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活动方式等。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崭新的课程形态和较高的课程立意出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作为必修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第2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第2版)》可供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或供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第2版)》全面阐述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指导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评价等内容,还融入了一线教师的实践反思和典型的教学课例,是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教师们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与反思,集中了几位教师的实践探索、理论思考与总结反思。希望这些老师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能够对一线教师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更好地贯彻新《纲要》的精神,落实课程的教育价值提供一些帮助。四篇论文和教师的实践反思及教学课例,有机地融入各章节,教师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进行下载。
前 言
2001年,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优质次指出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经过十几年一线学校的实践探索以及团队的引领研究,2017年秋季,进一步出台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中小学全面而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详细指导,以期充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纲要》主要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课程规划与实施以及课程管理与保障五个方面进行了纲领性的指导,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纲要》的出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新的理念、目标、内容、价值追求,同时也有了新的实施方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处在不断探索中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使这门年轻的课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我们编写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这本书及其配套的教学手册。
本书的主编和副主编自2015年起,承担了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项目——基于学校特色资源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及北京教育学院北沟教育联盟项目的基于房山北沟地区特色资源的课程开发项目。通过近五年的实践探索和行动研究,其中包括:指导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构建的基于学校多彩童年的“五馆课程”体系,延庆四小的基于学校足球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房山北沟地区的“核工业科技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中段、初中段及小学高段的课程开发,霞云岭的红歌诞生地的红色教育课程开发,房山石楼的贾岛故居文化传承的课程开发,怀柔九渡河小学的灯笼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开发,延庆小丰营小学的园艺课程的开发等,形成了多个课程的开发研究报告、课程方案,指导了几百节典型课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五年来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开发的经验和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系统梳理。经过五年的艰辛探索和教学实践,参与项目的主要团队成员集体编撰了本书,这不但是教师对开发富有学校文化和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一种反思和理论提升,可为各中小学校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一个良好的范本与精准的指导。
本书分成两大部分,即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部分是以项目团队指导开发的几个典型课程方案为例,其中包括课程背景、课程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指导、活动评价、注意事项及资源等九大项主要内容。作为学校具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项目团队组织对课程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论证和专业评估,以期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范例。
“课程体系建设”部分是几个学校对自己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梳理,分别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组织与管理、课程的创新与特色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与思考,希望能对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层面的顶层开发和组织管理上有所指导和借鉴。
另外,本书中还收录了《基于施瓦布“实践模式”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型的研究》《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评价体系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研究》《基于财经素养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四篇论文,分别由四位主编和副主编完成。《基于施瓦布“实践模式”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型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在专业视角下的课程开发、行动导向下的教学设计、趣向视角下的课程实施、专业视角下的课程评价和内省视角下的课程完善与重构的课程开发模型。一方面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操作提供模式借鉴。《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评价体系的建立》论述了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时要以“新课改”为导向,以《纲要》的精神、学生的学情和校本文化为评价依据,对方案的完整性、规范性、连续性、预见性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研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出发,论述了两者的内涵界定、课程性质与范畴、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的方法与技巧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及途径。《基于财经素养教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论述了科学系统地设计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合理选择财经素养教育的活动主题、规范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内容和形式,是提高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质量,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财经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书还融入了一线教师的实践反思和典型的教学课例,是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教师们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研究与反思,集中了几位教师的实践探索、理论思考与总结反思。希望这些老师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能够对一线教师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更好地贯彻新《纲要》的精神,落实课程的教育价值提供一些帮助。四篇论文和教师的实践反思及教学课例,有机地融入各章节,教师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进行下载。
