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保护勘察研究报告》是对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保护修缮工程前期勘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广汉龙居寺中殿壁画保护勘察研究报告》除介绍壁画资料收集整理、现状调查描述、文物价值评估、数字化测绘、材质工艺分析、病害调查记录等常规的勘察工作以外,重点针对建筑空间热湿环境、载体编竹夹泥墙结构和材料、壁画结构安全评估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该成果为该壁画后期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尤其通过技术集成初步创建了一套适用于四川明代建筑壁画保护勘察中墙体结构安全调查评估的方法,对于同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序i
前言 iii
**章 龙居寺中殿及壁画概况 1
1 1 地理位置 1
1 2 历史沿革 1
1 3 文物简介 3
1 4 保护管理情况 7
1 5 保护维修历史 8
第二章 壁画现状调查 11
2 1 壁画详情 11
2 2 壁画内容 15
2 3 壁画前期保护修复 17
第三章 壁画价值评估 20
3 1 历史价值 20
3 2 艺术价值 21
3 3 科学价值 21
第四章 壁画赋存环境 22
4 1 区域地质环境 22
4 2 区域气象环境 23
4 3 场地地质条件 24
第五章 壁画数字化测绘 26
5 1 工作对象 26
5 2 工作内容 26
5 3 成果清单 27
第六章 壁画保存环境监测 28
6 1 监测内容 28
6 2 监测系统 29
6 3 监测结果及分析 35
6 4 建筑空间热湿环境特征研究 50
第七章 壁画载体结构安全调查 59
7 1 载体结构特征调查 59
7 2 载体结构问题调查 72
7 3 载体材料劣化调查 81
7 4 建筑白蚁危害调查 85
7 5 载体结构安全评估 90
第八章 壁画材质工艺分析 94
8 1 壁画层次结构调查 94
8 2 地仗层材料分析 98
8 3 颜料层材料分析 104
8 4 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特点 107
第九章 壁画病害调查评估 108
9 1 病害类型 108
9 2 病害统计 117
9 3 保存现状评估 118
9 4 风险因素分析 120
第十章 结论及建议 122
10 1 结论 122
10 2 建议 123
主要科研成果 125
参考文献 126
内容提要 131
Abstract 133
后记 136
插图目录
图1-1 广汉市在四川省的位置图 2
图1-2 中殿建筑平面测绘图 4
图1-3 中殿建筑南立面测绘图 4
图1-4 中殿建筑南立面 5
图1-5 中殿建筑北立面 5
图1-6 建筑内部东壁壁画分布图 6
图1-7 建筑内部南壁壁画分布图 6
图1-8 建筑内部西壁壁画分布图 6
图1-9 建筑内部北壁壁画分布图 7
图1-10 中殿建筑南立面 9
图1-11 中殿建筑北立面 9
图2-1 东壁墙体壁画人物分布图 15
图2-2 南壁墙体壁画人物分布图 16
图2-3 西壁墙体壁画人物分布图 16
图2-4 北壁墙体壁画人物分布图 16
图6-1 监测系统架构及工作流程 29
图6-2 监测设备布置平面图 33
图6-3 气象站 33
图6-4 1#传感器 33
图6-5 2#传感器 34
图6-6 3#传感器 34
图6-7 4#和5#传感器 34
图6-8 6#~8#传感器 34
图6-9 9#传感器 35
图6-10 10#~12#传感器 35
图6-11 温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6
图6-12 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7
图6-13 日降雨量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7
图6-14 风向玫瑰图 37
图6-15 风速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8
图6-16光照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8
图6-17 SO2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8
图6-18 NO2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9
图6-19 CO2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9
图6-20 PM2 5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39
图6-21 PM10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0
图6-22 1#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4
图6-23 2#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5
图6-24 3#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5
图6-25 4#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5
图6-26 5#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6
图6-27 6#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6
图6-28 7#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6
图6-29 8#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7
图6-30 9#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7
