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民作家朱自清第一部大传,历时十余年创作,由朱自清后人亲自审定。以编年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朱自清一生追求真理、潜心创作、一心向学的光辉历程。
北大毕业后的朱自清,在江南生活、工作了五年,结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作家朋友,分别创作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重要作品。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兼顾创作。1927年创作的《背影》《荷塘月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几代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抗日战争期间,朱自清和清华大学被迫南迁,朱自清也开始了他长达九年的西南联大教学生涯。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清华园,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直至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他最后的日子。
朱自清一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民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折的时代,朱自清没有迷失自我,坚定自己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建设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朱自清大传》弘扬社会主旋律,汇聚起磅礴向上的正能量,以振奋人心的力量,鼓舞当代年轻人勇敢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响应时代召唤,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与智慧才华,共同书写属于新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国民作家朱自清第一部大传,朱自清后人朱思俞、朱小涛亲自审定。
☆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矛盾文学奖得主、《应物兄》作者李洱/鲁迅文学奖得主张者/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上》作者徐则臣/著名评论家顾建平一致推荐。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研究专家陈武历时十几年创作,全书100万字,是国内体量最大、内容最全、研究最深的朱自清传记。
☆近百幅照片、书信、手稿、书法作品、重要文件,来自中央档案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扬州市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朱自清光辉的一生。
☆全面体现大师风范,彰显民族气节,鼓舞一代年轻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拟申报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矛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详细记述朱自清与丰子恺、叶圣陶、陈竹隐、徐志摩、俞平伯、鲁迅、朱光潜、陈寅恪、茅盾、沈从文、汪曾祺、梅贻琦、闻一多等文艺界名人的交往,兼顾叙事和可读性,文本精彩,打动人心。
☆权威、客观、严谨。无一字无出处,堪称传记文学典范。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时代变革中的人生轨迹;以史料为依据,解读创作中的时局与文化变迁。
☆通过朱自清,透视20世纪中国奋斗与崛起的历史。从民国少年、五四青年,到共和国知识分子、教育家。朱自清的一生,也是中华民族奋斗和崛起的完整历程。
自序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里说: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11月22日。曾祖父朱子擎原姓余,少年时因家庭发生变故而被绍兴同乡朱姓领养,遂由余子擎改名朱子擎。朱子擎成年后,和江苏涟水县花园庄(现属灌南县)富户乔姓人家的女儿成婚,并定居于花园庄。朱子擎儿子出生时,为纪念祖先而起名朱则余(姓朱,实则姓余)。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娶当地吴氏女生子朱鸿钧。朱则余在海州做承审官时,朱鸿钧一家随父亲在海州定居生活。在朱自清出生的第四年,即1901年,朱鸿钧到高邮邵伯镇(后归江都)做一名负责收盐税的小官,朱自清和母亲一起搬到邵伯和朱鸿钧组成小家庭。1903年,朱则余从海州任上退休后,朱鸿钧在扬州赁屋迎养,从此便定居扬州。1916年秋,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转读本科哲学系,并于1920年5月毕业。大学读书期间,朱自清受新思潮的启发和鼓舞,积极参加文学社团,从事文学创作,并全程参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大学毕业后的五年时间里,朱自清一直在江南各地从事中学教学和文学创作,结交了叶圣陶、俞平伯、郑振铎、夏丏尊、王伯祥、丰子恺、周予同、朱光潜等好友,创作了大量的白话诗、散文、语文教学随笔和文学论文,为开辟、发展新文学创作的道路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和贡献。1925年暑假后,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从此开始了一生服务于清华的道路。朱自清的学生季镇淮在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上说:清华园确实是先生喜爱的胜地。新的环境安排了新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教学的需要,先生开展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自汉字、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文评、小说、歌谣之类,以及外国历史文学,无所不读,无不涉猎研究,注重新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的融合,而比较集中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当代文学评论。
