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男子服饰》:
本书以服饰结构演变为脉络,系统梳理先秦到明清的男子服饰。从先秦二部式服饰的礼制初现,到两汉深衣的普及与冠制规范;从南北朝胡汉服饰的交融碰撞,到唐宋圆领袍与幞头的形制革新,再至明清补服、马褂的等级象征,完整呈现中国古代男性服饰的发展轨迹。
书中内容均立足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以实证精神还原历史面貌。如引用马王堆汉墓素纱深衣、辽代陈国公主墓金银冠等近百件文物实例,结合《周礼》《明史?舆服志》等典籍记载,对服饰的名称、结构、等级制度进行考辨。以孔府旧藏明代朝服为依据,详解梁冠与补子的等级标识功能,确保每一处叙述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为读者构建真实的古代服饰认知体系。
除详述各时期主流服饰的形制、材质、穿戴礼仪,还穿插帝王与士人的穿搭偏好,如汉武帝的袀玄之服、明嘉靖帝设计的忠静冠服等,让读者清晰把握不同时代的服饰特征与文化内涵。
《中国历代经典纹样》:
中国传统纹样,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每一笔每一划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本书从传统纹样历代变迁角度出发,为您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书中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经典纹样,详述了各种纹样的起源、演变和特点,如神秘的鸟纹、庄重的兽面纹、绚丽的宝相花纹等,让你仿佛重回当时,领略不同朝代的文化魅力。这些纹样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书中对纹样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精美的插图,生动展现了纹样的细节与魅力。通过观察插图,你可以直观了解到纹样如何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发展成为复杂而精美的艺术作品,感受到纹样的传承与创新。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文化研究者,本书都会为你带来灵感与启迪。
《中国历代男子服饰》:
千年衣冠藏春秋,一针一线见山河!
从先秦上衣下裳的礼制雏形,到明清补服马褂的等级密码,本书带你穿越千年,解锁中国古代男性服饰的前世今生:
1.看形制之变:深衣如何从被体深邃的实用装束演变为礼制符号?曳撒里藏着多少游牧民族的文明?一件圆领袍,竟串联起唐宋辽金元的审美博弈。
2.品纹样之美:汉代茱萸纹暗藏吉祥寓意,唐代陵阳公样织就中西合璧,明代蟒服从赐服沦为民间爆款,每寸锦缎都是流动的文化史书。
3.探穿搭之趣:宋代官员簪花比美、明代士人懒收网的时髦、清代顶戴花翎的等级玄机……古人的穿搭智慧,比你想象的更鲜活!
衣袂间藏着王朝兴衰,带钩上系着礼仪乾坤。翻开本书,让每一缕丝线、每一片锦缎,都成为你读懂中国服饰历史的衣冠密码。
《中国历代经典纹样》:
探寻传统纹样之美,解锁千年文化密码。
一、穿越时空的纹样盛宴:还在为搞不清中国传统纹样而烦恼?翻开这本书,从新石器时代质朴的鸟纹、菱形纹,到明清时期华丽的暗八仙纹、西番莲纹,历代经典纹样齐聚一堂。
二、文化传承的宝藏指南:传统纹样可以说是历史的代言人,承载着古人的信仰、审美和生活智慧。如商周的兽面纹藏着神秘的宗教寓意,宋代的八达晕纹展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每一种纹样都能成为你了解历史的小窗口。
三、打破常规的独特视角:本书把纹样发展和历史大背景紧紧相连,让你明白纹样为什么会变化、如何变化。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盛行,狮子纹、飞天纹都带有浓浓的异域风情,这种新颖视角,能让你对传统纹样有新的认识。
四、实用又有趣的文化宝库:不管你是艺术设计家,寻找灵感;还是传统文化粉,想涨知识;又或是喜欢收藏,想多了解背后门道,书中丰富的纹样素材,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五、颜值与内涵并存的佳作:精致的版面设计,高清的纹样图,细节满满。放在书架上,它是提升格调的艺术品;拿在手中,它是能让你随时随地探索文化奥秘的秘籍。
《中国历代男子服饰》:
前言
服饰作为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是身体的遮蔽和保护物,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广义上来说,服饰作为身体的遮蔽物,除了遮蔽躯干与四肢的衣服,还应当包括手足与头部的遮蔽物,以及延伸出来的服装配饰。最初,服饰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暖、遮体及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被赋予了区分身份、阶级的功能,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实用和礼制作用外,服饰的审美功能亦不可忽视。无论是颜色、材质,还是纹样,服饰的每 一处设计都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美学追求,反映着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与表达。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王国的美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服饰既如实地反映着古代物质水平提升、礼仪制度发展以及追求审美情趣的结果,因而呈现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趋势;也同样推进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理解视角的变化与工艺技术的进步,成为时代风尚的预流。
因为这变动不居的属性,加之古代对服饰这一形而下之物的熟视无睹、重文轻绘的历史传统,以及20 世纪以来服饰急剧现代化的转变与断层,古代服饰常给人以复杂纷繁、雾里看花之感。好在随着近40 年来学者们的逐步积累,目前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足以拨云见日、登堂入室的成果。
从学术史意义上讲,沈从文先生称得上中国古代服饰系统研究的开拓者,1981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的出版可谓开了中国服饰史学的先河。此外,1984年周锡保先生所著《中国古代服饰史》、1993 年孙机先生所著《中国古舆服论丛》,亦是第一代中国服饰史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一代学者的研究打破了过去完全依靠典籍记载讨论服饰的传统方式,推崇将图像与文字结合考证,对服饰做出更精准的识别,探讨服饰的演进。
21 世纪以来,随着更多文物的发现与考古资料的发表,新一代学者们得以从更专业的角度逐渐深入进行分类研究,尤其是对唐代和明代服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识别与断代,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日深,民间高水平的研究者与爱好者也开始加入服饰研究的行列。他们通过自发复原古代服饰、开展线上线下讨论,极大地丰富了对古代服饰的解读并促进了其现代传播。
