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伏尔泰书信集 在启蒙运动的众多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漫长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启蒙时代,他崇高的威望、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推动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发展并使其影响扩展到整个欧洲。同时伏尔泰交游极其广泛,与欧洲范围内各阶层的众多人士都有深入接触,他存世的书信全集有100多卷。本书是伏尔泰书信的精选集,侧重反映其思想主张、个性身世及与其他著名思想家的交往交锋,并兼顾趣味和文采。 在西方历史中,1719世纪,尤其是启蒙运动高涨的18世纪,人类思想空前活跃,一大批哲人如群星般闪耀。大思想家书信选系列的主旨在于通过思想家的书信体现他们的思想、彰显他们的个性、展现思想家们的交往和交锋,同时借助他们的书信窥得时代风貌之一角。 编译前言:伏尔泰的书信艺术
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的两大主要贡献分别是他那些宣传启蒙思想的著作,以及他与社会弊端的激烈斗争。本书根据伏尔泰这两种身份作家(最糟糕的伟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欧洲的良心),从他的一万五千多封书信中,精选六个主题、三百余封信,展现他创作《路易十四时代》《中国孤儿》《巴黎笑话集》《哲学辞典》等代表作的写作生活,以及他介入卡拉斯案、推动热克斯税务改革等社会活动。读者可追随每一个主题,了解一个事件相对完整的发展过程和伏尔泰的心路历程,并感受伏尔泰那种风雅、机智、俏皮、精致的书信艺术和人格魅力。
对于分布在欧洲各地的知识人来说,邮政系统为他们建立起方便的互通消息的联系网络,创造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书信共和国(republic of letters,通常意译为文人共和国),这一称谓名副其实。伏尔泰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远离他的朋友们,远离启蒙运动的中心巴黎,有时是因为他频繁的旅行,但更多时候是由于他不为当局所欢迎而不得不逃离。他的通信人也分布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从那不勒斯到斯德哥尔摩,从伦敦到圣彼得堡,遍及欧洲各大城市,甚至有人从印度、北美给他写信。正是得益于书信,流放于法瑞边境地区长达二十多年的伏尔泰,才能够维持他在文人共和国中的重要联系,保持在场于巴黎。通过书信,伏尔泰了解正在巴黎发生的蠢事,安排自己作品的出版,向朋友们公告自己的新作品,向巴黎的公众发出呼吁,从远处指挥与卑鄙的战斗。书信本为一时一刻的即时事务所主宰,但频繁而稳定的通信,使伏尔泰的很多书信围绕某个事件形成了相对完整连贯的系列,因而具有了档案一般的信息价值。 对伏尔泰而言,书信不仅仅是纯粹功利意义上的工具,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媒介。作为一个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流放之中的人,伏尔泰急迫地需要通过书信来维持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伏尔泰真诚地相信,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书信能够毫无减损地传递观念和情感。这种信念,源于启蒙运动对人类交流的普遍信念。因此,书信给这一代人创造了一种感觉,觉得超越了对话者的物理在场、延展了交谈。18世纪的书信,很大程度上不具备今人所理解的私密性,信封还仅仅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才需要使用的工具。