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社会空间介入,既身处特定文学艺术场域,也立足特定“场地”“建筑”“地方”。立足具体“场所”要着眼“场所精神”塑造、场所主题打造。进入“失落”效应空间,则要力图阻止;进入责任者空间,则要溯源及追责;立足“社区”,则要围绕“社群”参与,构建社区活力。总之,当代艺术介入“失落之境”,作为“批判性空间实践”,显现出一种强烈的实践性,推进当代社会文化变革。《艺术介入》系统梳理当代艺术“空间介入”的空间生产及其文化创新,既为艺术介入乡村振兴或城市更新的现实议题提供的理论视野,又为应对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社会、媒介化社会的现实挑战提供系统的创新路径。
当代艺术的空间介入,聚焦艺术、空间与公众的关系重塑
让乌托邦先行
——写在《艺术介入》出版前
顾丞峰
本书源自郑川的博士论文,有一个复杂且多艰的写作过程。我与他就此的交流是一个思想交锋、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使我不得不思考与此相关的问题。如果要从该书中寻找一些关键词,那么应该是:失落空间、介入、当代艺术、公共空间、社会批判、乌托邦。
看到这些名词的连缀,读者大概可以猜测出本书的内容了。其中,失落空间是我最初提供给他的核心概念,我的本意是研究当代艺术介入当代失落的物理空间,但我感到他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将这个闸门打开,为此我曾不止一次地提醒他。从目前成稿看,书中的“失落空间”不仅仅是实体空间,而是扩大到虚拟空间。介入性艺术既进入了实体空间,也进入了虚拟空间。我曾担心过“失落空间”会被扩大,一旦扩大到“精神空间”层面的话,那将成为一个无所不含的概念,如果连“异化”现象都可以囊括的话,那么“失落空间”将会接近于“精神失落”“无家可归”,迎接作者的将是一个超级宏大的叙事,会超出造型艺术的框架。
好在作者在本书中较好地控制了“空间”的边界,使之在专业性与广泛性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作者有言:“本书对当代艺术介入失落空间实践的内部运作机制,主要基于场所、场域、社群等与空间有紧密关联的三个重要范畴展开。”显然,“场域”有更大的延伸性。
明显地,对这种介入性的当代艺术的研究,是既有学术性也有现实意义之举。本书是在当代艺术大背景下展开的,介入性的艺术事实上构成了当代艺术的社会批判性的重要一翼,而这个批判性,在如今当代艺术过分个人化、过分积极参与商业化的潮流中,显得弥足珍贵。
在我看来,当代艺术的审美内涵尽管复杂,但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方面是继承了现代艺术的文化批判性;另一方面是注入了更多流行性因素,而流行性还可以细分为Kitsch(媚俗)和immersion(融入)两类审美趣味。这些共同构成了当代艺术的审美内涵。
郑川所研究的介入性当代艺术正是当代艺术中批判性的重要显现。从实践上看,也呈现出比现代艺术更加贴近现实、能够触摸现实的一面。在本书所列举的大量中外案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当然,所谓艺术介入现实,即使在当代艺术中,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案例也极其稀少,可以说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比如书中所列举的案例——安·特蕾莎2011年的作品《擦去国界》,艺术家将约50英尺长的铁锈色隔离器涂成了蓝色,使围栏与天空的色彩极为接近,作品以色彩涂抹行为对美国与墨西哥边境间的围栏说“不”。这个艺术行为并没有遭到当局阻止,因为它在事实上对阻隔和偷渡的现状没有任何改变。
没有改变并不意味着当代介入性艺术没有意义,这种艺术以及对这种艺术的研究和弘扬,像极了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意义在哪里?明明知道不可能阻挡人类欲望的洪水,还是尽可能地以绵薄之力负重前行,并向人们提示并呼吁,又像极了在风中高举长矛的堂吉诃德。
我们的研究是一种乌托邦拟现实,它不同于托马斯·摩尔的社会发展乌托邦,当代艺术所秉持的是一种触摸现实的乌托邦策略,是具有可行性的实验。实验在空间中实施,影响却施之于人心。无论是多么冥顽不化的权力或其象征,在作品的“构想空间”面前都不可能无动于衷。这是大多数善良人的祈愿,而虔诚的艺术家正属于这些善良的人。
本书又何尝不是作者构筑艺术乌托邦的一次乐观主义的顽强努力。郑川君数年来几易其稿,九死而不悔,顽强地兑现自己内心的。祝愿该书出版之时,在兑现自己内心的同时,为这个社会展示一下艺术乌托邦的魅力。
2024年4月于金陵
