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新书资讯
新书推荐

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

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

定  价:95 元

丛书名: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 作者:彭新武
  • 出版时间:2024/12/1
  • ISBN:9787521866070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21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 商品库位:
9
7
8
8
6
7
6
5
0
2
7
1
0
  《传统中国之治的历史与逻辑》立足于历史情境,在对传统中国之治的演变历程进行真实描绘的基础上,力图客观、全面、准确地阐述其基本特质和历史局限,并充分挖掘其中可资利用或转化的思想资源,以期为当代中国之治的建构有所借鉴。
  历史地看,传统中国之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划分为王权时代、皇权时代两个阶段。而衔接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一个重要事件,便是所谓周秦之变,即从周制到秦制的转换。究其实质,在周制与秦制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秦制也继承了周制中的王权世袭、家天下、大一统等内涵。不仅如此,自汉以降的政治实践并非秦制对周制的完全替代,而呈现出二者相混溶的特征:在官僚体制上,秦代三公九卿制虽然成为汉代以降的基本模式,但其间多有变革,一个总的发展态势是君主权力和威势的不断加强;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上看,虽然秦汉以降郡县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分封制始终与郡县制相伴随;从政权基础来看,先秦时代的家国一体模式在秦汉之后得以重构,实现了皇权政治与地域性宗族组织的有效结合;就治理规范而言,自汉代儒法合流,先秦礼法制度又重新焕发生机,这一礼法一体化进程至隋唐基本定型,最终形成独特的礼法之治,等等。因此,秦汉之后的中国政治是周制和秦制的相互渗透和复杂融合,百代皆秦政之说是与历史事实不相吻合的。
  从实践上看,正是在周制与秦制的复杂融合中,以皇权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体制得以进一步强固,并日趋形成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全能治理模式。这一大一统体制虽然呈现出治乱相循的特征,但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其间却没有根本性的体制变革,所谓王道恒常。因此,中国传统王朝周期律这一历史问题的真正症结,不仅在于人们所期盼的如何维持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在于破解这一体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如何得以万世一系。现时代,冲决传统体制罗网的关键在于,走出视民为工具的传统固本思维,确立人民主体的价值定位,真正把人的解放和权利保障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进而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施政模式。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正确的作为。只有通过民主政治推动社会系统的变革,不断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持续增进社会的开放度和自组织能力,才是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所在。当然,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不能对人类的智识和行为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我们还需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断探索进入未来的有效方式。
  从历史上的国际格局来看,中华帝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其独特的天下观念以华夏中心观为基石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统观念。这看似相悖的两种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相始终.并在实践中形成一种以中华帝国为核心而羁縻四夷的邦交格局。而随着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的加强,治理方式的一体化和族群整合则成必然之势,并最终造就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在承认多元一体这一现实格局的基础上,扬弃传统的华夷之辨、正统之争和羁縻之治,从而成为民族理论的重要创新。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在强化观念自觉和深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以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的生活共同体为宗旨,进一步改善民族治理模式,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基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所造成的不平等外交及全球治理的困境,故而,才有了当下中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然而,国家利益本位和主权林立的国际体系构成了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的zui大屏障。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致力于真正的对话,chao越利益与观念的藩篱,促使人类走向更高形式和更高层次的合作。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