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光伏电池具有柔性、透明及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势,是非常具有前景的光电转换技术。《有机光伏技术前沿》系统介绍了有机光伏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原理,重点围绕活性层材料、界面传输层、叠层电池、大面积模组、柔性电池、半透明电池等方面,阐述了其技术原理、性能优化及研究进展。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4.9-2007.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物理化学 博士 (导师:李永舫 院士) 2001.9-2004.7 武汉理工大学 应用化学 硕士 (导师:郑化 教授)
1997.9-2001.7 武汉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士2018.3-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博导 2019.3-2023.11 北京化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 2017.9-2017.12 瑞典马拉达伦大学 访问学者 2012.6-2019.10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博导 2009.7-2019.10 华北电力大学 教授 2007.6-2009.6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博士后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EI期刊《发光学报》青年编委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纳米光电显示技术标准化工作组成员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特约通讯员,《中国低碳经济》,编委
国际SCI期刊《Nanomaterials》编委、《Polymers》客座编辑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构件应用委员会委员
美国化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
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浙江省自然基金委、湖南省自然基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委同行通讯评审专家
目录
前言
第1章 有机光伏技术简介 1
1.1 引言 1
1.2 有机光伏技术发展 2
1.3 有机光伏电池基本结构及制备方法 4
1.4 有机光伏电池主要工作原理 6
1.5 有机光伏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 8
1.6 有机光伏应用面临的挑战 9
1.7 本章小结 11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有机光伏活性层材料分子设计 14
2.1 引言 14
2.2 聚合物给体材料 15
2.2.1 有机均聚物给体材料 16
2.2.2 有机共聚物给体材料 17
2.2.3 卟啉类共聚物给体材料 26
2.2.4 铂、铱配位共聚物给体材料 30
2.3 小分子给体材料 40
2.3.1 寡聚噻吩类小分子给体材料 41
2.3.2 二噻吩并吡咯类小分子给体材料 44
2.3.3 苯并二噻吩类小分子给体材料 47
2.3.4 酞菁、卟啉类小分子给体材料 64
2.3.5 铂、钌配位小分子给体材料 75
2.4 富勒烯受体材料 82
2.4.1 PCBM类富勒烯受体材料 82
2.4.2 ICBA类富勒烯受体材料 88
2.5 非富勒烯受体材料 91
2.5.1 二酰亚胺类受体材料 91
2.5.2 吡咯并吡咯二酮类受体材料 102
2.5.3 茚并二噻吩类受体材料 104
2.5.4 苯并噻二唑类受体材料 111
2.5.5 非稠环类受体材料 120
2.5.6 酞菁、卟啉类受体材料 143
2.5.7 铱、铂配合物受体材料 147
2.5.8 聚合物受体和巨分子受体材料 151
2.6 本章小结 165
参考文献 165
第3章 有机光伏电池活性层形貌调控 193
3.1 引言 193
3.2 活性层形貌特征及其与光伏性能的关系 194
3.2.1 相区纯度及尺寸 194
3.2.2 结晶性与堆积结构 196
3.2.3 分子取向 198
3.2.4 垂直组分分布 201
3.3 形貌调控加工方法 204
3.3.1 退火处理 205
3.3.2 溶剂添加剂 212
3.3.3 固体添加剂 216
3.3.4 多组分光伏活性层 227
3.3.5 准双层结构光伏活性层 233
3.4 本章小结 238
参考文献 239
第4章 有机光伏界面工程 251
4.1 引言 251
4.2 界面传输层的作用机制与设计原则 251
4.2.1 界面传输层的作用机制 252
4.2.2 界面传输层的设计原则 254
4.3 空穴传输层 256
4.3.1 共轭聚合物空穴传输层材料 256
4.3.2 共轭小分子空穴传输层材料 261
4.3.3 金属氧化物空穴传输层材料 266
4.3.4 金属配合物空穴传输层材料 272
4.4 电子传输层 277
4.4.1 共轭聚合物电子传输层材料 277
4.4.2 共轭小分子电子传输层材料 281
4.4.3 金属氧化物电子传输层材料 285
4.4.4 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层材料 289
4.5 本章小结 297
参考文献 298
第5章 光管理策略与有机叠层光伏电池 303
5.1 引言 303
5.2 有机光伏光管理工程 304
5.2.1 有机光伏光管理策略简介 304
5.2.2 光栅增强结构 305
5.2.3 等离子体增强效应 311
5.2.4 等离子体增强纳米材料 313
5.3 有机叠层光伏电池 323
5.3.1 有机叠层光伏电池设计原理 323
5.3.2 有机叠层光伏器件结构 324
5.3.3 有机-有机叠层光伏电池 330
5.3.4 钙钛矿-有机叠层光伏电池 347
5.3.5 三结及以上有机叠层光伏电池 354
5.4 本章小结 357
参考文献 359
第6章 有机光伏电池的稳定性 367
6.1 引言 367
6.2 衰减机制 367
6.3 改善有机光伏电池稳定性的策略 369
6.3.1 新型给体材料设计 369
6.3.2 新型受体材料设计 371
6.3.3 传输层材料优化 374
6.3.4 添加剂策略 378
6.3.5 新型三元活性层 380
6.4 本章小结 382
参考文献 383
第7章 有机光伏电池大面积制备 387
7.1 引言 387
7.2 模组制备的材料要求 387
7.2.1 活性层材料 388
7.2.2 界面传输层材料 391
7.2.3 电极材料 395
7.3 大面积有机光伏薄膜制备技术 396
7.3.1 刮涂 397
7.3.2 狭缝涂布 400
7.3.3 喷墨打印 402
7.3.4 喷涂 403
7.3.5 凹版印刷和柔版印刷 403
7.3.6 丝网印刷和移印 404
7.4 大面积薄膜的形貌优化 405
7.4.1 溶剂 405
7.4.2 添加剂 408
7.4.3 辅助成膜技术 411
7.4.4 逐层沉积技术 412
7.5 大面积设备的效率损失和模块化设计 413
7.5.1 电气损耗 414
7.5.2 几何损耗 415
7.5.3 附加损耗 416
7.5.4 模块化设计 416
7.6 本章小结 417
参考文献 418
第8章 弱光应用有机光伏电池 422
8.1 引言 422
8.2 弱光光源的特点 423
8.3 弱光测试系统及参数 425
8.4 有机光伏弱光应用进展 426
8.5 本章小结 440
参考文献 441
第9章 柔性有机光伏电池 444
9.1 引言 444
9.2 柔性衬底 445
9.2.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衬底 446
9.2.2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衬底 447
9.2.3 聚醚砜衬底 448
9.2.4 聚酰亚胺衬底 448
9.2.5 生物材料衬底 450
9.2.6 超柔衬底 451
9.3 柔性透明电极 452
9.3.1 银纳米线 453
9.3.2 超薄金属和金属栅格 456
9.3.3 碳基导电材料 460
9.3.4 导电聚合物 462
9.4 活性层及界面优化策略 467
9.4.1 活性层优化 467
9.4.2 界面层修饰 470
9.5 本章小结 471
参考文献 472
第10章 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 478
10.1 引言 478
10.2 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的关键参数 479
10.3 半透明有机光伏电池优化策略 480
10.3.1 活性层优化 483
10.3.2 电极优化 488
10.4 本章小结 494
参考文献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