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江南风俗图录 ·第8卷· 礼敬人生》
本卷礼敬人生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8卷。从民俗文化学与伦理社会学双重视角,系统解构江南民间礼仪的文化基因与社会结构。婚俗中三书六礼的聘娶仪轨,丧葬礼中做七守孝的慎终追远传统,完整呈现人生礼仪体系的时空维度。通过解析满月礼中虎头鞋的辟邪纹样、婚礼喜帕上的鸳鸯刺绣、寿宴桃盘中的吉祥摆盘,阐释礼仪如何将孝悌忠信的伦理观念具象为可触摸的生活仪式。在仪轨光晕中感知代际传承的温度,于送葬长幡的摇曳间感悟生命哲学厚度。以礼仪为镜,既映照江南人礼以修身、礼以齐家的生活智慧,更揭示中华文明以伦理实体为根基的深层结构,以及通过日常仪式实现文化基因的千年传承与现代转化。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装,黑灰加专色精印。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语言,既方便专题研究,又通过老照片的复古色调还原历史质感,兼具收藏与展示价值。
(9)国际传播潜力:全套函盒装附别册,图录的总序为英汉双语,若干图照的图注亦为英汉双语(别册内容在辞书社公众号同步),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向世界展现中国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江南风俗图录·第8卷·礼敬人生(目录)
概述
第一章 社交礼仪的近代嬗变025
自由平等皆堪羡男女平等... 027
见面先将尊姓通见面礼俗... 030
过市招摇例报春拱手作揖... 034
老爷再见大人灭跪拜礼俗... 037
握手相逢姑莫林握手相逢... 041
贺礼多收千百种礼尚往来... 044
酒席几番宴宾客宴会礼俗... 048
栀子花开满院香鲜花寓意... 051
也向人间斗丽华新民形象... 055
第二章 敬天尊祖与崇德报功059
国祭国礼重如山祭祀之鼓... 061
江南儿女祭黄陵感怀初祖... 064
文庙森严古柏高文庙祭孔... 068
清风明月本无价祀先贤祠... 071
芳名俎豆相辉映崇祀乡贤... 074
巍峨穆立紫金山中山陵园... 078
惟恐一人陈化成地方公祭... 081
祭祀能供墓能守宗祠祭祖... 085
寒具青龙满案堆家祭先人... 089
第三章 笃爱教慈重道与人生嘉礼093
共祝来年福满园节庆团拜... 095
民心所向是太平莅任仪式... 098
盛典华堂喜气洋授勋颁奖... 102
后生晚辈礼谦恭敬老崇文... 105
新娘求子自中秋祈子之盼... 109
怜子如何不丈夫添丁之喜... 112
我唱宝宝抓周彩弥月志喜... 116
开学今朝喜气扬开蒙礼仪... 120
吹尽狂沙始到金毕业典礼... 123
少年易学老难成成年礼仪... 127
第四章 建设事业与仪式化庆典131
兵魂销尽国魂空国民月会... 133
此风原是创西欧运动大会... 136
竣工典礼人潮涌落成仪式... 139
彩旗飘扬人潮集通车典礼... 143
枝梢剪彩袅东风开业剪彩... 147
驶向海洋展国威船舰下水... 150
河工合龙庆功成河工合龙... 154
血花溅作红心草尚红传统... 157
第五章 家庭结构与家风家教161
重男轻女之习成女性地位... 163
悲欢离合总无情家室之累... 166
一家欢笑在南池四代同堂... 169
人人反说好姻缘夫妇同心... 172
萧飒江淮尚转蓬父慈子孝... 176
须知慈母是先生母教风范... 179
自信老兄怜弱弟兄友弟恭... 183
须把乾坤力挽回姐妹亲情... 187
祖孙相伴乐融融祖孙之间... 190
第六章 中西杂糅的婚姻形态195
妾在船头偷看郎婚约订立... 197
门当户对恰相当门当户对... 201
鼓乐喧随花轿抬十里红妆... 204
青眼高歌俱未老合卺之礼... 208
恩爱夫妻彩线牵婚书誓词... 211
声声鼓乐韵铿锵文明结婚... 214
幸福美满伴君行新娘捧花... 218
结婚兴起讲集团集团婚礼... 221
交情男女近优容异国婚恋... 225
第七章 西方丧葬文化的示范与传播229
出丧牌挂钱门外发丧讣闻... 231
又为斯民哭健儿吊唁吊仪... 234
富贵如烟化纸钱出殡丧礼... 238
青烟袅袅随风去葬俗选择... 241
荒冢献花鲜摘得花圈黑纱... 244
翠竹黄花皆佛性寄托哀思... 248
婚丧喜庆爱堂皇红白杠夫... 251
岁月沧桑诉离殇外侨墓地... 255
同来何事不同归殡仪馆舍...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