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朱自清生活的一个节点。随着清华大学的南迁,朱自清也从北京一路迁徙,从长沙,到南岳,再到蒙自,再到昆明、成都,一家人分居几处,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不断飞涨,朱自清家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朱自清的身体健康也日益恶化。但朱自清在写作、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依然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一篇篇散文和研究文章不断见诸报刊,一本本新著不断出版,表现了一个中国作家、学者的坚强、韧劲和自觉。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于1946年随着清华大学复员而回到北平,朱自清在闻一多事件中和北平的现状中认清了形势,转变了思想,自觉地参加民主运动,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中体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在贫病交加中,由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签名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朱自清在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表现了有骨气的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所处的时代,是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折的时代。朱自清没有迷失自我,坚定自己的创作、研究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建设人才,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巨大财富。
作为同乡前辈,朱自清一直是我崇敬的偶像,同时我也很早就关注了他的作品。早在1996年,《朱自清全集》在江苏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时候,我就买了一套,放在书橱最显眼又顺手的位置,随时可以取出来翻一翻、读一读,读他的文学作品、学术专著、语文随笔、旧体诗词,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记得在读叶圣陶的文章《朱佩弦先生》时,说到朱自清的作品,有这样的评论:他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儿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到了写《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一点文言成分,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读了这段话,我还特地把《匆匆》等三篇文章重读一遍,再对照着读《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认真领会了叶圣老的评论,真是受益匪浅。当我写作累了的时候,或偷懒、懈怠的时候,《朱自清全集》也仿佛会开口说话一样,用严肃的态度和语言督促我,叫我偷懒不得。真正想对朱自清做点研究,是在2000年,当时我在一家报纸的文学副刊做编辑,对于副刊知识也了解了一些,知道许多文学大师当年的文章都是发表在各种报纸的文学副刊上的。于是便下功夫,搞了几个专栏,有特色的是苍梧片影名家随笔等,也有整版的关于连云港名人或地方历史文化的专刊,几年之中,渐成规模,受到当地文坛的注意和肯定。在多年的文学编辑和创作中,总是想着要写一写关于朱自清的文章,恰好文友刘成文先生也有这个意向,我们便合作了一篇,正是关于朱自清与海州的随笔。这篇文章的题目已经忘了,当时发了一个整版,还配了几幅图片。文章发表后,受到不少朋友的鼓励和好评,想再接再厉,多写几篇。于是更加留意朱自清的相关评论和回忆史料,和朱自清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年谱、日记、书信、评传也买了不少,揣摩那一代作家、学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风格,还做了不少笔记。虽然后来没有继续研究,研究文章也没写几篇,但通过这样的工作,对朱自清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崇敬之情更加深了一层。
真正坐下来专心研究朱自清,写作关于朱自清的文章,还是在2013年下半年。我的所谓研究,实际上就是更多、更广泛的阅读,包括朱自清的原著,亲属的回忆文章,早年的自编文集和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作品集,各种纪念集和他师友、故交、学生写的种种纪念文章,同时也着手写点心得体会和关于朱自清经历、思想的随笔。由于我一直从事虚构文学写作,也摸不到研究的门径,所写的文章都是随笔性质的。断断续续十几年下来,所得文字已达几十万字,还把不少零星篇章选进别的随笔集和专集中。2018年,在朱自清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和逝世七十周之际,广陵书社要出版关于朱自清的图书,我策划了朱自清自编文集系列,在朱自清生前出版十几种文集、合集的基础上,初编十二种。在版本选择上,我又花费大量时间,淘得当年的初版本,重新校对、排版,并结合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文集内容,每本都写了长短不等的编后记。2022年,受光明日报出版社委托,又编辑出版了朱自清别集二十四种(已出十二种),这些工作,都为我写作、完善《朱自清大传》,积累了文字和经验。目前,我把二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所写的关于朱自清的文章收集在一起,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加以删减、补充和完善,初步写成了这部《朱自清大传》的稿本。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研究不深,不免会有各种错误,希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如有机会再版,一定补充完善。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参考文献较多,引文中所引的朱自清的文字,均出自《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初版并陆续出齐),对于朱自清文章中的一些异体字和假通字以及原标点等照原样予以保留,比如象底勒沈弱气分甚么晕黄等,对于朱自清作品中当年的地名,如北平、故都等,也保留原样。特此说明。另外,为叙述方便,在1928年之前,文本叙述中用北京字样。1928年民国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就沿袭北平。
陈武,中国当代作家,朱自清研究专家,朱自清同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政协连云港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著有《朱自清的踪迹》(六卷本)、《诗书人生俞平伯》、《写在鲁迅的边上》,主编有《回望朱自清》《朱自清自编文集》《朱自清别集》等丛书,发表朱自清相关文章二十余篇,多次获得紫金山文学奖。
自序
第一部 从海州到北大
第二部 奔波在江南
第三部 初到清华园
第四部 游学欧罗巴
第五部 清华园里尽朝晖
第六部 西南联大日月长
第七部 重返清华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