书信实质上往往是一群人写给另一群人的,这种集体性又以书信的公开朗读体现出来,这是18世纪社交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写给达米拉维尔的信中,有整段写给达朗贝尔或狄德罗的话;写给德芳夫人的信中,有写给舒瓦瑟尔公爵夫妇或者写给她的沙龙圈子的话。于是,书信作为一种媒介,创造了虚拟的沙龙中的交谈,即便朋友们身处于千里之外,书信也使伏尔泰感觉在与朋友们谈笑风生,耳边回响着珠玑妙句和欢声笑语,成为生活的安慰。 伏尔泰抱怨自己被从本地治里到罗马的通信压垮了,也曾宣布要停止写信以免把邮政业累着,然而我们知道,他明显乐在其中。通过书信,交谈从沙龙、咖啡馆等启蒙公共领域中延伸到了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网络中。显然,如果没有可靠、定期的通信,伏尔泰不可能成为启蒙运动的王者。
伏尔泰的风雅书信,其风格表现为快活的语调、措辞巧妙的恭维奉承和机智风趣的讽刺揶揄,这种风格与当时的沙龙文化是一致的。恭维,是风雅书信的必要装饰品,但是必须以迂回的方式巧妙地表达出来,否则就容易变成阿谀奉承而遭人耻笑。伏尔泰是恭维的大师,他频频亲吻天使们的翅膀尖,将达让达尔夫妇奉为自己的守护天使;他赞赏达朗贝尔对洛布吕塞尔那充满战斗性的批驳,人家从来没有烧毁过一本洛布吕塞尔的书,但有一天他们会把您烧死的;他撒娇地抱怨德芳夫人,您根本不回我的信,反而还抱怨我……您挑逗别人,当人家被您控制住之后,您又把人家晾在一边。这些恭维自然流畅,与被恭维对象的特点与形象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并具有语言和感受上的美感,毫不突兀尴尬,让收信人及其社交圈的读者们都感觉美滋滋的。 讽刺,是风雅书信的另一种必要装饰品。以非常优雅的方式说反话,这是伏尔泰的拿手好戏。他嘲讽巴黎人的浅薄、疯狂:据说有个博物学家正在写一本猴子的历史,如果那个作者在巴黎,他应该能看到一些出色的片段。嘲讽迫害者颠倒黑白:您想象一下被屠夫指控吃了一只小羊羔的四只绵羊。他嘲弄帕里索对自己与狄德罗、达朗贝尔等哲人的离间:我还深度参与了《百科全书》这个恶毒的阴谋……我还是最早开始频繁使用人性这个可鄙的词汇的人之一……如果这样我都还不能被冠以哲人的头衔,那真是这世上最令人发指的不公正。对于那些鼓噪反启蒙声浪的人,他说:我是一个好基督教徒,因此从心底里我可以原谅他们,但在笔尖上我不能。意料之外的转折又态度鲜明、直击要害,连他的敌人们也往往忍俊不禁,只要自己不是被他直接攻击的人。 对读者来说,伏尔泰的书信的乐趣也源于其中的梗:我看清他已经挤出了橘子汁,现在应该考虑拯救橘子皮了(腓特烈二世已经把我利用完了,现在应该考虑拯救我自己了)。这些梗,部分是为了避免偷窥,但很多时候就是通信人之间的游戏,写信人只说出一半,由读者将其余信息猜测出来。这意味着读者需要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才能了解文本的隐藏含义。有的梗源自典故,比如,借用拉封丹讲述火中取栗的寓言故事《猴子与猫》,伏尔泰向达朗贝尔和孔多塞表达他甘冒风险、为启蒙事业奉献:拉东发自内心地为贝特朗取栗子;同时也不忘了向他们撒个娇,拉东将其两只烧伤的小爪子并置于两位亲爱、卓越的贝特朗的面前。也有的源自个人经历、作品或时事,我们的让娜(《奥尔良贞女》)给我造成了更多痛苦,瓦代小姐向罗宾羊求助(伏尔泰想要出版商罗宾出版一些小册子)。还有伏尔泰书信中各色人物的绰号,也大多源自某个梗,比如吕克(腓特烈二世),咬他们教士(莫雷莱)等。这些梗,使书信成了伏尔泰与读者之间的合谋,给读者带来解谜的成就感和身为圈内人的快感。当然,由于背景信息以及往来书信的缺失,有些梗后人可能永远也领会不到了。 有着变色龙的灵魂的伏尔泰,写信给不同的人,风格又各不相同。对于同样受过古典教育的精英朋友,他会忍不住掉书袋、引用几句拉丁语在本书中,这些文字用黑体表示。,贺拉斯和维吉尔就这样频频现身。基督教《圣经》也经常出现,但常常被以一种调侃揶揄的态度加以利用。在这个以诗歌作为社交游戏的时代,他的书信也常常包含着即兴创作的诗句。