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农业产业特点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对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做了深入探索。首先,详细介绍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具体阐述了农业与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等内容。其次,围绕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种植技术展开论述,以中药材三七、重楼、石斛、贝母的种植技术为例,阐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后,揭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程序与方法,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经营服务与信息服务的路径、方法,从而为提高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农业技术推广成为当今时代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书从农业产业特点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对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做了深入探索。以农业现代化种植技为例,深入阐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力的强弱、社会的治乱甚至朝代的兴替。历代中国社会都非常重视农村和农业问题。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农业技术推广成为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本书从农业产业特点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对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做了深入探索。首先,详细介绍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具体阐述了农业与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等内容。其次,围绕农业现代化及农业现代种植技术展开论述,以中药材三七、重楼、石斛、贝母的种植技术为例,展现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最后,介绍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相关内容,揭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程序与方法,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营服务与信息服务的路径、方法,从而为提高农业竞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对诸位文献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的专业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研究,一起进步。
编者
2024年11月
秦孔云 现任职于云南白药集团文山七花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中药材种植管理与现代种植研究工作10余年,先后参与三七、重楼、石斛GAP种植标准的起草工作,参与三七、贝母的无土栽培研究,积极推进三七、重楼种植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沈梦洁 2011年以来一直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多次为基层工作人员做培训指导。
温凤涛 高级农艺师。自1991年到乡镇,30多年来扎根基层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相关课题多个,得到省级、市级奖励多项,培养了一批农艺师和技术员,为本地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目录
第一章 农业与农业经济
第一节 农业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
第二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农村经济制度产生与演变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1949年以来农村经济制度演变的过程
第三节 “三权分置”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三章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节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第四章 “互联网+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农业产业链和创新模式
第三节 智慧农业经营管理
第五章 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农业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国外农业现代化
第四节 我国农业现代化
第六章 农业现代化种植技术—以中药农业为例
第一节 中药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我国中药材生产
第三节 三七种植技术
第四节 重楼种植技术
第五节 石斛种植技术
第六节 贝母种植技术
第七章 农业技术推广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程序、方式与方法
第八章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内涵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经营服务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业现代化种植技术——以中药农业为例
第一节 中药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一、中药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中药材的特殊农业范畴可称之为“中药农业”,其稳定持续发展事关医疗健康民生工程。中药农业是利用药用植物、动物、菌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中药材产品的生产活动。它既有“母体”普通农业的属性基因,又有其独特的功能、属性。中药农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一个方面。
(一) 生长环境特殊
