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前后相承的内在联系。
全景展现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与辉煌成就。
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值此建党百年到来之际,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在此背景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进程中,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牢记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新阶段将党和人民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进程中,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如一,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回顾党的自我革命历程,在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在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在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在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风起云涌、荡气回肠,书写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记录下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汲取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力量,用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武装头脑,为新时代展开新的伟大斗争提供科学指引。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线。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时代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思想主线,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理论贡献,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换来了祖国的山河无恙;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国家的繁荣进步;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扎根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最艰苦、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下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闪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璀璨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必须深刻认识这一延续百年的精神图谱,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系统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前进道路从来不会是一片坦途,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必然会面临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与各种风险挑战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新时代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必须从历史规律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经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了这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丛书。丛书将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在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基础上,为百年纪念献礼。
丛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正确党史观。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妄图通过捏造事实、割裂联系、否定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等手段篡改和丑化党的历史,传播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丛书关于党的百年历史的多角度论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旗帜鲜明地反对打着所谓“解构”“戏说”“揭秘”等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以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丛书以专题化的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既有从总体上展现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宏观叙述,又有聚焦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专论,使党的历史得到多维度的立体呈现。丛书的专题化论述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党史著作相配合,使得读者能够在了解党史展开时间脉络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扩展对党史认知的视野,对进一步学好党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丛书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和工作重点,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了党的历史的重大问题,加深了对党史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历史叙述和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同为理解百年征程的必要条件。脱离历史叙述的理论思辨往往如同隔
肖贵清,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国家社科学科评审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百余篇论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刘爱武,法学博士,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州市“百名青年社科骨干人才”,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出版《国外中国模式研究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项目两项、省部级项目三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 录
绪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的历史逻辑 1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是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 2
1. 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创 2
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 3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5
二、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密码” 7
三、中国道路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16
优质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21
一、走出一条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新道路 22
1.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在俄国的成功实践 23
2. 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中心的实践探索 30
3.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遭受的挫折 36
二、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43
1. 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建立一支党下的人民 44
2. 中国革命必须以乡村为中心,建立稳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52
3. 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55
三、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 61
1. 指引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经道路 62
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66
3.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世界意义 69
第二章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73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剥夺剥夺者”的思想 74
1. “剥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夺剥夺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75
2. “剥夺剥夺者”有两种实现形式 80
3. 中国共产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剥夺剥夺者”思想 83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86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启 87
2.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94
三、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08
1.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108
2. 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11
3. 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19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20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必然性 121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初步成果 127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134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 135
2.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现曲折的原因 144
三、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148
1.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49
2. 客观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53
3.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 155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161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62
1. “两个凡是”的提出以及对“两个凡是”的批判 163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66
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168
二、改革开放的发轫 170
1. 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 170
2.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75
3. 南方谈话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77
三、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182
1. 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83
2. 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88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191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到新世纪 192
2.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发展 197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 199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当代中国发展 204
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5
1. 中国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06
2.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208
3.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奇迹的根本动力 211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213
1. 党的、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214
2.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215
3.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216
4. 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218
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9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20
2. 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一 221
3.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2
4.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23
四、改善保障民生与建立社会治理体系 225
1.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225
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227
3.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 228
4. 稳步推进扶贫减贫工作 230
5. 建立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233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35
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35
2.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237
3.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路径 240
六、推进新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243
1. 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244
2. 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意义 245
3.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路径 247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善 25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 25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52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257
3. 新时代必须开展新的伟大斗争 26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理念 263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264
2. 新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27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 280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281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略 283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构想 288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和价值 29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 294
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 295
2. 渐进式发展 297
3. 开放包容 301
4. 和平发展 30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 307
1.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 307
2. 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价值取向 311
3. 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的价值取向 31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1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32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322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使发达国家反思自己的发展道路 326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解决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328
后 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