史、军事领域专家。已出版作品包括《维京人 : 北欧人的传奇历史》《凯尔特人: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不朽传奇》《黑暗时代:帝国的崩溃与欧洲的新生》《美洲原住民战士:传奇部落的武器与战斗技巧》《中世纪的国王和女王》等,待出版作品有Greek Myths:From the Titans to Icarus and Odysseus(《希腊神话:从提坦神到伊卡洛斯与奥德修斯》) Roman Myths: Gods, Heroes, Villains and Legends of Ancient Rome(《罗马神话:古罗马的神明、英雄、恶魔与传说》)。
冯中琳
自由译者。四川大学英语系毕业,擅长人文社科类作品英汉互译。曾译有电影《寻找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