本书自2018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包括小学教师和教师培训人员、社会上的学习者)的普遍欢迎。尽管出版5年没有再版,使用情况仍然良好。不过,由于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政策的出台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成果,特别是全面减负政策的出台,更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本书的再版更有其现实意义。第2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案例,内容更加丰富,借鉴性更强。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使用教材的老师和学生提出宝贵的意见。
编 者
黑岚,北京首都经贸大学硕士,1987年起任高校教师,曾任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学与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曾参与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北京西部发展规划研究》。自2001年起,主要从事中小学及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培训,主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及财商教师的的课程开发及教学教法的相关培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级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北京市市级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工作室负责人。
目 录
第1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1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2
1.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 2
1.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3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位和价值 4
1.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
理念 5
1.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
价值 7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
关系 8
1.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
课程的区别 8
1.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
课程的联系 9
本章小结 11
思考与实践 12
第2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
发展 13
2.1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理论
基础 14
2.2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发展 16
2.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
思想的萌芽阶段 17
2.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准备
阶段 17
2.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阶段 18
2.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确立
阶段 18
2.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阶段 19
2.3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发展 19
2.3.1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
与理论萌芽阶段
(20世纪以前) 19
2.3.2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探索阶段(20世纪初至
20世纪80年代) 20
2.3.3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1
2.4 国外典型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21
2.4.1 美国 21
2.4.2 英国、法国 22
2.4.3 日本 22
2.4.4 我国台湾地区 23
2.4.5 经验借鉴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29
思考与实践 29
第3章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与教学目标 31
3.1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32
3.1.1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及相关
概念 33
3.1.2 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 34
3.1.3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
与联系 35
3.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取向
与规定 36
3.2.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取向 36
3.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规定 38
3.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 39
3.3.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确定的原则 39
3.3.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确定的注意事项 40
3.3.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目标的设计 41
本章小结 45
思考与实践 45
第4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 46
4.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维度、
选择和组织原则 47
4.1.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内容维度 47
4.1.2 选择和组织小学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内容的原则 48
4.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式 49
4.2.1 考察探究 50
4.2.2 社会服务 52
4.2.3 设计制作 53
4.2.4 职业体验 53
本章小结 55
思考与实践 56
第5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设计的原则 57
5.1 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
主要因素 58
5.1.1 课程目标 58
5.1.2 学生因素 58
5.1.3 教师因素 60
5.1.4 学校的教育条件 60
5.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
基本要求 61
5.2.1 目标具体明确 61
5.2.2 内容综合、富有生活气息 62
5.2.3 活动过程突出参与、探究
与体验 63
5.2.4 活动方法得当、形式
多种多样 65
5.2.5 活动方案切实可行、
操作性强、安全可靠 66
5.2.6 形成特色、体现创新 67
5.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
一般原则 69
5.3.1 自主性原则 69
5.3.2 实践性原则 70
5.3.3 整合性原则 71
5.3.4 生成性原则 72
5.3.5 开放性原则 74
5.3.6 循序渐进原则 75
本章小结 78
思考与实践 79
第6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设计的过程 80
6.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准备 81
6.1.1 了解学生 81
6.1.2 调查课程资源 83
6.1.3 教师自身的准备 84
6.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
一般过程 84
6.2.1 确定活动主题 85
6.2.2 制定活动方案 88
6.2.3 评价活动方案 92
6.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生成 93
6.3.1 活动主题的生成 94
6.3.2 活动目标的生成 95
6.3.3 活动方式的变化 97
6.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撰写及
呈现 99
6.4.1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撰写 99
6.4.2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呈现 105
本章小结 108
思考与实践 108