从学术史的脉络来看,服饰史与物质文化史是逐渐走向紧密结合的。然而,现阶段的研究仍然存在卡片式与断代式研究的倾向,即不同朝代的服饰研究常常是片段化的,缺乏对不同时期服饰之间的系统性、连贯性分析。这并不全然是服饰研究方法的问题,而是某种程度上受长期以来史学观念断代的偏好影响的结果。以唐代服饰为例,无论是撰写者还是读者,往往倾向于将有着两百年差距的初唐服饰与晚唐服饰合并理解,提取出唐代服饰这一模板,却忽略了仅隔数十年的北齐、北周、隋代服饰与初唐服饰的关系,或是五代、北宋初期服饰与晚唐服饰更紧密的相关性。
这种局限于对某一朝代或某一类服饰的描述,在服饰史研究越发走向细微与深入时,弊端显得尤为明显,这是由服饰本身作为物质的特性决定的。服饰,作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其首要属性是穿,这就决定了对服饰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款式、色彩、材质和纹饰等表面特征,还需要理解剪裁这一核心理念以及随剪裁而出现的诸如拼布、打褶、开衩等有机统一的服装呈现效果。以明代袍服外摆结构的出现为例,从内摆向平出外摆的转化、从平出外摆向后摆的转化在发挥审美作用的同时,是同遮蔽的功能要求相关的,而外摆的向后倾向,又是受到布料力学作用的结果;明后期服饰后摆起始位置的改变,又是同明后期袖子的袖根位置变化共振的结果。
上述两个目前学术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实践派学者和复原制作者的关注,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越发走向对内在逻辑与跨时代联系的探讨,注重定量分析、结构设计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探讨。这同样也是本书的写作目的:虽然受制于通俗性书籍的表达性质,无法做出更为深入的工艺探讨,但仍希望打破片段化的写作思路,提供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单一朝代或个别服饰的描述,而是为读者提供一种不同时期服饰之间的系统性、连贯性分析脉络,研究探讨服饰变迁背后的多重因素,重点关注物质条件、礼制规范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在这一脉络之中适当穿插易懂的服饰制作原理与实物分析,并且帮助读者更好地辨析相似与相异的服装样式,包括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场合和场景下的服饰搭配与使用差异,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男性服饰的理解呈现出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图景。全书共分四章,大体依据历史演进时间,但并不以此为限来阐述各章内容,每一章都有探讨特定逻辑下的服饰及其发展、演变。
在介绍内容之余,还应当讨论本书的研究方法。从沈从文先生等老一辈学者起,对服饰的研究就重视实物、文献与图像相结合的逻辑,通过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我们能够直观了解服饰的真实形态;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理解这些服饰背后的文化与制度;通过图像资料,尤其是壁画、雕塑和绘画,我们能够重构古代服饰的整体使用场合与搭配方式。然而,物质资料的实然与历史文献的应然之间有时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可能源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或特殊时期的服饰差异,也可能是目前实物或文字证据尚有断裂或信息缺失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分析时也会特别指出这些特殊现象,以帮助读者形成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认识。文中部分图片转引自考古报告及论文,受限于篇幅在书末统一指出。
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读者开启一扇理解古代服饰文化与历史的窗户。
王锡礼
2025 年6 月
《中国历代经典纹样》:
前言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时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成为高频词。
网络上对汉服、和服、韩服的混淆,中国、日本的鹤纹之争,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宋代的衣服上
印着唐代的纹样等现象也层出不穷,这让我不禁陷入了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几个字是否会
成为表面符号,只能用作区分民族文化口水战的物料,抑或是争取流量的密码。继而我认真地
问自己,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了解得是否足够深入?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在了解
后真的会理性地爱她吗?当讨论我们的传统文化时,讨论的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思考,我从
自己专业的相关性出发,尝试从传统纹样历代变迁的角度,勾起我们与先辈的共鸣。
纹样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载体,比文字更生动形象。本书通过深入追溯各朝代出现的典型
纹样的早期雏形,以及其在后面各朝代的演变,向读者呈现出各个纹样的全形态。每种纹样独
立成篇,开篇的纹样小图,可以让读者直观看到纹样的变化轨迹;经典纹样彩色大图蕴含传统
之美,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这些纹样像是从远古走向我们的穿越者,带着各朝各代的历
史印记,为我们讲述那时的故事。
传统文化四个字承载的厚重历史感,仿佛与现代社会追求短平快的节奏格格不入,
这让急性子的我在写书的过程中也是几经挣扎,但挣扎之后终于体会到,这四个字似乎意味着
一种中国人骨子里的长期主义。当我不得已地沉浸在先辈们创作的纹样世界中时,我惊叹
于古人的慢条斯理,惊叹于纹样的繁复与精致,惊叹于五花八门的创作变化。很明显,他们不
着急。也许,这就是我们讨论传统文化时想要追寻的答案。
除了传承,我们更想从艺术中了解祖先们是如何过好当下的,更想获取先辈们留下的精神
力量。书稿完成后,慢下来,静下来,坚持做好一件事这句话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
这是先辈送我的礼物,在此与读者分享。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一直秉承准确、溯源、涵盖面广等理念,但也无法将中国传统纹
样的博大精深全部展现,加之本人的专业性限制,还请读者在读本书时保持探究、怀疑、开放
讨论的科学心态,共同将中国传统纹样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邵爱涵
2025 年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