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第2版基础上结合近15年来读书、讲学、临床的体会,汲取版本学家近20年来仲景书版本学研究成果,对《伤寒论》中的疑点、难点又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挖掘,并对与《金匮要略》有关联的若干问题也略作阐释。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展开:一是结合仲景书版本学研究成果,对赵刻宋本全文所涉及到的文化与医学文献背景有关联的若干问题,如国子监牒符、哲学的阴阳与医学的阴阳,以及气的物质属与医学中气的生命属性等等,从历史与哲学,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入手进行力所能及的论述,并提出了嶄新的观点。二是对赵刻宋本《伤寒论》包括《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痓湿暍病》以及诸可与诸不可各篇中的基本理论、文本与方药研究中的疑难点,考辨阐释,正本清源。运用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的原则与方法,寻绎仲景思路,对《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进行梳理厘正。三是通过对疑难点的辨疑解惑,从方法论上强调必须运用中医思维方式思考中医学术,必须运用以象求意的方法领悟,运用中医学术话语表达其中的蕴意。
上篇 理论探源与发微
《伤寒论》、《伤寒论》学与伤寒学
《伤寒论》版本的近现代流传及赵刻本与成注本差异的影响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气是物质与气是生命
整体观念与直觉思维
藏、藏府与藏象
哲学的阴阳与医学的阴阳
三与三阴三阳
伤寒发病与三阴三阳分证
传与传经
六经提纲与非纲
合病与并病
发汗与汗法
主之宜与及其他
《厥阴病篇》与厥阴病及厥利呕哕附
搜采仲景旧论
国子监牒符
《伤寒论》方法与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中篇方证思路与辨疑
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与麻黄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五苓散证
茯苓甘草汤证
栀子豉汤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
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
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兼论膈内拒痛与疼痛拒按
泻心汤与泻心汤证
十枣汤证
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
少阳病与柴胡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少阴病吴茱萸汤证兼论烦躁与躁烦
甘草与甘草汤
四逆散证治
一方与二法
下篇 条文解读与义疏
脉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脉紧如转索
脉双弦脉偏弦与脉浮而紧者名曰弦
少阴脉如经与胃气如经
脉有三菽六菽重
翕奄沉名曰滑
高章纲惵卑损
伤寒与温病太阳病篇第6条引发的思考
恶风与恶寒
寒在骨髓与热在骨髓
桂枝不中与之也
喘家作与喘家作桂枝汤
呕吐与咳吐
先其时发汗则愈
麻黄先煮去沫与沫令人烦兼论烦有三义
疑非仲景意
目瞑与瞑目
昼日烦躁不得眠
渴与消渴
发热恶寒与往来寒热
但见一症便是与不必悉具
小便利
虚烦与懊
七八日续得寒热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
痞与痞的类似症
心、心中与心下
惊与悸
半在里半在外与半表半里
不可余药与余勿服
潮热与海潮
发黄与胆汁外溢
脾约与脾弱
格阳与戴阳
热多欲饮水与寒多不用水
哕与干呕
膀胱与胞:藏津液与盛尿及其他
马刀与马刀侠瘿
趺蹶与手指臂肿
条文中自注例
跋
2版后记
1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