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本书作者钱逊先生1933年10月生人。2019年8月22日凌晨,先生因病长逝,享年86岁。
这部《读<论语> 学做人》可以说是先生的绝笔,是我们与先生第三次合作的作品。书稿2018年10月即已发来,此时才出,愧对先生的期望,生前他问过几次,何时能出版,没能在先生生前让他看到书出版,我们内心实在愧疚,真是抱憾终生!
第一次与先生合作是在2009年,当时社里想出版一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于是辗转请托,在清华大学东八楼得以拜见了先生。先生非常谦和,说话不急不慢,答应出版一本关于《论语》的通俗读物。这部书稿,后来取名《孔子的活法:<论语>里的人生之道》,于2010年出版。该书在2016年获评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总局网站上至今仍写着推荐理由: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天已经很远,但两千多年来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论语》的思想代代相传,已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位国人,是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信仰,是中国文化的心魂所在。本书是将《论语》与时代结合进行讲解的第一部权威书籍。
第二次合作是在2011年。因与当时的《辽沈晚报》策划辽沈国学大讲堂栏目,于是我们邀请了钱逊、葛荣晋、周桂钿、龚鹏程诸位先生来通俗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概念,这个栏目的一些文章,最终编辑成书,四位老师在栏目上发表的文章结集成《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一书,于2011年由我社出版。
书中,先生曾写了一篇《礼:现代人对传统礼教有哪些误解》,先生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论语》好几处都讲不学礼,无以立,立就是立身,立身就要依据礼,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
孔子的儿子孔鲤,也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陈亢问孔鲤,你有没有听你父亲给你特别讲点什么啊?意思就是说你父亲有没有给你开小灶,传授一些其他的道理。孔鲤说没有啊。只有两次,孔子单独问他的学习,要他学《诗》、学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孔子对礼是非常重视的。
那么,礼是什么呢?现代人对传统礼教有哪些误解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礼并用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呢?
礼之精神,是敬。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恭敬、辞让,是敬的两方面的表现。仁的精神是爱,礼的精神则是敬。爱和敬,是传统道德最重要的两种精神。
礼之功用,是和。和为贵(《论语·学而》)。人的生活是社会性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是古代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以达到和的目标。爱和敬的感情是普遍共通的,但它的表现又是有区别的。礼既体现着爱和敬,同时也体现着别;爱和敬通过别而表现。
没有想到,这第三次合作,本可以让先生在生前看到的心血之作,因多种原因,此时方才出版。就书中个别重复之处,曾与先生微信交流,先生表示:此书本来就是一本讲座稿的集子,各篇独立成篇。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也不必改了。我们遵从先生遗愿,尽量保留讲座当时的原貌。
书中本无旁注,为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我们在编辑时提出添加注释的请求。但先生当时身体已经颇感不适,故发来了他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论语》一书电子版,另外还有《<孟子>读本》的电子版,让我们自行选择摘抄。有些注释在这两部电子稿中没有找到,我们便参考其他书籍做了大意解读。为保证注释的准确性,又请侯锡满老师审读把关。侯老师经常给中小学课本挑错,对一些注释提出了不同的解读,因为先生驾鹤西去,无法就这些内容进行磋商请益,故在相关章节后面附列释义不同的条目。请读者诸君对比取用。
2019年西安书博会前还与先生通过邮件,也曾微信联系,我当时很诧异先生有微信,他曾说去做了检查。但我们头脑中一直是2018年他的样子,状态极好,与我同去的张洪老师连连称赞说人的修为到一定境界才会有如此神态。先生身上散发出满满的当今难觅的中国文人风骨,坐在他面前,有种跟古人对话的感觉,让人不由沉静下来。感到先生出奇的平和,又不失进取心,在这本书之后还有很多要实施的想法。先生所虑所为不为丁点名利,而是人积极活着的一种状态,无任何低级趣味,只是要尽可能给这世间留下些意义。那次见他,真的感觉百岁可期,岂料先生这么快走了,最后这本书未能出来,这份无法弥补的遗憾、懊恼无以排解,只能用心把书做好。
去家里吊唁时,先生公子曾讲父亲这一生就怕给别人添麻烦。身体有了异样,也觉得可以扛过去,这一次他也以为可以挺过去的。终于,上天可能觉得他太累了,这一次让他好好休息了。
作为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我曾经问先生对尊亲的记忆,他说分开得早,不太了解了。他曾经说传统需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去反思,自己方有心得。谈到令尊,先生说:他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长者。就像一个加热器一样,不断向外散热。
先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位长者,也像一个加热器,不断向外散热。
先生微信署名书生,这应该是先生对自己的自谦定位吧,王勃在《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中写道: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大概是书生的最早出处了。在现代社会,自诩书生的人越来越少,先生之才非王勃的绝世奇才,先生之才在传统中浸润深久,是这个时代不多见的传统文人知行合一的典范。粗浅理解,不知当否?
书生,一世的书生,永远的书生。愿您安息。
本书编辑
写在前面 / 1
[第一讲] 读《论语》 学做人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处 / 001
一、《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 002
二、《论语》的中心思想及其意义 / 008
三、《论语》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生存发展 / 013
[第二讲] 对学做人的理解 / 021
[第三讲] 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 / 031
一、学做君子的纲要 / 032
二、君子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 / 036
[第四讲] 对《论语》中德的理解 / 043
一、德目体系 / 045
二、德和礼 / 050
三、两个问题 / 053
[第五讲] 礼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 059
一、不学礼,无以立 / 060
二、礼是什么? / 060
三、礼、法与德 / 062
四、礼的精神 / 067
五、礼的变革和发展 / 069
[第六讲] 修 身 / 077
一、为己有耻 / 078
二、为仁由己 / 087
三、求诸己 / 087
四、好学 / 088
五、自省 / 090
六、改过 / 090
七、力行 / 092
八、克己 / 093
九、守死善道 / 093
[第七讲] 和与中庸 / 097
[第八讲] 知 命 / 113
一、知命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 114
二、《论语》中关于天命的记述 / 115
三、孔子知命与天人合一 / 119
[第九讲] 崇德、乐群贯通古今的核心价值 / 127
一、修己安人对君子的两点要求 / 128
二、人生的两个基本问题 / 128
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 129
四、贯穿古今的民族之魂 / 134
[第十讲]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 137
一、义 / 138
二、群 / 141
三、和 / 146
四、礼 / 150
五、耻 / 153
[第十一讲] 读《论语》 学做人
五项简单而重要的要求 / 159
一、修己安人 / 161
二、见义勇为 / 164
三、待人忠恕 / 166
四、克己复礼 / 168
五、行己有耻 / 171
[第十二讲] 学做人从日常生活做起 / 175
一、见义勇为 / 176
二、待人忠恕 / 178
[第十三讲] 论教与学 / 183
一、关于教 / 184
二、关于学 / 195
[第十四讲] 孔子的治国理念 / 203
一、政者正也 / 206
二、为政以德 / 208
三、庶、富、教 / 211
四、民无信不立 / 214
五、举贤才 / 217
[第十五讲] 关于读《论语》的方法 / 223
一、吃紧为人 / 224
二、不先立论 / 225
三、要联系日常社会人生和自己切身经验
和问题来体会理解 / 228
四、从《论语》本身了解孔子思想 / 228
五、逐字逐句求解,读一章得一章之益 / 230
六、不要忽略具体的人和事 / 231
七、注意读注 / 233
八、要能温故知新 /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