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大夏书系·教育与国家认同
本书一共七讲,从国家认同及其面临的挑战、意识形态建构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价值观教育与国家认同、历史记忆书写与国家认同、教材建设与国家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等角度论述如何在学校场域中建构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巩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成长为有能力、有格局的一代新人。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研读。
目 录
导言 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使命
第一章 国家认同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认同:我(们)是谁 / 009
二、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 / 015
三、认同的力量 / 021
四、当代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 023
五、国家认同教育:各国在积极行动 / 033
第二章 意识形态建构与国家认同
一、政治认同及其构成要素 / 039
二、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 045
三、增强意识形态认同:夯实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 / 049
第三章 以文化认同熔铸国家认同
一、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核心 / 059
二、当代中国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 / 062
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070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081
第四章 价值观教育与国家认同
一、核心价值的国家认同功能 / 093
二、祛魅时代的价值认同困境 / 100
三、国家认同建构中价值认同的达成 / 109
第五章 历史记忆书写与国家认同
一、历史记忆及其国家认同功能 / 119
二、革命英雄记忆的国家认同功能 / 125
三、革命英雄记忆书写遭遇的挑战 / 133
四、严肃历史记忆书写,增进青少年国家认同 / 136
第六章 教材建设与国家认同
一、教材的属性及其国家认同功能 / 149
二、国家认同教育融入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 / 154
三、国家认同教育融入课程教材的实现路径 / 161
第七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认同功能 / 175
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 180
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 185
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192
结 语 / 197
后 记 / 201
导言
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使命
国家是包含制度、文化、民族血缘的共同体。国家除表征历史上形成的领土、人口等自然因素外,还表征“政治—法律”共同体和“历史—文化”共同体。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国家表现为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是一种合法武力的垄断与行政机构的设置,对外代表不容侵犯的主权,对内拥有裁决一切争端的最高裁决权。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国家表现为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等因素。同时,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各个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引导人们认同超越各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的民族文化。正因如此,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建构起超越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简言之,有赖于人们对国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简单说来,认同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通过追问,自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身处何地,又将走向何处。与之相对应,国家认同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国家认同表现为国民对国家具有持久的爱,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应赴汤蹈火,与祖国同甘苦,与同胞共患难。
“认同”看似简单,实则十分重要。它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供了参照系。认同感的获得意味着人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懂得了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认同也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越是在变动的情况中,个体寻求他人帮助、获得归属感的渴望越突出。变化的社会环境、漂泊不定的生活,往往会引发一个人的认同焦虑。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之所以重要,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体会到深挚、长久的友谊,与他人形成相互依靠、托付和信赖的关系,形成一种“家”的感觉。认同也是行动意义的重要来源,它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和力量。奥运比赛是精彩绝伦的国际体育盛宴,但同时也是爱国情感爆发的绝佳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国家因素的影响,很多比赛的精彩度、观众的观摩率是会大打折扣的。正是为国家争光的强烈愿望,激起运动健儿争金夺银的强大动力,也正是基于本国运动健儿取得佳绩的强烈渴望,激发起观众的观看热情。
教育是增进民众国家认同感的基本方式,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认同该国政治制度、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的公民,培养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表达特定的政治立场,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增进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教育是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政治性是教育的首要属性和鲜明特征。教育反映和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教育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任何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价值追求,那种纯粹客观中立的知识讲授是不存在的。教育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即引导人们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念,具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它对于何谓正确、错误,哪些观点应该被坚持和倡导,哪些观点应该被摒弃和抵制,有着鲜明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
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传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升的进程,也是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会失去自己的特性,更谈不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人们在长时期共同生活中凝结下来的具有稳定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共同心理乃至风俗习惯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彰显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性,体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质。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为全体国民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集体记忆和公共文化,建构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只有民众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才能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以确保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植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之中,被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承载着传承和创新这一民族文化的重任。我们需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引导青少年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和感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教育肩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发挥着关键作用。现代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必须采用有效的方式将其内部各个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否则就会被各种民族认同的力量瓦解。因此,从国家建构的角度讲,相比特定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优先性。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是由一个个中国人组成的国民集合体,有着共同的身份与信念,承载着共同的荣辱,肩负着共同的命运。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命运,构成了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牢固纽带。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在捍卫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作为与国家认同相匹配的、超越各个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共同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奠定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基础,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凝聚起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人们深刻地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学校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育人全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凸显“共同性”,彰显“国家认同”这一价值导向。