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江南风俗图录 ·第9卷· 岁时乡愁》
本卷岁时乡愁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9卷。从民俗文化学与情感人类学视角,细腻勾勒江南岁时节日与风物交织的乡愁文化图景。书中循着时序脉络,从春节街巷中孩童拜年的欢腾景象,到除夕灶间老妪揉制守岁年糕的佝偻身影,深入解析节日背后的农耕智慧与情感密码,揭示岁时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嬗变。一卷在手,仿若穿行于江南四季的民俗画卷:清明时节细雨浸润的青团染绿记忆,中秋桂影婆娑间聆听外婆讲述的嫦娥传说,在除夕爆竹声里感受世代相传的团圆温度。本卷以岁时为经、乡愁为纬,展现江南民众特有的节俗风情,更阐释传统节日如何成为维系地域文化认同、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纽带。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装,黑灰加专色精印。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语言,既方便专题研究,又通过老照片的复古色调还原历史质感,兼具收藏与展示价值。
(9)国际传播潜力:全套函盒装附别册,图录的总序为英汉双语,若干图照的图注亦为英汉双语(别册内容在辞书社公众号同步),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向世界展现中国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江南风俗图录·第9卷·岁时乡愁(目录)
概述
第一章 江南自然节律与岁时安排023
新春酒罢商耕计逐月农事... 025
岁岁轮作风雨顺稻麦轮作... 029
才了蚕桑又插田抢雨豁档... 033
乡村四月闲人少男耕女织... 037
常将有日思无日积谷防饥... 040
三月长工去犁田劳动关系... 044
乡集喧阗货物全集市供给... 048
稼穑遭殃苦庶黎应对天灾... 051
尊卑有序见醇风守望相助... 055
第二章 顺应节气天时的农事活动059
等闲识得东风面节气物候... 061
一鞭分与万家春立春开耕... 064
立夏称人轻重数立夏称人... 068
看舞越姬学醉仙夏九九歌... 072
收来新粒几仓盈秋收冬藏... 076
相传冬至大如年冬至如年... 080
农闲时节亦无闲农闲时光... 084
田舍春犁破晓耕农具修缮... 088
乡农卖丝争赴市副业增收... 091
第三章 传统节日与江南农家生活095
万物迎春送残腊拜年贺岁... 097
元宵踏月闹春街元宵花灯... 101
尚劳点缀贺花神花朝节俗... 105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扫墓... 109
浦江午日闹龙舟端午龙舟... 112
只有生离无死别七夕乞巧... 117
饼儿圆与月儿如中秋赏月... 120
黄浦江畔菊飘香重阳登高... 124
中元夜里月光寒中元利孤... 128
粥分腊八按门排腊八逐疫... 131
第四章 新兴节日与西方节日文化引进135
未来世界在掌中四四童节... 137
男女平权天赋就妇女节日... 141
种下垂柳绿两行植树节日... 145
挣脱野蛮操斧钺劳工神圣... 148
子弟从师入学堂教师节日... 152
冬青树下欢儿女圣诞西来... 156
圣诞老人不畏寒圣诞商化... 160
满街锣鼓闹喧哗节日消费... 163
有谁堪语猫为伴宠物豢养... 167
第五章 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新春往事171
岁末江南祭灶时江南小年... 173
挈篓提篮市货忙年货市场... 176
有了梅花便过年岁末清供... 179
对纸门神挨户鲜春联门神... 183
椒盘守岁阿戎忙守岁时光... 186
桃符爆竹一年新爆竹迎年... 190
宾主循环一例同欢欣拜年... 194
踏歌齐上水心亭新春游艺... 197
第六章 民国春运与节日文化201
苦忆江村旧酒楼回家过年... 203
年关迫近意彷徨年关年景... 206
春在千门万户中新春喜乐... 210
茶馆闲居慢煮茶孵茶馆店... 214
吴语软侬情韵妙书场听书... 218
元宵踏月闹春街灯会鼎沸... 221
香烛些些费莫猜庙市香客... 225
难为一段江南情郊游远足... 229
泛舟小妇解吴歌湖上泛舟... 232
第七章 江南节令风情与传统风物237
孔雀妆花云锦烂江南云锦... 239
物以名传愈见珍香郁茶品... 242
新妇守箔女执筐蚕桑之花... 246
诗书画印一壶收紫砂壶艺... 250
岁月难磨工匠艺木砖石雕... 253
女郎绣佛人天喜刺绣艺品... 257
短篱风度席机声竹编草编... 260
香飘梅福百般色蓝印花布... 263
制得去葩千百柄油纸伞影...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