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青少年数字素养课题组研究成果。全书通过文献梳理和前测考察,将影响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因素划分为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学校属性三种类型,将青少年数字素养分为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网络价值认知与行为能力。
本书深度探讨了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和网络环境治理等议题,为助力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共建清朗文明的网络环境提供了智慧解决方案和治理实践经验。
提升公民网络素养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现实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成年人是数字原住民的组成部分,网络已经深度融入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他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随着网络日益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络素养促进也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任务。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调查研究,课题组首创了青少年 Sea-ism 网络素养框架,将青少年网络素养分为六大模块进行调研。调查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63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升。相比2020年的3.54分、2022年的3.56分,分别增长了0.09分、0.07分,这说明一方面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新媒体、新技术具有自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对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进一步优化。回归模型显示,个人属性中的性别、年级、户口、地区、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长,家庭属性中的青少年的父亲学历、家庭收入、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频率和与父母亲密程度,学校因素中的青少年在网络技能、素养类课程中的收获、与同学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影响。通过中介分析,发现上网时间、心理韧性等均对网络素养(自变量)和网络成瘾(因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基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量化研究成果,结合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现实语境和社会土壤,针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这一议题,我们认为赋权赋能和赋义是网络素养培育的核心理念。结合2022年4月发布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贯彻落实,提出具体建议措施:(一)实施青少年网络素养个人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和体验式实践平台;(二)实施青少年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赋能家网络素养的提升;(三)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生态系统,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四)政府完善法制、监管与社会保护制度,为青少年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五)互联网平台形成行业自律与行业规范,承担起主体责任;(六)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促进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构建多方协同联动机制。更开放的、更有建设性的网络素养培育体系必将助力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使其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成长为数字时代的合格公民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与传媒、党的建设、教师教育。
祁雪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与传媒。
元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导言1
文献综述3
一、网络素养概念辨析3
二、网络素养维度划分4
第一章 网络素养测量框架6
一、上网注意力管理6
二、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11
三、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16
四、网络印象管理19
五、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26
六、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31
第二章 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37
一、研究方法37
二、样本构成37
三、信效度检验38
四、总体得分情况42
五、回归模型43
六、个人属性影响因素分析44
七、家庭属性影响因素分析46
八、学校属性影响因素分析48
第三章 个人、家庭、学校等属性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影响分析49
一、个人属性对六个维度的影响分析49
二、家庭属性对六个维度的影响分析52
三、学校属性对六个维度的影响分析54
四、网络成瘾对六个维度的影响分析6
五、心理韧性对六个维度的影响分析56
六、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57
第四章 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和优化路径60
一、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60
二、实施青少年网络素养个人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和体验式实践平台61
三、实施青少年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赋能家长的网络素养能力提升65
四、构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生态系统,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67
五、政府完善法制、监管与社会保障制度,为青少年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0
六、互联网平台形成行业自律与行业规范,落实主体责任71
七、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促进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构建多方协同机制73
附录1北京市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分析报告76
一、总体状况76
二、个人、家庭、学校等属性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影响分析83
三、个人、家庭、学校属性对六个维度各项指标的影响分析91
四、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和优化路径198
附录2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213
绪论213
一、选题背景 213
二、选题意义21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5
四、理论框架 222
五、研究方法 226
第1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成瘾基本情况238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基本情况238
二、大学生网络威瘾基本情况239
三、个人、家庭和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威瘾倾向的影响240
四、研究小结 242
第2章 大学生网络素养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244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相关性分析244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各维度与网络威瘾倾向之间的回归分析245
三、上网时长的调节作用分析248
四、研究小结 250
第3章 认知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讨论251
一、大学生网络威瘾的症状表现252
二、大学生网络威瘾的认知行为理论分析254
第4章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路径259
一、个人路径 259
二、家庭路径261
三、学校路径262
四、社会路径264
第5章 结论与展望266
一、研究结论266
二、研究局限268
三、未来展望268
参考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