写给德芳夫人等女士的信,往往又另有一种风味,巧妙的恭维,情意绵绵,细腻温柔。写给达朗贝尔、达米拉维尔等启蒙运动的兄弟们时,信中则充满斗志昂扬、不屈不挠的战斗气息。有的信件就是为发表而撰写的,比如写给达米拉维尔的那封陈述自己参与卡拉斯案全过程的长信,驳斥帕里索的两封长信等。这时,伏尔泰会变得严肃起来,叙事论理,真诚坦率,苦口婆心。或许,18世纪禁止使用一般代词你的书信规范,让今人感觉这些书信缺乏亲近感,但他直白的吐槽(您的字写得就像猫爪子爬出来的一样)或许可以让人立刻摆脱这种感觉。 相比之下,伏尔泰其他类型的书信没有风雅书信这么魅力十足,但同样渗透着伏尔泰的个人风格,具有实用信息价值。因此,本书中也适当摘选了一部分。与伏尔泰关系最亲近的亲属,只有两个外甥女(德尼夫人和丰丹夫人)和一个外甥(米尼奥教士),因此他的家信数量很少,但同样风格鲜明。家信拒绝仪式性的套话,简洁亲切,随兴而行笔,在多种话题之间自由切换,表达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也不乏幽默。在单薄的家庭成员之外,伏尔泰对其他一些人,譬如邻居、领地居民、年轻一代的文人后辈等,也在书信中表现出家人一般的情谊,与他们谈及身体病痛、田间收获、四季变化等,显得平易近人、亲近随和。 伏尔泰的事务书信,推荐、感谢、抗议、道歉、拒绝、恳求,订购食物和美酒,处理个人投资,对出版商的指挥与呵斥,甚至是礼节性的书信,呈现出与风雅书信迥然不同的面貌。这些与出版商、公证人、银行家、商人、工匠等各类人员打交道的书信,形式简单,直击重点,仅有极少数与伏尔泰私交甚密者会得到几句问候或玩笑之语。这些书信,令盛誉之中的伏尔泰更加丰富立体,费尔奈族长、领主、作家、投资人等多重身份在这些书信中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他的权威甚至霸道也泄露出来。 根据收信人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在措辞、格式、日期、称呼语、开篇词、结束语、署名等方面,遵守又刻意曲解运用这些礼节性的规范,也构成了伏尔泰的书信艺术的标志。不,您没有大叫大嚷,亲爱的伟大的哲人,但您猛烈地敲打了那些大叫大嚷的法国佬,直白又唐突的开篇词,立即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在1760年8月与反启蒙势力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在书信上署上日期还不够,他非要给8月加一个从句:呸8月真野蛮!写给权贵、不熟悉的人的信,他会恭恭敬敬地遵从规范写结束语,怀着诚挚、恭敬的感激之情,我荣幸地做您非常卑微、非常顺从的仆从,并根据与对方的关系将这句恭维写得更浮夸、更花哨或更质朴一些;写给关系密切之人的信,往往只写请接受我非常诚挚的敬意我拥抱您;而写给启蒙哲人们的信件,则会使用古罗马式的信件结尾再会,这是启蒙哲人们都主张的驱逐了所有等级身份的形式。署名也一样变幻莫测,最简单的一个字母V,质朴的伏尔泰,或者费尔奈的老病人伏,浮夸的国王内侍伏尔泰,分别献给不同的通信人。 无论风格如何多变,伏尔泰书信不变的闪光点是时不时冒出的箴言警句,明快凝练,一针见血:生命所剩时光已经不多,难道要将这些时光用于做奴隶吗?如果生活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它就是极其无聊的。相比于别人教的真相,人们更喜爱他们自以为自己发现的真相。理性的进步是缓慢的,偏见却根深蒂固。总而言之,规范却又变化多端的形式、风趣诙谐的语言风格、精巧雅致的恭维与讽刺、格言警句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个坐在扶手椅中,与朋友们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的虚拟沙龙。
