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2章加附章,总字数22.68万,分为三篇。上篇4章探讨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范式变革,如《ChatGPT的挑战与启示》对人文主义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转型,新人文教育范式,以及人工智能与元字宙结合的智元界。中篇4章讨论新子学范式下的新古典学建构,包括新子学作为新古典学实践,观念史与数字人文结合的知识谱系,新古典学知识建构,,以及新子学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学术路径。下篇4章则在新古典学理论基础上,通过案例探索来实,践新古典学理论,如对孔老关系的典故学还原、对《老子》中的鬼神观念的谱系化解释,对《列子》神仙观念的学术史解读,以及对《庄子》从人到神的观念变革等。此外,附章还收录作者多篇学术随笔,用以传播新古典学理论和传统文化。总之,本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的融合,试图构建古典学研究的新范式,具有相当的文化热度、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
曾建华(1983-),男,湖南邵阳人。2017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颂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文献学、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古典学与数字人文等方面的交叉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全元校注(第八卷)》(校注者,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诸子学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江淮论坛》《管子学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解放日报》《文艺报》等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先秦两汉神仙观念与吴文化研究(2018SJA1151)"(已结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商周泰汉神仙观念考辨(20FZWB073)(已结项)、扬州大学2024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机协作范式的汉赋神仙典故研究(xji2024-01)等多项项目。
绪言如何重现古典的世界
上篇古典学的人文困境:人工智能与范式革命第一章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人文
第一节ChatGPT对人文学科的挑战
第二节人文学科转型的可能路径
第三节从人机协作到人机融合的新人文
小结
第二章人工智能的教成与人机融合
第一节AI深度学习所构成的教育问题
第二节AI的教成与人文主义
第三节人机融合的教育范式
小结
第三章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范式革命
第一节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自由边界
第二节人工智能之于人文学术的革命性意义
第三节人工智能与人文学术的未来范式
小结
中篇古典学的重构:新子学理路第四章新子学与古典学的重构
第一节新子学理念的提出及其初步建构
第二节新子学理论的全面建构和初步形成
第三节以新子学重构古典学的困境与突围
小结
第五章作为新古典学构想的新子学
第一节士人阶层的崛起与子学的发生
第二节子学是士人思想的系统建构和多元表达
第三节子学与士的交互性影响和嬗变
小结
第六章新子学的知识建构
第一节当代知识界的学术范式
第二节作为新子的当代知识者
第三节新子学的确立与走向
小结
第七章从新子学构想到新古典学取向
第一节新子学的范式困境
第二节新子学构想能成为一种新的古典学范式吗?
第三节新古典学:大数据时代的知识谱系建构
小结
第八章从经学思维到子学精神:新子学
的古典学路向
第一节新子学的进路:重构经学思维主导下的
古典学
第二节基于现代性的古典学重构:新子学的去
经学化
第三节作为新古典学的新子学:重返古典语境
的当代叙事
小结
下篇新古典学实践:新子学与典故学三例第九章《老子》中的(鬼)神
第一节(鬼)神与气的勾连
第二节神人关系的重建
第三节浴神不死与神观念的变革
小结
第十章《列子》中的神仙
第一节谷神:永恒且永动的生化之神
第二节神人构想:从神化到仙化
第三节《列子》对神仙的拓展
小结
第十一章孔学老典故的叙事学还原
第一节从孔学老到孔先老:孔老叙事的典故化
第二节孔学老的学术史叙事:唐宋以来孔老关系的重构
第三节孔、老对话:古典学的典故学
小结
参考文献
附篇新古典学的现实回应: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附一《文子》怎样看待精神的力量
附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革命之路
附三通往圣哲之路:扑朔迷离的老子
附四《庄子》说的真人究竟是什么样?
附五习近平总书记引王充《论衡》考略
附六文史哲学者眼中的《罗刹海市》
归极书院沈鸿慎院长:从康德审美基本观念出发评《罗刹海市》
南师安世民博士:对《罗刹海市》的批评与反思
中戏栗子森博士:毫无可取之处
上财陈老师及其师弟:复仇说没抓住重点,要发展地看
附七电影《周处除三害》的三害是什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