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航天先驱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而颇为巧合的是,这位航天先驱的一生,也恰好见证了人类大踏步追寻航天梦的历程。当他出生的时候,随风飘行的气球,和刚刚问世的飞艇,还是人类仅有的飞行工具;而在他谢世的时候,世界上第一批火箭早已射向蓝天,虽然还没有达到飞出大气层的高度,却已经为人类展示了离开摇篮的可能性。
1957 年 10 月 4 日,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学生谢尔盖·科罗廖夫将人类古老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随着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夜空从此再不同于以往。几年之后,第一艘载人飞船让人类得以从太空遥望这颗自己诞生的星球。在 20 世纪 60 年代结束之前,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让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登陆异星的荣耀,并带着珍贵的标本平安返回。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逐渐推进。从 1970 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 2003 年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再到如今环绕地球的天宫空间站,我们在复兴之路上,走过了一座座航天里程碑。但我们的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球
周围。嫦娥系列探测器对月球的探测,让我们更加了解这颗卫星,而且开始触摸比它更为遥远的广袤太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采集的月壤标本,成为博物馆里珍贵的藏品,也为接下来的载人登月计划铺平了道路。
没有大气层的月球,只是人类向地球之外探索的前哨站,并非适宜久居的地方。与地球有诸多相似之处的火星,却有可能成为人类在地球之外的第二个家园。当天问一号探测器落在这颗星球红色的大地上,并且放出祝融号火星车开始探索的时候,中国人也走出
了将来扎根于此的第一步。在未来,我们可能会由此再度出发,去探访那些气态行星的卫星,以及更为遥远的世界。
正如谚语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表达的那样,人类必须在地球之外建立起新的家园,为文明的延续保留火种。如果说几个世纪前的大航海时代是将世界各地通过航线连为一体,使原本不相往来的人们可以互通有无,那么即将启幕的大宇航时代,则意味
着人类终于走出摇篮,开始探索更为广袤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使用化学能源的火箭和飞船每一次发射升空,都意味着一场难以想象的长征,但它们就如同几个世纪前连接起整个地球的那些帆船;而乘坐飞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们,就像曾经那些扬帆远航的勇士。如
果没有当年的启航,便不会有今天全球化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带你回望人类掌握航天技术的历程,了解中国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始的航天计划,以及中国的科学家们为航天事业所做的努力。如果说中国人曾经因为意识落后而忽视了海洋,那么这一次,我们将迎头赶上,积极投身于驶向星辰大海的征程。你愿意加入探索群星的行列吗?愿这本书可以为你种下一颗憧憬星空的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的双脚就会站在异星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