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伊比利亚半岛悄然启动了一项跨越时光的家庭教育调查。来自西班牙的心理医生和葡萄牙的家庭教育专家,他们一起走进了800多个家庭,倾听那些看似寻常却藏着情感波澜的亲子故事。
十年后,一位旅居欧洲的中国家庭教育作家被这些真实故事深深触动,将其整理并提炼出14组典型案例,编写成书。
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什么是不幸的童年?缺爱、被忽视、遭冷落,当然是,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调查发现,那些看上去爱得太多的家庭,同样潜藏着深深的困扰。爱太满、靠太近、管太紧,有时也会让人窒息,一种以爱的名义加诸于孩子的无形伤害。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照见父母的焦虑、期望,也映射了孩子的挣扎、顺从与沉默。它们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许多盲区和误区:父母以为自己在爱,孩子却在慢慢学会逃避。
愿你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不只是看到别人的悲欢,更能重新看见自己,看见你倾其所有的付出,也看到被爱裹挟的孩子。
愿我们终能在爱与放手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距离。
写在开头
我叫林婉言,一位专注于心理学、家庭教育与写作的人。
2014 年,我开始旅居欧洲。
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在葡萄牙里斯本郊外一间临海的老 房子里,我遇见了两位后来频繁出现在我生活与思考中的朋 友西班牙心理医生加布里埃尔·冈萨雷斯(我叫他老加), 和葡萄牙家庭教育专家米格尔·莫雷拉(我叫他老米)。
他们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生活,对中国家庭并不陌生。虽然成长背景迥异,我们却一见如故。那晚,葡萄酒在玻璃杯中轻轻摇晃,窗外海浪低语,谈话悄然滑向一个更深的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能带他们走向自由吗?
我说,在我们身边,许多家庭教育的故事往往在孩子考上大学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像童话的结尾:白雪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后来呢?
那个被父母全力呵护、精心养育的孩子,成年后真的更快乐、更独立了吗?
我关注的,是那些童话结局之后仍在继续的人生:他们学会处理冲突了吗?能进入真正的亲密关系吗?是否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好好呼吸的内在空间?
听到这里,老加和老米几乎同时惊呼:天底下真有这么巧的事!
他们笑着说,这些年他们所做的工作、倾听的故事,简直就是我问题的答案。
原来,很久以前,他们在伊比利亚半岛发起了一项为期多年的家庭教育调查。
除了通过在线视频和电话为 700 多个家庭提供心理咨询,位于里斯本的咨询室也接待了约 100 位来访者他们或来自波尔图的山丘,或从马德里、巴塞罗那远道而来。
有的来访者西装笔挺,试图撑起最好的一面;有的衣着朴素,眼神里写满未诉的痛。
有人全家同行,满脸愁容;有人独自前来,像那位母亲,手里攥着一张孩子的画,泪水早已模糊了颜料;还有一位父亲,递出 10 页密密麻麻的手写信,字里行间全是悔恨与疲惫。
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如同沉睡的种子渴望破土,一个念头随之燃起:或许,我能将它们写成一本书。
老加和老米欣然支持,愿意分享那些曾在他们心中盘桓已久的心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在厨房的餐桌旁、海边的石阶上、咖啡馆的角落,或咨询室走廊的长椅间落座。有时候只是几句话,有时候是一场长达几小时的深度交流。那些故事有时轻如一声叹息,有时沉得像石头落进水底。慢慢地,它们在我脑海中开始有了结构、主题与回响。
我将这 800 个家庭大致归纳为四种类型,精选出 14 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隐秘联结。
孩子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的走向,从不是偶然。他们所呈现的一切,往往正是父母无意识的延伸,是那些未被理解、未被疗愈的部分在孩子身上重新上演。可以说,孩子是父母内心深处那块未被看见的投影布,他们的人生,时常在映照着父母未竟的故事。
为了保护隐私、增强可读性,书中的案例均经过改编。它们并不指向任何特定个体,但其中的情绪线索、关系动态与家庭结构,皆真实可信。
人们常说: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可什么样的童年才算不幸?许多人会说,是缺爱、被忽视、遭冷落。
但我们发现,问题远不止缺爱这么简单。
许多父母倾尽所有去爱,笃信只要给得够多,孩子就会更幸福。但现实远比这复杂。
当爱变得太多、太满、太近、太密不透风时,它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一种温柔的控制,一种无形的伤害。
这些看不见的问题,在一个个家庭中反复上演。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教你如何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想邀请你一起思考:
爱,究竟是什么?
教养的本质,是不是该从给得更多,转向看得更清?
愿你在这本书里,不只是看到别人,也慢慢遇见自己。
林婉言
2025 年春于里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