书信,让经历跌宕起伏的成功之荣耀与失败之苦涩的作家伏尔泰被充分揭露出来。构思、阐述、撰写、征求意见、修改,时不时手稿被盗,与出版商的纠缠,为避免作品被扣押而采取的各种花招,以及朋友们对他作品的反馈;如此种种,反映出他的作家生涯的不同面相。还有文人世界的竞争也总是困扰着他,伏尔泰时不时抱怨自己遭到嫉妒与争名夺利所引起的阴谋诡计的迫害:诽谤一直追踪我到世界的尽头。这些书信,与他的作品具有很好的互文性,结合起来阅读,别有趣味。 当然,对自己不同类别的作品,伏尔泰书信所透露的消息是非常不均衡的。《老实人》等哲理小说在伏尔泰书信中消隐无踪,这是一个谜团。除此之外,伏尔泰的其他各类作品,多多少少在书信中均有痕迹。其中,历史类、戏剧类作品,如《路易十四时代》《中国孤儿》等,往往从构思、创作、征询意见、修改,到出版或上演都可以全程追溯。通过书信,我们看到了被放逐的伏尔泰,如何通过朋友们在巴黎保持自己的身影,让自己的作品在巴黎印刷、传播。不过更加有趣的是,我们能够从书信中看到那些完全外在于文学本身的意图与欲望。比如《中国孤儿》,是伏尔泰争取凡尔赛宫的倾心、寻求重返巴黎的一次尝试。甚至《路易十四时代》,也不免包含着这种企图。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伏尔泰这个在凡尔赛宫和无忧宫都遭遇失败的廷臣,心心念念的是如何讨好宫廷的观众,防止不友好的人加以恶意解读、得罪权贵,以便让他回到令他魂牵梦绕的巴黎,尽管他嘴上一直说他是自愿退隐的,并对巴黎这座轻浮愚蠢的城市大加挞伐。 《哲学辞典》当之无愧是伏尔泰的代表作,却几乎只以否认的方式出现在他的书信中。与之类似的还有一类在18世纪常常引得洛阳纸贵、如今却已经被人遗忘的作品:论战小册子。收录于《巴黎笑话集》的那些小册子,可算是伏尔泰讽刺论战作品的代表作。这类作品的创作高峰是伏尔泰定居法瑞边境地区之后,启蒙运动遭遇的危机激发了他的斗志,使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与反启蒙势力的斗争之中,以他那支尖锐的笔将嬉笑怒骂的风格尽情施展,粉碎卑鄙。这类被他称为玩笑的讽刺论战作品代表了最为经典的伏尔泰风格:直率尖刻、机智风趣、振聋发聩、鞭辟入里。用法国文学批评家朗松的话来说,即咄咄逼人的讽刺和置人于死地的奚落,不怀好意的花招、出人意料的虚构、滑稽可笑的移花接木。让荒谬、愚蠢、迫害显得可笑,让人们在笑声中瓦解卑鄙,这是伏尔泰的战斗策略:笑吧,笑吧,然后您就把它们摧毁了。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宽容,以常识为武器,凭借机智、风趣的讽刺抨击暴政、盲信和不公正。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老实人》《哲学辞典》等。 编译前言:伏尔泰的书信艺术1 主要人物简介1 上编最差劲的伟大作家 2. 致杜博8 3. 致埃罗12 4. 致达让松侯爵13 5. 致罗尔特16 6. 致黎塞留公爵17 7. 致福克纳27
9. 致德尼夫人36 10. 致达让达尔伯爵37 11. 致瓦尔特39 12. 致莱辛41 13. 致埃诺43 14. 致德尼夫人46 15. 致马勒泽尔布48 16. 致福克纳49 17. 致埃诺51 18. 致朗贝尔53 19. 致达让达尔伯爵55 20. 致西德维尔58 21. 致瓦尔特59 22. 致拉贡达米纳60 23. 致诺阿耶公爵62 24. 致福克纳66 25. 致达让达尔伯爵67 26. 致罗格70 27. 致奥朗日王妃74 28. 致福尔迈75 29. 致瓦尔特77 《中国孤儿》 2. 致达让达尔伯爵与伯爵夫人86 3. 致达让达尔伯爵87 4. 致达让达尔伯爵90 5. 致丰丹夫人93 6. 致达让达尔伯爵95 7. 致丰丹夫人96 8. 致勒卡安97 9. 致勒卡安98 10. 致达让达尔伯爵99 11. 致黎塞留公爵101 12. 致达让达尔伯爵101 13. 致黎塞留公爵103 14. 致达让达尔伯爵105 15. 致黎塞留公爵107 16. 致杜马塞109 17. 致达让达尔伯爵111 《巴黎笑话集》 2. 致埃皮奈夫人125 3. 致索兰128 4. 致达让达尔伯爵130 5. 致埃皮奈夫人132 6. 致达让达尔伯爵133 7. 致达朗贝尔136 8. 致蒂耶里奥137 9. 致达朗贝尔139 10. 致帕里索141 11. 致达让达尔伯爵146 12. 致蒂耶里奥148 13. 致达朗贝尔151 14. 