共同性是根本、方向和前提,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各民族要始终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为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其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化对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中华民族历史的把握,摈弃错误历史观,牢固树立“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共同织就“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吴玉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专著《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现代性语境下的认同问题》、《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建构》、《强国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价值认同》等,译著《经验及其模式》、《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等,主编教材《为了未来——教师职业道德读本》(师范生分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哲学与人生》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报刊发表论文130余篇。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20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导言
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使命
国家是包含制度、文化、民族血缘的共同体。国家除表征历史上形成的领土、人口等自然因素外,还表征“政治—法律”共同体和“历史—文化”共同体。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国家表现为有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是一种合法武力的垄断与行政机构的设置,对外代表不容侵犯的主权,对内拥有裁决一切争端的最高裁决权。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国家表现为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记忆等因素。同时,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各个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引导人们认同超越各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的民族文化。正因如此,国家的存续和发展有赖于民众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对发展道路的认可,有赖于人们形成共属一体的文化心理,建构起超越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民族观念,简言之,有赖于人们对国家形成强烈的认同感。
简单说来,认同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追问。通过追问,自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身处何地,又将走向何处。与之相对应,国家认同是指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该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国家认同表现为国民对国家具有持久的爱,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应赴汤蹈火,与祖国同甘苦,与同胞共患难。
“认同”看似简单,实则十分重要。它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供了参照系。认同感的获得意味着人们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懂得了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认同也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越是在变动的情况中,个体寻求他人帮助、获得归属感的渴望越突出。变化的社会环境、漂泊不定的生活,往往会引发一个人的认同焦虑。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之所以重要,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体会到深挚、长久的友谊,与他人形成相互依靠、托付和信赖的关系,形成一种“家”的感觉。认同也是行动意义的重要来源,它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和力量。奥运比赛是精彩绝伦的国际体育盛宴,但同时也是爱国情感爆发的绝佳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国家因素的影响,很多比赛的精彩度、观众的观摩率是会大打折扣的。正是为国家争光的强烈愿望,激起运动健儿争金夺银的强大动力,也正是基于本国运动健儿取得佳绩的强烈渴望,激发起观众的观看热情。
教育是增进民众国家认同感的基本方式,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认同该国政治制度、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的公民,培养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表达特定的政治立场,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增进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教育是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政治性是教育的首要属性和鲜明特征。教育反映和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教育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任何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价值追求,那种纯粹客观中立的知识讲授是不存在的。教育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即引导人们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念,具有怎样的行为方式,它对于何谓正确、错误,哪些观点应该被坚持和倡导,哪些观点应该被摒弃和抵制,有着鲜明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
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传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升的进程,也是价值观、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将会失去自己的特性,更谈不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人们在长时期共同生活中凝结下来的具有稳定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共同心理乃至风俗习惯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彰显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性,体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质。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为全体国民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集体记忆和公共文化,建构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只有民众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才能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以确保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植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之中,被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承载着传承和创新这一民族文化的重任。我们需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引导青少年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和感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教育肩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发挥着关键作用。现代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必须采用有效的方式将其内部各个民族的认同融合到作为整体的国家认同之中,否则就会被各种民族认同的力量瓦解。因此,从国家建构的角度讲,相比特定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优先性。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是由一个个中国人组成的国民集合体,有着共同的身份与信念,承载着共同的荣辱,肩负着共同的命运。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命运,构成了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牢固纽带。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在捍卫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意识。作为与国家认同相匹配的、超越各个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共同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奠定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基础,激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凝聚起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人们深刻地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学校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育人全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凸显“共同性”,彰显“国家认同”这一价值导向。共同性是根本、方向和前提,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各民族要始终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为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其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化对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中华民族历史的把握,摈弃错误历史观,牢固树立“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共同织就“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