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指导思想和实践为引领,结合个人思想、社会生活、国家治理、国际交往等厘清仁爱思想发展脉络、历史演变及其特征表现,提炼仁爱思想生命力
王雷松,女,1979年9月生,200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承向世陵教授,2007年博士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前言第一章 内涵与演进:仁爱思想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第二节 仁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中华传统仁爱思想内涵与层次 第四节 仁爱思想的递进发展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弘扬第二章 仁爱思想演变特征与义理阐释 第一节 仁爱思想演变特征 第二节 仁爱思想义理阐释第三章 仁爱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二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 第三节 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促进对外援助,展现大国担当 第五节 构建中华民族仁爱心理性格,发扬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六节 构建完善新仁爱思想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七节 仁爱思想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八节 仁爱思想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第四章 仁爱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仁爱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节 仁爱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第五章 仁爱思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第一节 提炼归纳仁爱思想核心内容,进一步弘扬仁爱思想 第二节 改造仁爱话语表达形式,拓宽延展仁爱思想内容 第三节 赋予仁爱思想时代内涵,符合现代社会需求 第四节 创新性解读仁爱思想,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 第五节 引入新的研究元素,完善仁爱义理 第六节 规范完善仁爱义理,结合事例拓展仁爱实践向度参考文献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