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亚特人(蒙古族支系)拥有独特的历史传承。艰苦的游牧生活赋予他们坚韧的民族性格,在频繁的迁徙中,他们用一首首悠远的歌谣诠释着对生命的感悟。如今,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布里亚特人,不仅保留着传统的文化特色,也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展现鲜明的色彩。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以布里亚特民歌《金棘草》和蒙古族长调中的诺古拉(润腔演唱技巧)作为核心材料展开,描绘出独特而丰富的音响画面。
该作品是一首双管编制的管弦乐曲,2018年由天津交响乐团首演。作品以蒙古族民歌《金棘草》的曲调作为核心音乐素材,融合蒙古族长调中诺古拉唱法的旋律特征和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的节奏型,运用丰富多变的配器手法和富有张力的发展手法,描绘出了极富民族韵味的生动音乐画卷。 近年来,在中国的管弦乐创作中,少数民族题材越来越受到青年作曲家的青睐。该作品以娴熟的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法将蒙古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提炼、衍化、升华,在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的碰撞、融合中,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韵与时代风格。
包乐尔,蒙古族,博士,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主任,艺术硕士(作曲方向)研究生副导师。创作与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蒙古族风格音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与技术解析。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意象·布里亚特》、民乐队作品《听见科尔沁》、室内乐《草原生灵素描三首》、合唱《沙嘎》、电影音乐《母亲的飞机场》、旅游形象宣传片音乐《天堂草原·内蒙古》、歌曲《雪白的天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