致达让达尔伯爵154 15. 致埃皮奈夫人157 16. 致蒂耶里奥158 17. 致达朗贝尔160 18. 致杜克洛161 19. 致帕里索163 20. 致达朗贝尔167 21. 致达让达尔伯爵170 22. 致格里姆171 23. 致埃皮奈夫人172 24. 致达让达尔伯爵173 25. 致蒂耶里奥177 26. 致达朗贝尔180 27. 致达让达尔伯爵182 28. 致帕里索183 29. 致达让达尔伯爵186 30. 致德芳夫人187 31. 致爱尔维修189 32. 致蒂耶里奥192 33. 致蒂耶里奥194 34. 致埃皮奈夫人196 35. 致德芳夫人198 36. 致达让达尔伯爵200 37. 致埃皮奈夫人和格里姆202 38. 致杜克洛204 39. 致达朗贝尔206 40. 致爱尔维修209 41. 致马蒙泰尔212 42. 致达让达尔伯爵214 43. 致蒂耶里奥215 44. 致皮埃尔·卢梭217 45. 致达米拉维尔219 46. 致蒂耶里奥220 《哲学辞典》 2. 致德尼夫人228 3. 致埃利·贝特朗230 4. 致达朗贝尔231 5. 致埃皮奈夫人233 6. 致埃皮奈夫人234 7. 致德芳夫人237 8. 致德芳夫人240 9. 致达米拉维尔242 10. 致达米拉维尔244 11. 致达朗贝尔245 12. 致达米拉维尔247 13. 致达米拉维尔248 14.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249 15. 致德芳夫人251 16. 致达朗贝尔252 下编欧洲的良心 2. 致拉马什侯爵266 3.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268 4. 致达朗贝尔269 5. 致达朗贝尔(英文版伪信)271 6. 致达米拉维尔275 7.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276 8. 致贝尼斯红衣主教279 9. 致里博特沙隆281 10. 致里博特沙隆281 11. 致弗朗索瓦·特龙尚282 12. 致马里耶特282 13. 致里博特沙隆283 14. 致德布吕283 15. 致达米拉维尔284 16.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286 17. 致德布吕287 18. 致德布吕288 19. 致加布里埃尔·克拉梅尔288 20. 致圣弗洛朗坦伯爵289 21. 致德布吕289 22. 致卡塔拉290 23.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291 24. 致奥迪贝尔294 25. 致德布吕296 26.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298 27. 致德布吕299 28. 致奥迪贝尔300 29. 致卡塔拉300 30. 致德布吕302 31. 致西奥多·特龙尚303 32. 致德布吕304 33. 致西奥多·特龙尚305 34. 致卡塔拉307 35. 致大卫·拉维斯308 36. 致卡塔拉309 37. 致德布吕310 38. 致德布吕311 39.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312 40. 致德布吕312 41. 致卡拉斯夫人314 42. 致德布吕315 43. 致达米拉维尔316 44. 致德布吕317 45. 致德布吕318 46. 致卡拉斯夫人319 47. 致里博特沙隆321 48. 致德布吕321 49. 致埃利·德·博蒙322 50. 致马里耶特324 51. 致达米拉维尔325 52. 致德布吕326 53. 致德布吕328 54. 致德布吕329 55. 致达米拉维尔330 56. 致德布吕331 57. 致贡斯当雷贝克332 58. 致达米拉维尔334 59. 致德布吕335 60. 致穆尔图336 61. 致里博特沙隆337 62. 致德布吕338 63. 致德布吕339 64. 致安娜罗斯·卡拉斯和罗斯·卡拉斯340 65. 致德布吕340 66.