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哈尔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的传奇人物。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太平洋舰队打击日本海空军的主要利器是快速航空母舰编队,哈尔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正担任太平洋舰队航空母舰部队的指挥官,因为率领编队出海巡逻,正好避过日军联合舰队袭击珍珠港。珍珠港事件之后,哈尔西指挥太平洋舰队仅存的机动打击力量,进行了吉尔伯特群岛等一系列打了就跑的出击行动,并率领编队搭载杜利特尔中校的陆军轰炸机深入日军防御圈,成功地突袭东京,在振奋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士气的同时,迫使日军匆忙制定计划出击中途岛,直接导致中途岛海空大战的决定性胜利。可惜在中途岛战役前夕,资深的航母舰队指挥官哈尔西因皮炎住院错过了这场会战,但是他向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推荐自己的巡洋舰护航编队指挥官斯普鲁恩斯接替自己的指挥权,成全了另一位海军名将。
哈尔西在美日争夺太平洋战争战略主动权的瓜达尔卡纳尔系列战役中,临危受命出任南太平洋这个二级战区的总司令,在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两位上级的双重领导下全权负责瓜岛战事。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最终胜利,可以说是哈尔西军事生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在美军跨越中太平洋的大反攻中,太平洋战区的美国海军主力编组为一支打击舰队,由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轮流指挥,番号分别为第3和第5舰队,直至日本投降。斯普鲁恩斯指挥舰队的时候,打了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战,哈尔西则在莱特湾海战中指挥舰队,并在日本投降时正好指挥美国海军主力。由此可见,哈尔西、斯普鲁恩斯、尼米兹是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最重要的战场指挥官,亲历并指挥了许多关键性的海上决战。哈尔西的回忆录能从战场指挥官的角度,给后世的研究者和军事爱好者提供很多决策背后的思考过程,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本当事人的重要回忆资料,早在1947年就已经在美国出版,历来研究太平洋战争的权威著作也一再引用其中的段落,在国内却从未出版过完整的译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译者1996年赴美留学以后几年,就出于业余爱好读遍了当时国内尚未译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重要将领撰写的英文版回忆录,以这本哈尔西的回忆录文风最为生动诙谐,通俗易懂,因 此一直惊讶于没有人想到把它译为中文。大概在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前,我在当时的二战论坛和朋友谈起这件事,听从朋友的建议,先译出了这部回忆录中关于莱特湾海战的一章,让网友得以一窥作为当局者,现场指挥官哈尔西在这场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海战中的决策过程。这一章译文当时贴在二战论坛上,并在各个军事论坛被广泛转载了十年之久。
后来促使我继续努力译出全书的动力,倒不在于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毕竟战后半个世纪的战史研究著作汗牛充栋,早已把这部回忆录中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反复引用过了。回忆录的引人入胜处, 在于它富有生动的细节,折射出哈尔西本人的人格魅力。作为世界海军史上的一代名将,哈尔西在写回忆录的时候并不是以特别严肃的口吻来叙述战役细节,他更注重叙述的个人风格,而且哈尔西本人富于幽默感,他回忆录中叙述的很多细节都令人不禁莞尔。比如对军舰上调皮捣蛋的醉鬼水兵的描述,对自己的大脑袋和特号军帽的自嘲,对袖口标示军衔的无数道金边的尴尬态度,都让人想起, 在海军名将光环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拥有颇具魅力的个性。因为鲜明突出的个性,二战时期哈尔西在美国海军乃至新闻界都拥有传奇般的光环,和陆军中的巴顿将军不相上下。 巴顿的名言热血豪胆后来成了他的绰号,哈尔西的名言则是赢得战争的秘诀在于不停地杀死日本人。
