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聚变时代》用4大版块、近30篇文章、150多张图表告诉我们:没有百战百胜的投资公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投资模型,更底层、更基础、更具持久性的财富运行逻辑才是颠扑不破的财富管理密码。
本书坚持历史为镜、数据为本、实战为纲,既能帮助读者穿透经济表象,理解大国兴衰与资本流动的底层逻辑,又能在AI革命、地缘冲突等不确定性中,提供可落地的逆周期生存策略。无论是想提升宏观经济认知,还是寻找具体的资产配置方案,本书都能从历史纵深 全球视野 本土实践三个维度,为读者提供超越市场波动的财富智慧。
财富聚变的时代,如何发掘逆周期的生存智慧?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是每一个财富拥有者和守护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后,货币便挣脱了黄金枷锁和所有束缚;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初尝禁果,享受到超发货币的快感;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本来只是短暂的信用冻结,对美国经济来说只是一场小感冒,但是美国政府再次开动印钞机撒钱,引发了严重通胀,至今都没有恢复正常。当信用货币的源头失去了节制,财富的守护就变得异常艰难,而这一切在1971 年信用货币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我刚开始进入金融行业的时候,以为金融只是金融。而当我深入研究了金融体系的表象和内里后,才发现金融的背后是经济基础和逻辑;再研究经济后,发现经济和政治从不分家,这个学科在一开始就叫政治经济学。于是我开始研究政治,发现人类只能去历史中寻找答案,而我在烟波浩渺的历史中发现所有决策的背后都是人性的力量。我突然发现,人性和人类的决策不过是大脑突触释放的电信号,突触将神经元相连构成的神经网络就是智慧的源泉;于是我们创立了突触科技,我们相信人工智能(AI)和金融的未来必将在神经网络的土壤上交汇。
本书是我2022 年以来发表在德林控股公众号、财经媒体等不同地方的文章精选。梳理这些文章本身也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思想历程。即便一些文章对未来的判断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因为文章清晰地展示了我当时的思考过程,最后都予以保留。我认为这正是思考的价值,也是记录的意义,更是进步的过程。我相信对读者也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在金融行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德林成立也有十几年了。我们清楚地知道并且完整地经历过市场的周期,我们更知道技术性的投资方法往往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迅速失效,没有百战百胜的投资公式,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投资模型。所以,本书不是直接教读者如何进行资产配置,而是想揭示更基础、更具持久性的财富运行逻辑,只有理解了财富流动的内在逻辑, 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在梳理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面临一个挑战:如何把现实的复杂和投资的直观进行结合。读者可能会在书中发现一些表面上看似矛盾的判断,例如美国国债的严峻性与美元体系的韧性并存;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与结构性矛盾同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反映了经济现实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而每一次投资决策都必须通盘考虑客户需求,比如资金使用期限、流动性压力、客户预期、政府政策的变化,等等。财富的逻辑正蕴藏在这些复杂却又辩证的关系之中,散发迷人的光芒。
在书中,读者既能看到明朝的白银泛滥、治理危机和财政困局,也能看到拿破仑在执行大陆封锁政策期间因为不懂经济规律而错失遏制英国的最佳时机;既能看到我们为中央建言献策,希望中国也能引进美国的401K计划来提振股市、分享收益,也能看到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期许和赞叹,中国一路向西可以打开更大的世界格局。
在书中,我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穿越周期的长期韧性予以肯定,也对2022年以来利率上升对房地产的压制和负面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我对中国在科技领域实行的开源策略高度认可,也详细介绍了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是如何把开源当成工具,玩弄世界于股掌之中。
在书中,我们梳理出全世界的精英是如何通过垄断知识、垄断财富来统治民众,也同样梳理出当财富分配恶化到极点后社会暴力重组、财富消灭的可怕之处;当我领略到泰勒·斯威夫特通过世界巡回演唱会享受全球化的红利时,我也同样看到了美国民众在全球化浪潮中失去高收入职位,从而让美国社会陷入严重的两极分化。
这就是纷繁复杂的世界本身,了解世界是认知财富的第一步,这些表面上毫无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当代经济现象,实际上都是同一套财富流动规律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具体体现。财富聚变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这是每一个财富拥有者和守护者必须直面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愿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透视财富的独特视角;
愿德林能为客户筑就一个守护财富的价值港湾。
最后,我要感谢德林控股的合伙人艾奎宇,在他的强烈建议和大力支持下,本书出版工作得以快速推进。还要特别感谢德林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郎咸平教授,我们之间很多学术观点的碰撞为本书增色不少。最后,感谢德林新经济研究院的马行空、何铭宇、王文杰、徐广泽等同事在数据搜集、图表整理和文字润色等方面的卓越工作。本书是德林集体智慧的体现。
陈宁迪
德林控股董事局主席
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