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十卷本系统收录近代江南民俗影像3200余幅,涵盖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全书以图像 文献 文学互证方法,为地域民俗研究提供新范式。是融民俗史、社会史、视觉文化于一体的江南民俗文化图谱。
《江南风俗图录 ·第7卷· 闲暇趣玩》
本卷闲暇趣玩是《江南风俗图录》的第7卷。以珍贵历史影像和竹枝词铺展江南民众跨越千年的闲趣生活长卷。书中既有评弹艺人于茶楼书场抚弄丝弦的指尖风华,也定格元宵灯会城隍庙前走马灯旋转的流彩光影,更呈现清末上海大世界杂技场的空中飞人旧照、民国时期杭州西泠印社雅集的场景。结合《茉莉花》《采茶舞曲》等民间歌谣的动态记录,揭示娱乐游艺如何成为江南文化的情感纽带与集体记忆符号。展阅此书,宛如观赏昆剧《牡丹亭》杜丽娘的演唱,聆听评弹《珍珠塔》方卿的弹唱,从元宵灯彩的灯谜纸条间解读古人的智慧密码,在龙舟鼓点的节奏里感受水乡的生命律动,领略这片土地如何将闲的艺术淬炼为文化自觉的精神基因。
(1)历史图像稀缺性:收录3200余幅18401949年间的江南民俗影像,填补近代风俗史视觉素材空白,为研究者提供珍贵的一手图像史料。
(2)多维互证方法:独创图像 文献 竹枝词三重考据体系,通过老照片、民俗画与民间诗词的交叉印证,还原市井生活的真实细节。
(3)民俗分类系统性:按风味饮食、服饰冠履、民居建筑、行旅交通、生产商贸、文教卫生、娱艺体育、人生礼仪、岁时乡情、生活信仰等十大主题分卷编纂,清晰呈现江南民俗的完整谱系与流变脉络。
(4)学术创新性:突破文字叙事的局限,以动态视角解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变迁,为社会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5)大众传播价值:泛黄影像与朗朗上口的竹枝词结合,兼具学术严谨与可读性,适合文化从业者普及推广或普通读者直观了解江南文脉。
(6)跨学科研究价值:融合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跨领域分析框架,适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作为参考工具书。
(7)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影像与文献的立体记录,抢救性保存濒临消失的江南传统习俗,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8)装帧设计亮点:整套书圆脊精装,黑灰加专色精印。图文并茂的版面设计语言,既方便专题研究,又通过老照片的复古色调还原历史质感,兼具收藏与展示价值。
(9)国际传播潜力:全套函盒装附别册,图录的总序为英汉双语,若干图照的图注亦为英汉双语(别册内容在辞书社公众号同步),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向世界展现中国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风俗图录》 总序
仲富兰
拙作10卷本的《江南风俗图录》,有幸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由编纂和出版《辞海》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运用图片与竹枝词结合的方式来梳理与叙述江南风俗文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一个新的尝试。值此本书推向市场之际,我结合图录编撰,谈几点感想,也可以算是感悟,向广大读者与学者通人请教。
中国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目前世界上罕有的从古到今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或治世精英歌功颂德的不在少数,更多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真正关注民众生活层面的著述略显不足。四十多年前,欣逢改革开放,这种现象有了改变,民俗出版物多了起来,有的也成为热点,可喜可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进步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精神意识、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在帝王将相、王侯贵族之下。
我将这套书命名为《江南风俗图录》,而不叫《江南民俗图录》,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这样的学理考量。民俗与风俗虽同属文化研究范畴,却存在显著学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内涵与研究范畴两个维度上。从概念内涵来看,民俗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总和,涵盖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领域,强调文化传承性与集体性;而风俗则侧重特定地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与社会行为,更突出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
在研究范畴方面,民俗作为跨学科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旨在探究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规律;风俗的研究对象则更为具象,聚焦于具体风俗习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民俗常用于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表述,如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学理论;而风俗则多应用于日常生活,用以描述地域特色中的传统习惯与风土人情。
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采用风俗命名,意在通过以3 200余幅老旧真实影像,聚焦江南地区的生活行为、礼仪习俗与传统节庆等具象文化表现,以直观视角展现江南独特的生活风貌与地域文化。同时,风俗一词更能凸显江南传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精准传达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传承脉络,使读者得以领略江南风土人情的鲜活魅力。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我在做民俗文化学导论时,用的是民俗;而当今做江南风俗图录则用的是风俗,特此先做一个说明。
风俗与人类的历史始终相伴。从时间上看,风俗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空间上看,不论是昔日偏远的少数民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繁华都市,风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民俗文化的特性既是物质的、可度量的,又是精神的、不可度量的,这种精神与物质、可度量与不可度量的连接,决定了它既承载着物质性,又表现为非物质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被我们这里炒得滚烫的非遗,其实就与中国人说的民俗文化相重叠。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历代先民创造并至今存活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结晶。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沿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我在拙作《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里将它英译成Folk-Culture,并对此有过专门论述,兹不赘言。