译者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从20世纪80年代读小学开始,课外读物都是解放军报,和部队研究所图书馆里那些内部发行的外国军事人物回忆录,因此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成了我毕生的业余爱好。后来赴美攻读博士,在学术这条路上一直做到终身教职的正教授,我的专业仍然是战略研究。虽然这个战略专业是商务管理领域里的,但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管理概念,最初本来就是从军事战略的概念借用来的,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商学院开创商务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的时候,很多基本原则直接借鉴自军队的层级管理制度和经验。因为专业领域的这层亲缘关系,我在美国的这二十多年也一直没有放下军事历史这项业余爱好,在国内翻译出版了几部西方军事书。20年前,我在互联网上贴过一篇后来流传甚广的网文《纵论二战名将中我最佩服和不佩服的三个半》,提到哈尔西的时候,我的评价仍然拿他和巴顿将军两相对照:
这两个人都是战将,快速机动作战的好手,只不过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他们的个性也极为鲜明。美国也有人称哈尔西是海上的巴顿。但仔细观察其实大不相同。首先哈尔西能打逆风仗。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就是极为艰苦的消耗战,美军一度非常危险。还有就是哈尔西是跳岛作战的首创者,这比他打的那些著名海战还要有价值。他的战略造诣极高,但在战术上其实比巴顿更鲁莽,巴顿在战术上倒不是个莽撞人。
有评家讲巴顿是假大胆真小心,哈尔西是假小心真大胆,我认为非常贴切。巴顿嘴上强调进攻到了极端的地步,甚至说历史上不知道哪个傻瓜说要注意自己的侧翼,从此以后所有的笨蛋都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侧翼。但那其实是根据美军的地面和空中优势所说的戏剧性的话。他自己该注意的时候还是很注意的。象阿登战役开始前,巴顿是美军中唯一预料到北边侧翼要出麻烦的将领,在离开司令部去艾森豪威尔处开会之前,就预先留下了3个预案,对付3种不同情况,并留出了马上可以动用的兵力。这像不像现代版的锦囊妙计?
哈尔西嘴上比巴顿有把门的,但做出来的事大胆多了,有时已经超出了有算计地冒险的范围,变成鲁莽了。1944年莱特湾海战,虽然美军整体上比日军占有压倒优势,因此而没有出大的纰漏,还是打了个大胜仗,但在不留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哈尔西就上钩北去追击日军航空母舰舰队,这在指挥上是太冒险了。还有1945年舰队空袭中国台湾和日本本土的作战,是个大胆而成功的行动,但是哈尔西明知预报有台风也不采取防范措施,结果舰队因台风而蒙受损失,则是他太疏忽了。
其实哈尔西自己在回忆录中,对以上失误也不讳言,而且在叙述中侧重解释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这就为我们后世研究 者提供了当事人角度的宝贵资料。而且从回忆录看,哈尔西的公众形象尽管很高调,但他本人并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当作伟人,他很诚恳,明确地承认自己并不是天赋异禀之人,自己的成功更多归因于强大的美国海军实力和整个军官团多年来浸淫其中的训练和作战原则。我想,这应该是哈尔西和性格迥异,一贯内敛低调的尼米兹跟斯普鲁恩斯私交甚笃,能成为毕生挚友的原因吧。与此相反,一贯张扬自我恃才傲物的麦克阿瑟,与三位海军名将除了在战略上有 分歧之外,私人方面也来往甚少。
哈尔西的回忆录出版于战后不久,很多在他这个层次心知肚明的军事秘密,当时还必须对外保密,尤其是美军成功破译日军密码的事实当时仍属绝密。所以在叙述作战决策的时候,难免有不深不 透之处,尤其是中途岛战役前的篇幅。另外,哈尔西写回忆录的时候,日军方面的作战档案还没有完全被美军吃透,所以文中涉及日军兵力部署的细节比较模糊。这都是回忆录时代局限性的体现,在所难免。我作为后来的研究者,通读过各方面对太平洋战场历次战役的描述和研究,在译稿中,尽量用译注的方式,把回忆录原文没有写清楚的地方补充完整。
总之,这是一部不但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的书,也是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心心念念要把它翻译出来呈现给国内中文读者的原因。译者本人并非军事或者历史专业出身,但我相信,做任何事情,如果出于情怀,就会做得更好,希望这次能够奉献给广大军事爱好者一部原文和译文并称完美准确的佳作。
顾剑
2022年6月2日写于土耳其东部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