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江南风俗图录 ·第6卷· 春生弦诵》
本卷春生弦诵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6卷。以数百帧珍贵历史影像和竹枝词的互文叙事,剖析科举废除后私塾改良的困境与转型,亦重点聚焦上海南洋公学首开女学与师范的情景;在商务印书馆的油墨香中追踪知识传播的轨迹,记录近代新式教育蓬勃发展的历程;揭示画报小报如何成为文化启蒙的重要载体;同时以老照片定格广济医院西医手术台的珍贵场景,直观呈现西医东渐与公共卫生体系的本土化进程。书中深入展现传统文脉与近代文明的碰撞融合,在种痘局的消毒水气息中感知公共卫生的近代转型,在传统弦诵与现代声光的更迭中,最终孕育出兼具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教育生态,透视出江南地区文教卫生领域的百年变迁及其一脉书香传承脉络。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装,黑灰加专色精印。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语言,既方便专题研究,又通过老照片的复古色调还原历史质感,兼具收藏与展示价值。
(9)国际传播潜力:全套函盒装附别册,图录的总序为英汉双语,若干图照的图注亦为英汉双语(别册内容在辞书社公众号同步),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向世界展现中国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江南风俗图录·第6卷·春生弦诵(目录)
概述
第一章 新式教育:社会改造的基础力量025
国民教育始家庭传统私塾... 027
西学东来三百年西学东来... 030
教育谁云可涉偏书院改制... 034
女儿还喜演英文女子学堂... 038
手工家政各分班西学盛行... 042
俱谈实学不谈空新知传习... 046
子弟从师入学堂大学之设... 051
不辨农夫与士绅平民读本... 055
雪耻国强仗我躬教材变革... 059
第二章 留学欧美与教育变革063
东瀛濯剑有书还留学东瀛... 065
宗之潇洒美少年留美幼童... 069
南圻逐鹿竞谁家留欧俭学... 072
甘苦来时要共尝赤色苏俄... 077
只付默默一笑中报效祖国... 081
书备中西须并习广方言馆... 085
译书新出已频仍翻译书馆... 088
横平竖直皆风骨汉字存废... 093
三千剑气久销沉民间结社... 096
第三章 科技与文化事业的兴起101
天下英才期尽得科学救国... 103
进春紫禁从民俗历法纪年... 106
西法流传气象台天文气象... 110
声声唤醒梦中人海派艺术... 114
火树银花灿若何霓虹闪烁... 118
湖亭突兀宛中央文人圈层... 122
佳人元不是摩登摩登潮流... 126
一夫振臂万夫雄学堂乐歌... 130
文博拓荒担铁肩博物展陈... 134
第四章 报业出版与新闻通信业139
一纸风行四海闻报馆林立... 141
民气如云掌若雷报贩群体... 144
销路争夸最出群石版印刷... 148
扶助教育为己任译书频出... 152
半备消闲半学堂图书馆舍... 156
连环图画这名目小人书摊... 160
踵事增华无线电广播风靡... 163
一点灵犀通电笑民营电台... 167
我是卖报小行家报童身影... 170
第五章 通俗文化兴起与洋货走俏175
最是月斜风静后小报兴起... 177
落红没尽郎马啼流行音乐... 181
一身青袍说南北书场听书... 185
楼耸三层丽水台游乐空间... 189
要吸峨眉秀气回科幻影戏... 194
思郎恨郎郎不知社科变革... 197
不拘一格降人才科技应用... 201
更有东西洋广货器物尚洋... 205
日成照相绝无伦照相摄影... 208
第六章 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播与接受213
悬壶济世杏林暖海上中医... 215
三指回春恐未工中西汇通... 218
心腹肾肠昭若揭教会行医... 221
泰西医学入中国医药代言... 225
只为瘟疫带上天防疫疫苗... 228
非筹急赈即冬防公共卫生... 231
俗用稳婆嫌未稳妇幼保健... 234
看护人能色候稽护士护理... 238
广告宣传未免夸诊所药贩... 241
第七章 移风易俗和生活习惯的变革245
勤力读书礼义通识字扫盲... 247
七八十家互往来民间馈赠... 250
座中争起示谦虚礼貌交往... 254
可怜习俗不知非弃婴收容... 258
最毒无如海洛因禁烟戒毒... 261
一场赌博几家贫戒赌劝学... 265
莫到妓家买欢笑废娼努力... 268
茅檐长扫净无苔环境清洁... 272
阳春白雪同掩鼻公厕变迁...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