郑川,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主任编辑,艺术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策划重庆首个农民工节“我为城市添光彩”艺术展演(2007年)、“德中同行一文化艺术的衍伸及中德当代艺术”(2008年)及“麦田的守望”双人联展(2006年)等学术展览活动,在《美术》《艺术评论》《南方周末》《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出版《当代视觉艺术传播及策划》《巴蜀漆艺术史》《中国木刻艺术流变史》等专著。
目?录
绪论 艺术介入“失落之境” /1
一、当代社会的“失落之境”及其艺术介入 /2
二、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及其中国经验 /4
三、当代艺术介入“失落之境”的理论视域 /6
优质章 “失落空间”在当代社会的历史生成 /11
优质节 转型时代的“社会空间” /13
一、空间的私有化和掠夺性占有 /13
二、肆意生长而丧失情感的都市空间 /24
三、被机器化和数字化的生存空间 /26
四、被破坏而失衡的生态空间 /29
第二节 由“知识生产”促成的“构想空间” /33
一、由人类“失落”之境展开的哲学沉思 /33
二、关于“失落”问题的社会学追问 /35
三、介入“失落”的实践哲学 /38
四、介入空间的“空间生产”理论 /39
第三节 艺术家的“亲历空间” /40
一、等待功能重建的残余空间 /40
二、需要景观再塑的破败空间 /42
三、亟须阻遏修复的危险空间 /44
四、有待扰动激活的消极空间 /49
第二章 “特定场域艺术”在“场域”的介入 /53
优质节 立足“构型”与“结构统治” /55
一、基于“构型”的符号权力、策略、战术 /55
二、“策略”运用与项目化实施 /60
三、知识分子的“惯习”与当代艺术的“介入” /68
第二节 基于“场域特定性”的介入 /72
一、特定场地的生命意识被激活 /72
二、特定建筑的空间“写景术”运用 /76
三、特定“地方”的文化形象塑造 /91
第三节 立足特定目标维度的介入 /96
一、伦理:追求空间正义 /96
二、:空间治理的推动 /99
三、审美:“美感”的生成 /100
第三章 现场性创作在“场所”的介入发动 /107
优质节 让“场所”作为失落空间介入的着力点 /109
一、艺术介入如何被当下“场所”所需要 /109
二、作为当下关系的“场所”及其与人的联结 /112
三、“现场”介入及其“场所精神”塑造 /121
第二节 “失落”效应发生地的现场性创作 /128
一、在危害显现和发生处的阻遏 /129
二、对破坏恶果播散现场的修复 /134
三、历史的对话构建与伤害的现实显现 /138
第三节 在“失落”责任者所在场所的介入 /149
一、激发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从承受到行动 /150
二、对代议制及其决策者的讥刺 /154
三、对后果制造者进行象征性的行动追究 /159
第四章 当代艺术在“社区”的介入推进 /163
优质节 “社群”的介入:如何避免“乌合之众” /165
一、既要对抗“精英”,又要远离“暴民” /165
二、“投入社会”作为艺术形式 /172
三、以“参与”“协商”作为艺术介入的原则和机制 /176
第二节
“社区”的介入:公共艺术之“新”
及其批判性空间实践 /185
一、以“公众参与”作为载体 /186
二、以群体对话作为重要手段 /192
三、以社区共建作为目标 /197
四、关系情境创生与“歧感”分配 /207
第三节 “媒体社区”的介入:从大众媒体到数字互联网络 /212
一、对大众新闻传媒虚假“真实性”的揭露 /213
二、虚拟空间内遥距情感和远程控制的探测 /220
三、让欺诈和操控由“不可见”变为“可见” /223
第五章 “失落空间”介入的反思和展望 /233
优质节 “介入性”作为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235
一、“介入性”在当代社会空间生产中的构建 /235
二、“介入性”在对象的“主体性”协调中生成 /240
三、在不同艺术的介入性比较中凸显“空间介入性” /246
第二节 当代艺术如何介入中国乡村 /252
一、打造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52
二、由“越后妻有”出发的艺术节会创新 /261
三、乡村美术馆激活乡村的社会参与 /273
第三节 “失落空间”介入与面向未来 /282
一、人—文关系:溯源与生长 /282
二、人—地关系:共治和共生 /289
三、人—(机)—人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思和重构 /295
本书参考文献 /301
本书图录 /301
后记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