这套10卷本《江南风俗图录》就是在我提出的民俗文化论的基础上进行编撰的,它论述范围的边界:时间上限定在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余年;空间上则以学界公认的江南地区,明清时期的八府一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应天(今南京)、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为基本框架,兼及其他。尽管叙述范围不完全受此束缚,但大体上离不开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而尤以变化最为显著的上海及周边地区为主。
江南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节点,那就是六朝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和明清的苏州。鸦片战争之前,江南诸多城市先后开始对外通商。上海和江南城市之间一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江南是上海的母体,苏州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先声,这种联系是很密切的。通商之后,第一个因素,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面向辽阔的大海,背靠环太湖流域的纵深腹地,从海上来的西方列强当然首选上海。第二个因素,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杭州的摧残甚烈,在清军与太平军绞杀的过程中,苏州就受到重创。而开埠后的上海因为有列强的干预,受战火的影响则微乎其微,这种态势就使得江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大江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财富流一股脑儿涌向上海,从1843年开埠到1863年,大约20年的时间,上海坐稳了江南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头把交椅,坊间戏说的大苏州与小上海的角色转化,是真切发生的事实。第三个因素,上海具有完善的江河海陆交通网,江南水系、长江航运和内外海运,构成了上海颇具独特性的交通优势。上海作为中国内外贸易第一枢纽大港,1843年以后就奠定了经济中心的地位,直至今天。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认识江南,当然不能脱离区域景观和环境特征,河网密布、温热湿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唯此才会有饭稻羹鱼,才可能产生精工和细作等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自古以来,江南地域,特别是吴方言区的民众,可以说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通过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人口流动与社会互动,在风俗习惯上衍生出多种文化现象。这无论对于民俗文化的显性形态还是隐性特质,乃至描摹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积极意义。
(以下略,详见随套书附赠的别册或查阅上海辞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仲富兰:当代民俗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高级记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创始会长及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首任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现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86年至今已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国民俗学通论》(三卷本)、《上海六千年》(三卷本)、《上海小史》等多部著作(详见著述系年),另有大量论文和文章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期刊。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及上海市相关文创研究课题。作为领衔课题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传统节庆与市民生活专题研究》等项目。2023年先后获全国社科联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致敬30年,30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教育慈善公益30年30人)等荣誉称号。
江南风俗图录·第7卷·闲暇趣玩(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多样化的地方戏曲形态023
元宵演剧到春残古老戏台... 025
来从京国更风华海派京剧... 030
南市宏开新舞台新剧兴起... 034
丝铜争唱打洋琴本地滩簧... 038
滑稽戏出千人笑滑稽幽默... 042
家歌户唱寻常事江南戏曲... 046
月子弯弯照九州歌谣吟唱... 050
佛前宣卷声琅琅俗讲演唱... 054
出奇制胜效梨园戏迷票友... 057
第二章 电影产业诞生与娱乐文化061
西洋影戏沪上传电影诞生... 063
电影产业始开篇影戏生产... 067
影片连映人潮涌影院剧场... 071
宜有高楼贮美人电影明星... 074
十里洋场春似海综合艺术... 078
红男绿女斗繁华影戏乐园... 082
剑影刀光侠客行武侠影像... 086
秋光荏苒休孤负光影荏苒... 089
电影传来新思想思想产业... 093
第三章 西式博彩娱乐与市民休闲生活097
年年赛马在春秋赛马跑狗... 099
玉手轻抛银弹去台球落袋... 102
西人爱上打球场回力球场... 106
弦上音韵诉衷肠梵铃演奏... 109
吾爱此天上人间舞厅之门... 112
花园静谧景清幽游夜花园... 116
秋来虫市最繁华秋日玩虫... 120
真假难辨心惶惶鬼市捡漏... 123
花开红树乱莺啼养鸟赏花... 127
第四章 异域消遣新风尚的西洋镜131
洞里乾坤藉显微看西洋镜... 133
如飞打桨赛行船初识赛艇... 136
搏浪迎波处世同游泳健身... 140
西人幻术海东来杂技魔术... 143
球场绿草如茵铺打高尔夫... 147
方寸之间天地宽集邮流行... 151
洋场十里响爵士爵士乐队... 154
儿童争先试枪法射击运动... 158
健骨清姿映日红露肌健美... 161
第五章 武术竞技与体育的流行165
纵死犹闻侠骨香武术传习... 167
鸣鞘声里绣旗红尚武精神... 170
学界开通尚武风国术体操... 173
一门武达更文通技击考试... 177
张园比武术兼操打擂比武... 181
精武精神耀沪城精武体育... 184
旁观拍手笑声哗基层赛事... 188
蹴鞠场边万人看运动赛事... 192
道傍舞剑飞春雪亮相奥运... 196
第六章 五光十色的街头演艺201
多少游人不忆家街头杂耍... 203
卖艺生涯岁月艰江湖卖艺... 207
何如买取胡孙弄驯兽驯禽... 211
经卷高宣法器响说唱经卷... 215
卖药萧然大道旁拳师卖药... 218
幻术曾闻殷七传戏法奇幻... 222
戏台高筑市廛空小戏棚子... 225
补还瞎子重开卷盲人卖唱... 229
丝竹声声诉凄凉乐师演奏... 232
第七章 游艺活动与民间玩具237
盘式长台六尺方弹子三说... 239
儿童妙具双钩手弄堂游戏... 242
七夕穿针兴若何节令聚戏... 246
茶寮酒肆额纷题酒令茶令... 250
春灯谜语耐人猜猜谜助兴... 253
无人提挈漫徒劳扯铃嗡嗡... 257
尽放风筝插杏花风筝放飞... 260
对河车马夜枰棋手谈对弈... 263
抟粉范泥夺化工泥塑耍货...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