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341 67. 致德布吕342 68. 致穆尔图343 69. 致达米拉维尔343 70. 致德布吕344 71. 致克罗内345 72. 致拉米绍蒂埃346 73. 致德布吕348 74. 致德布吕350 75. 致德布吕350 76. 致德布吕351 77. 致里博特沙隆352 78. 致埃利·德·博蒙352 79. 致穆尔图353 80. 致德布吕354 81. 致达米拉维尔355 82. 致里博特沙隆356 83. 致德布吕357 84. 致德布吕358 85. 致穆尔图360 86. 致德布吕361 87. 致德布吕362 88. 致贡斯当雷贝克363 89. 致德布吕363 90. 致韦戈布尔364 91. 致里博特沙隆365 92. 致韦戈布尔366 93. 致达朗贝尔367 94. 致埃利·贝特朗368 95. 致埃利·贝特朗369 96. 致韦戈布尔370 97. 致达让达尔伯爵夫妇371 98. 致达朗贝尔373 99. 致达朗贝尔375 100. 致韦戈布尔377 101. 致达米拉维尔378 102. 致韦戈布尔380 103. 致韦戈布尔381 104. 致达米拉维尔382 105. 致达米拉维尔390 106. 致埃利·德·博蒙391 107. 致弗朗索瓦·特龙尚392 108. 致埃利·贝特朗392
2. 致勒博401 3. 致蒂耶里奥401 4. 致瓦耶侯爵402 5. 致蒂耶里奥403 6. 致法布里406 7. 致布罗斯408 8. 致蒂耶里奥409 9. 致法布里411 10. 致埃皮奈夫人413 11. 致法布里415 12. 致塞纳克·德·梅杨417 13. 致埃皮奈夫人418 14. 致阿贝耶420 15. 致布雷421 16. 致莫罗426 17. 致达让斯侯爵428 18. 致莫罗429 19. 致法布里430 20. 致杜邦·德·内穆尔431 21. 致鲁博437 22. 致舒瓦瑟尔公爵夫人440 23. 致贝尼斯红衣主教442 24. 致杜邦·德·内穆尔444 25. 致法布里446 26. 致法布里447 27. 致埃皮奈夫人448 28. 致达让达尔伯爵449 29. 致奥尼男爵451 30. 致法布里452 31. 致黎塞留公爵453 32. 致杜尔哥454 33. 致特吕代纳·德·蒙蒂尼455 34. 致法布里456 35. 致韦纳457 36. 致达朗贝尔、孔多塞458 37. 致杜邦·德·内穆尔461 38. 致特吕代纳·德·蒙蒂尼463 39. 致圣朱利安夫人463 40. 致莫雷莱466 41. 致杜邦·德·内穆尔467 42. 致莫雷莱469 43. 致法布里470 44. 致法布里471 45. 致杜尔哥472 46. 致杜尔哥473 47. 致特吕代纳·德·蒙蒂尼475 48. 致圣朱利安夫人476 49. 致杜尔哥478 50. 致莫雷莱479 51. 致特吕代纳·德·蒙蒂尼481 52. 致法布里483 53. 致杜尔哥484 54. 致法尔热·德·波利兹485 55. 致法布里486 56. 致法布里487 57. 致法布里487 58. 致杜尔哥488 59. 致法布里489 60. 致布瓦尔·德·福尔科490 61. 致法布里491 62. 致特吕代纳·德·蒙蒂尼492 63. 致法布里494 64. 致杜邦·德·内穆尔495 65. 致法布里497 66. 致杜邦·德·内穆尔498 67. 致杜尔哥501 68. 致法布里502 69. 致法尔热·德·波利兹503 70. 致杜邦·德·内穆尔505 71. 致杜邦·德·内穆尔506 72. 致达让达尔伯爵507 73. 致韦纳509 74. 致包税人511 75. 致杜尔哥512 76. 致杜尔哥514 77. 致杜尔哥514 78. 致克里斯坦515 79. 致杜邦516 80. 致布瓦尔·德·福尔科517 81. 致杜普莱·德·巴康库尔518 82. 致圣朱利安夫人520 83. 致圣朱利安夫人521 84. 致法布里524 85. 致孔代亲王525 附录
货币换算539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