中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无论是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及天地自然最佳组合的产物。药王孙思邈所言“用药必依土地”,说的是药材的道地性,对土地的要求比普通农作物更高。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中药产地不同,土壤的理化性质、微量元素含量也不同,药效就有差异。例如,产于河南焦作的怀地黄,其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为 0.435%~0.811%,而粤、鲁、陕等地所产,梓醇含量仅为 0.01%~0.06%,故怀地黄以焦作产为优。20 世纪 50 年代末,全国各地道地药材曾集中在北京市昌平区进行培育,但不管怎样精心种植,药材长势都令人失望,药用价值更是无从谈起,其原因就是离开了原来的生态环境,中药的药性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 管理要求不同
普通农作物种植多为大田种植,而中草药多不与粮争地,喜欢长于深山峻岭、田边地头或水岸。与大田作物追求新品种、大产量不同,中药材生产提倡挖掘老品种,回归传统,以保证道地性和药性;普通作物追求快产快出,但中药材必须达到一定的种植时间。大田作物是“顺境” 出产量,管理上要精心呵护,而中药材是“逆境”出品质,管理上要求仿照天然生境,以保持其抗逆性。
(三)采收加工条件特殊
中药农业的栽培、采收及加工方式比普通农业更为讲究。孙思邈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需费人功,卒无裨益。”指出药材采收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最为适宜,否则必然会影响药效,甚至变成次劣药材,因而民间有“适时是宝,过时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 “知母黄芪随时采,唯有春秋质量高”等说法。至于炮制与加工,也对道地药材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用料、火候、生熟都极为精细、讲究。道地阿胶制作时,需要东阿当地的纯种黑驴皮、东阿水及特殊的熬制工艺,才能使东阿阿胶具备特殊功效。
(四)基本功能特殊
普通农业的基本功能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一是温饱,二是口感;而中药农业是为了丰富和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即防未病、治已病,活得健康,延长寿命,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中药农业的这一特殊功能,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延续的秘宝。人类历史上曾发生大大小小无数次瘟疫,我国仅从西汉到清末就发生过 321 次大规模瘟疫。中医药庇佑着我国人民,并发展成世界上人口众多的族群,使我国数千年文明得以传承。
(五)经济价值更高
中药农业的收益往往高于普通种植和畜禽养殖,其加工效益更加显著。古人即有“一亩药、十亩田”之说。据湖南省调查,普通药材每亩纯收益上千元,种得好的珍稀品种每亩纯收益可达 5000 元,实行 GAP (良好农业规范)种植,销售收入至少可以提高 30%。在黑龙江省,干贝种植效益是玉米种植效益的 100 倍。据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协会调查显示,一亩标准化赤灵芝大棚,孢子粉和子实体年产值在 7 万元左右,高于大棚蔬菜收入数倍;加工成破壁孢子粉,品牌产品年产值上百万元。
(六)市场需求更广
从古至今,中药不仅中国人在用,外国人也在用。中药在国内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有众多中药材交易市场和数千家药厂的原料需求。在国外,中药农业的国际市场也日益扩大。我国中药类商品已出口 193 个国家和地区。
(七)资源禀赋独特
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中药资源 12 807种,远比普通农作物资源丰富。按地域,中药古有南药、北药之分;按民族,有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等之别,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药资源宝藏版图。普通农产品如粮、棉、油、肉、蛋、奶等,大多数国家都能生产,而中药虽有部分进口品种(如檀香、砂仁、公丁香、肉豆蔻等),但绝大多数药材原产地都在中国,其生产、加工及使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我国人民手中。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药农业在世界农业市场上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非普通农业所能比拟。
(八)品种相对稳定
大多数农作物需要不断改良品种,通过选育、杂交、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技术进行良种培育、品种更替;而中药材不同,其基原非常稳定,不会随意变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一个新品种要成为中药品种的基原,需要经过复杂的药理、毒理实验,甚至要通过等效性研究。因此,应用诸如远缘杂交、转基因等现代技术培育的新品种,很难成为药材的品种基原。可见,药材品种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虽然常规育种方式也是药材品种品质进化的手段,但必须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有关规定,以确保药材药性,技术突破难度较大,试验周期较长。
(九)本质属性独特
普通农业属自然科学,其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中医药自古被称为“生生之学”,中药农业的属性既是自然科学,又是人体生命科学,必须同时遵循自然、经济和人体生命科学规律。中药的药性,本质是药症对应,即对人的生命运动进行生态性调理,进而防病治病,保护人体健康。医生的大爱仁心,就是通过中药的这种机制来实现的,这正是中药农业特殊作用和本质属性的体现。
(十)社会认同度高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药食同源的传统,国人对中药农业及其产品的养生、治病作用认同度很高。童叟妇孺也能顺口说出几味药材并知晓其基本功效。一些流传千年的民谚,一句话就是一剂“简、便、廉、验”的单方,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其中,一些药食同源的普通农产品,人们是从药的视角、从自身健康的需要进行提炼和概括的。这种源于民族基因传承的社会公认度,给中药农业烙上了特有的鲜明历史印记,绝非耗巨资进行品牌宣传能得到的。
(十一)文化元素独特
中药是有内涵、有灵魂、有文化传承的健康产品,也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中国式原创思维。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药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特色文化元素。
鉴于中药农业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发展中药农业的紧迫性、重要性,将中药农业从大农业领域中分离出来,独立构建完整的中药农业产业体系,这是一条发展中药农业可尝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