图6-31 10#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7
图6-32 11#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8
图6-33 12#传感器温度和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随时间变化 48
图6-34 建筑空间不同位置传感器温度 48
图6-35 建筑空间不同位置传感器相对湿度 49
图6-36 监测时段内温度月平均值随时间变化 51
图6-37 冬季代表性时段内温度随时间变化 52
图6-38 夏季代表性时段内温度随时间变化 52
图6-39 建筑空间不同位置传感器温度月值数据特征 53
图6-40 监测时段相对湿度月平均值变化 54
图6-41 冬季代表性时间相对湿度变化 55
图6-42 夏季代表性时间相对湿度变化 55
图6-43 建筑空间不同位置传感器相对湿度月值数据特征 56
图7-1 编竹夹泥墙基本结构示意图 61
图7-2 编竹夹泥墙基本结构照片 62
图7-3 墙体红外热成像图 63
图7-4 垫拱板红外热成像图 64
图7-5 墙体DB-N-2局部X射线成像图及位置 66
图7-6 墙体DB-W-1局部X射线成像图及位置 67
图7-7 墙体DB-W-2局部X射线成像图及位置 67
图7-8 东壁墙体外侧探孔照片及位置 68
图7-9 西壁墙体外侧探孔和残损处照片及位置 68
图7-10 北壁墙体外侧探孔照片及位置 69
图7-11 DB-S-2残损处(木板竹片编壁) 70
图7-12 DB-N-7残损处(竹片编壁) 70
图7-13 墙体中间骨架结构示意图 71
图7-14 垫拱板中间骨架结构示意图 72
图7-15 墙面变形起鼓 73
图7-16 墙体外侧探孔 74
图7-17 墙体周围缝隙(结构缝隙) 75
图7-18 墙体周围缝隙(收缩缝隙) 75
图7-19 墙体表层裂隙(内侧) 76
图7-20 墙体表层裂隙(外侧) 76
图7-21 建筑内部东壁墙面渲染图 77
图7-22 建筑内部南壁墙面渲染图 77
图7-23 建筑内部西壁墙面渲染图 77
图7-24 建筑内部北壁墙面渲染图 78
图7-25 建筑外部东壁墙面渲染图 78
图7-26 建筑外部南壁墙面渲染图 78
图7-27 建筑外部西壁墙面渲染图 79
图7-28 建筑外部北壁墙面渲染图 79
图7-29 不同墙体两侧墙面高差 79
图7-30 墙面变形起鼓**种典型形态 80
图7-31 墙面变形起鼓第二种典型形态 80
图7-32 墙面变形起鼓第三种典型形态 81
图7-33 内部骨架不同构件类型劣化程度比例 84
图7-34 内部骨架不同材料种类劣化程度比例 84
图7-35 穿枋木材仅余木渣(探孔TK-7) 87
图7-36 编壁竹材仅剩竹皮(探孔TK-3 右) 87
图7-37 木构件局部糟朽(南壁檐柱内侧) 87
图7-38 木构件表层残缺(南壁阑额内侧) 87
图7-39 建筑北门中间下部白蚁活体 87
图7-40 建筑北侧树木根部白蚁活体 87
图8-1 壁画断面完整层次结构(QB-W-2左上角) 95
图8-2 样品断面局部层次结构 95
图8-3 样品表面局部层次结构 95
图8-4 样品粗泥层形态 95
图8-5 样品细泥层形态 96
图8-6 金层表面形态(QB-E-1右侧中部) 96
图8-7 金层表面形态(QB-W-1右侧顶部) 96
图8-8 墙体壁画基本结构示意图 96
图8-9 壁画完整断面层次结构(DB-N-1左侧底部) 97
图8-10 样品局部断面层次结构 97
图8-11 样品局部表面层次结构 97
图8-12 样品粗泥层形态 97
图8-13 样品细泥层形态 97
图8-14 垫拱板壁画基本结构示意图 97
图8-15 样品D-QB-1和D-QB-2取样位置 99
图8-16 样品D-QB-3和D-QB-4取样位置 99
图8-17 样品D-DB-1和D-DB-2取样位置 99
图8-18 样品D-DB-3和D-DB-4取样位置 99
图8-19 样品D-QB-1泥土颗粒粒径分布*线 100
图8-20 样品D-QB-2泥土颗粒粒径分布*线 101
图8-21 样品D-DB-1泥土颗粒粒径分布*线 101
图8-22 样品D-DB-2泥土颗粒粒径分布*线 101
图8-23 样品D-QB-1加筋材料显微形态 103
图8-24 样品D-QB-2加筋材料1 显微形态 103
图8-25 样品D-QB-2加筋材料2 显微形态 103
图8-26 样品D-DB-1加筋材料显微形态 104
图8-27 样品D-DB-2加筋材料显微形态 104
图9-1 地仗层完全脱落(DB-S-2中上部) 108
图9-2 地仗层完全脱落(DB-N-7右下角) 108
图9-3 地仗层表层脱落(QB-E-3下部) 109
图9-4 地仗层修补区域脱落(QB-W-2左上角) 109
图9-5 结构性裂隙(QB-E-2中部)109
图9-6 结构性裂隙(QB-W-2左侧中部)109
图9-7 收缩裂隙(QB-S-1西侧边缘) 110
图9-8 收缩裂隙(QB-S-1东侧边缘) 110
图9-9 空鼓(QB-S-2中间中部) 110
图9-10 空鼓(QB-W-2左侧中部) 110
图9-11 酥碱(QB-W-2中间底部) 111
图9-12 酥碱(DB-S-2西侧底部) 111
图9-13 颜料层脱落(QB-E-3左侧上部) 111
图9-14 颜料层脱落(QB-N-1右侧上部) 111
图9-15 颜料层脱落(DB-E-2中部) 112
图9-16 颜料层脱落(DB-S-5中部) 112
图9-17 金层脱落(QB-S-1中上部) 112
图9-18 金层脱落(QB-S-2西侧上部) 112
图9-19 颜料层起甲(DB-S-4中间中部) 113
图9-20 颜料层起甲(DB-E-3左侧中部) 113
图9-21 金层起甲(QB-E-1左侧中部) 113
图9-22 金层起甲(QB-W-1右侧中部) 113
图9-23 划痕(QB-E-2右侧下部) 114
图9-24 划痕(QB-W-2右侧下部) 114
图9-25 红色涂料覆盖(QB-N-1左侧上部) 114
图9-26 油污覆盖(DB-W-2右侧下部) 114
图9-27 泥浆覆盖(DB-N-2中间上部) 114
图9-28 泥浆覆盖(DB-N-7左侧) 114
图9-29 残留水泥覆盖(QB-W-1左侧下部) 115
图9-30 残留石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