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江南风俗图录 ·第5卷· 市井食货》
本卷市井食货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5卷。从民俗文化学的多维视角,剖析江南市镇生产与贸易的肌理,复现街巷闾里的喧哗盛景。书中既定格苏州阊门米行码头漕粮过斛的繁忙剪影、杭州绸庄染坊工匠晾晒云锦的瑰丽长卷,也捕捉挑担小贩穿街走巷的辛劳剪影、南京秦淮河食摊前食客的围炉温酒,更呈现上海十六铺码头、宁波钱庄柜台前的旧照,深度破译老字号前店后坊的经营智慧和市集节律,揭示商品流通如何孕育江南的契约精神与商业文明。一册在手,看绸缎庄的算盘珠在晨光中跳动出经营哲学,从油坊榨油的沉吟里触摸手工业的温度,在酱菜铺的坛坛罐罐间细品市井生活的百味人生,全方位感知食货流通中奔涌的商业基因与人间温情。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装,黑灰加专色精印。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语言,既方便专题研究,又通过老照片的复古色调还原历史质感,兼具收藏与展示价值。
(9)国际传播潜力:全套函盒装附别册,图录的总序为英汉双语,若干图照的图注亦为英汉双语(别册内容在辞书社公众号同步),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向世界展现中国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江南风俗图录·第5卷·市井食货(目录)
概述
第一章 传统农业生产与民生021
老瓦盆边拍手歌稻作生计... 023
田家一雨插秧时插秧栽种... 026
翻耕须是力勤劳农人耕耘... 029
翻翻联联衔尾鸦水车灌溉... 032
打落将来风里扬社场打谷... 036
淞水风前莼叶冷渔场营生... 040
雨花洒盐盐作卤煮盐晒盐... 044
开笼不奈鸭媒娇鸡鸭养殖... 047
卒岁未妨资橘柚柑橘栽培... 051
第二章 色彩斑斓的市井生活055
云间烟火是人家烟火街市... 057
商贾频年辐辏来小商小贩... 060
小小洋琴四四方江湖艺人... 064
少停两面索酬资露天通事... 067
人多屋少计堪乘房产掮客... 070
彩衣一巷总悬衣商铺林立... 074
西域移来不夜城夜市盛开... 077
金鸡未唱汤先热混堂淴浴... 081
百灵厅上鸟声喧花鸟虫鱼... 085
第三章 手工业向着初步工业化转型089
精锻制造法非常铁匠铺子... 091
经营身计一生迂造型匠心... 094
十分质量十分苦手工巧心... 097
不让外人专垄断引进机器... 101
工厂海船诸铁器江南制造... 105
入户穿街灯遍设供电流光... 108
昼持旗帜夜灯笼消防火政... 112
地藏铁管达江中给水设施... 115
西洋贾舶日纷驰家用电器... 119
第四章 服务于商业都会的各色人群123
春申翻作小桃源移民特质... 125
层楼栉比路纵横马路生意... 128
皮鞋本是外国造皮匠摊点... 131
裁缝长短不能定老裁缝店... 135
粥称粳米趁清晨饭铺粥店... 139
人人发样最难齐小理发店... 143
清露白云明月天弄堂生意... 146
巷口鸣锣卖小糖走街串巷... 149
十全大补共煎熬卖梨膏糖... 153
第五章 新兴的社会行业和职业157
集中消息望平街报馆报人... 159
此地从来无土著商会组织... 162
究竟汝须要几钿账房财会... 166
讼氓满庭闹如市讼师律师... 170
春蚕到死丝方尽学堂教员... 173
吾华之争羡西医西科医生... 178
专供仆役作曹丘荐头行里... 181
八音筒里写相思跳舞女郎... 185
引得游人绝爱怜民艺艺人... 189
第六章 流通消费形态与传统金融业193
一枝火树高烛云新式商业... 195
阛阓居奇百货盈百货公司... 199
商鼎周彝酬万镒古玩店铺... 202
当铺店倌夜壶锡当铺质押... 206
银钏金钗来负水银楼饰品... 210
花事不用到铜坑民间合会... 214
典当堂开用纹银钱币兑换... 217
积久难寻避债台票据交易... 221
明年甩都甩不脱金融风潮... 225
第七章 日常交往与社会空间229
有弄因张抚院名街头弄口... 231
天南地北双飞客城市景观... 235
春风得意说书楼茶馆酒楼... 238
西人每食代茶烹咖啡馆舍... 242
大小戏园开满路戏园书场... 245
树矮叶繁花异色公园空间... 249
多财善贾几公司逛街购物... 253
横财不富命穷人赌博之风... 256
风水先生惯说空剔除陋俗...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