第7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设计的方法 115
7.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
及其方法 117
7.1.1 总体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117
7.1.2 总体规划的方法 118
7.1.3 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整体设计 122
7.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主题活动的
设计 123
7.2.1 系列活动主题内部的关系
及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
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123
7.2.2 系列活动主题的设计 125
7.3 单一主题活动的设计 128
7.3.1 活动目标的设计 129
7.3.2 活动方式的设计 131
7.3.3 活动过程的设计 144
本章小结 153
思考与实践 154
第8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方案的优化 155
8.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
评价 157
8.1.1 评价依据 157
8.1.2 评价内容 159
8.1.3 评价方法 163
8.1.4 评价主体 163
8.1.5 评价要求 163
8.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
优化 165
8.2.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评价的目的 165
8.2.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
优化 166
本章小结 167
思考与实践 168
第9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实施 177
9.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点 178
9.1.1 影响因素多 178
9.1.2 时间跨度长 178
9.1.3 活动场所多 178
9.1.4 方式多样化 178
9.1.5 凸显自主性 179
9.1.6 安全要求高 179
9.1.7 管理难度大 180
9.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
任务及过程 180
9.2.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的主体及任务 180
9.2.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的过程及引导策略 181
9.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
问题、原因及对策 191
9.3.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1
9.3.2 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的对策 194
本章小结 201
思考与实践 201
第10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中的指导教师 203
1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应有的
素质 204
10.1.1 高尚的职业道德 204
10.1.2 合理的知识结构 205
10.1.3 全面的课程设计实施能力 206
10.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
师生关系 206
10.2.1 组织关系 206
10.2.2 人际关系 207
10.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
师生活动方式 208
10.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
教师的指导策略 212
10.3.1 选题的指导策略 212
10.3.2 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策略 215
10.3.3 资料搜集的指导策略 219
10.3.4 交流汇报的指导策略 220
本章小结 222
思考与实践 223
第11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24
11.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225
11.1.1 课程资源的含义 225
11.1.2 课程资源的分类 225
11.1.3 课程资源的特点 227
11.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应
符合的条件 227
11.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
开发 228
11.2.1 资源开发在小学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意义 228
11.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开发的原则 230
11.2.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开发的基本要求 231
11.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开发的主体 232
11.2.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33
本章小结 242
思考与实践 242
第12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评价 244
12.1 教育评价的含义及几种典型评价
模式 245
12.1.1 教育评价的概念 245
12.1.2 几种经典的教育评价模式 247
1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理念
与特征 250
12.2.1 课程评价的理念 250
12.2.2 课程评价的特征 251
12.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
原则 253
12.3.1 全面性原则 253
12.3.2 发展性原则 253
12.3.3 开放性原则 253
12.3.4 过程性原则 254
12.3.5 主体性原则 254
12.3.6 激励性原则 254
12.3.7 多元性原则 255
12.4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与实施的评价 255
12.4.1 学校评价的作用 256
12.4.2 学校评价的内容 256
12.4.3 学校评价的方法 258
12.4.4 学校评价的具体实施 258
12.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学生评价 259
12.5.1 学生评价内容的确定 259
12.5.2 学生评价方法 262
12.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教师评价 265
12.6.1 教师评价内容 265
12.6.2 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 267
12.6.3 教师评价的主体 267
本章小结 269
思考与实践 269
附录 274
参考文献 282
教师手册目录
优质章 课程开发 1
优质节 “核工业科技馆”课程 1
活动课程1 “核工业科技馆”课程(高中段) 1
活动课程2 “核工业科技馆”课程(初中段) 10
活动课程3 “核工业科技馆”课程(小学高段) 14
第二节 传统文化课程 19
活动课程1 走进圣莲山,感受老子文化 19
活动课程2 秋天的收获 23
第三节 红色课程 24
活动课程1 红歌唱响的地方 24
活动课程2 我的家乡大安山 28
活动课程3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渠精神 31
第二章 课程体系建设 33
优质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足球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33
一、课程建设背景 33
二、实践过程 34
三、实施效果 34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 36
五、资料拓展 37
第二节 基于学校特色资源建设综合实践课程——“走进圣莲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38
一、课程研发背景 38
二、课程设计 39
三、课程实施 42
四、课程评价 42
五、课程管理 44
六、课程实施效果 45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47
八、问题与展望 47
九、拓展资料 48
第三节 基于地域资源的“五彩九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构建 48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背景分析 48
二、课程目标 49
三、课程内容 49
四、课程实施 50
五、课程评价 50
六、实施建议 51
七、拓展资料 51
第四节 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朝阳第二实验小学“五馆课程”体系建设 52
一、课程建设背景 52
二、朝阳第二实验小学的教育理念 53
三、“五馆课程”的开发 54
四、课程结构 55
五、推进策略 57
六、“五馆课程”开发的经验总结 57
七、“五馆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进一步思考 58
八、拓展资料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