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关注春秋时期中等诸侯国鲁国的衰败史。书名中的陵迟就是逐渐衰败的意思。之所以选择鲁国,一是因为它是孔子的母国,二是因为它是历史记载最丰富的中等诸侯国,三是因为它提供了春秋时期中等诸侯国衰败过程的典型案例。
本书在梳理鲁国政治演变史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下面这些问题:鲁国君主的权力为什么会逐渐下移至卿大夫?鲁国君臣面对内外压力,进行了哪些抗争?鲁国士人孔子是如何获知天命、起而行道的?战国时期的集权军国,是如何从周王朝的分权体制中生长出来的?本书对以上问题给出富有诚意的探索,值得春秋史乃至传统文化爱好者展卷研读。
☆新锐春秋史学者刘勋全新力作。牛津大学博士刘勋回国后潜心研读《左传》十余年,系统梳理春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书写主要诸侯国的政治变动与革兴。
☆聚焦鲁国政治演变全景,还原三桓崛起、分合的历史细节。本书依托于《左传》等传世文献和新近出土文献中的丰富材料,按鲁国国君的在位顺序,以编年的形式详细梳理鲁国政治演变的历史,尤其侧重于三桓的崛起及其对鲁国国君的权力倾夺。作者对关键的史事,给出了逻辑缜密、令人信服的分析,比如详述鲁国君权下移机制、初税亩改革等,多有新见。
☆数十张表格与图片,提升阅读体验。本书附有鲁国国君和三桓的世系表,对于鲁国六卿职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动,在文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易于阅读和前后比较。另配有二十余幅图片,包括各类器物图、考古遗址图等。
春秋天下格局与中等国政治困境
如果我们从周代诸侯国的发展和分化角度来讲述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历史,一个粗线条的描述大概是这样的西周前期大分封结束后,周朝的邦国级政治实体有一千多个,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作为周朝邦国体系中共主和顶层管控者的周邦。
所谓周邦,就是由周王室加王廷卿大夫家族构成的政权。在周朝邦国体系的所有邦国中,只有周王领导的周邦承受天命统治整个天下,因此它是其他邦国的共主,也是整个邦国体系的顶层管控者。周邦的直辖疆域就是以西都宗周和东都成周为中心的周王畿,其总面积是方千里,大概相当于山东、江苏两省面积之和。
第二类,就是构成周朝邦国体系主要节点的王畿外诸侯国。
所谓诸侯国,就是诸侯公室加上诸侯卿大夫家族构成的政权。王畿外诸侯国数量很多,其始封直辖疆域面积从方五十里到方百里,大概相当于河南省一个县的平均面积。诸侯国在参与周邦组织的诸侯会盟时作为独立代表出席。就其分封性质而言,诸侯国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周王内亲封国,全为姬姓,比如周文王后代封国蔡、郕、霍、鲁、卫、郜、雍、曹、滕、郇等,周武王后代封国晋、应、韩等,周公旦后代封国凡、蒋、邢、茅、胙等,以及周王旁支封国北燕、随、吴等。
(二)周王外戚封国,比如齐、纪、许、申、吕这些姜姓封国。
(三)先代之后封国,比如蓟(黄帝之后)、祝(唐尧之后)、陈(虞舜之后)、杞(夏禹之后)、宋(商汤之后)等。
(四)商朝既有方国,比如楚、徐、越等。
第三类,就是构成周朝邦国体系次要节点的王畿外附庸国。
王畿外附庸国数量非常多,其直辖疆域面积在方五十里以下。这类附庸国主要是当地既有方国,依附于邻近的诸侯国,无权作为独立代表出席周邦组织的诸侯会盟。比如说,鲁国周边的任、宿、须句、颛臾等风姓东夷小国,就是鲁国的附庸国。
西周中期以后,王道政治不断衰败,周邦对于诸侯国的管控日渐松弛。宗周覆灭、平王东迁之后,周邦更是完全丧失了管控诸侯国的能力。因此,从西周晚期开始,诸侯国中的一部分国家就通过吞并周边附庸国甚至其他诸侯国以谋求发展。上述新动向导致周朝封国网络开始发生如下三点变化:
第一,周邦丧失了宗周王畿,而成周王畿的面积也显著缩小,周邦虽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实际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不再是整个网络的中央节点和顶层管控者。
第二,王畿外诸侯国数目开始减少,而存活下来的诸侯国疆域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诸侯国之间的差距也开始逐渐拉大。
第三,王畿外附庸国数目迅速减少,许多附庸国被其所属诸侯国吞并,成为诸侯国疆域的一部分。
从春秋初期开始,诸侯国中较为强大的一批国家试图建立一套以诸侯自治方式管控国际秩序的新模式,也就是霸道政治模式。到春秋早期齐桓公称霸时,以周邦为顶层管控者的王道政治模式已经彻底消亡,以大国霸主为顶层管控者的霸道政治模式正式确立,诸侯国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角,也就是所谓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按照疆域规模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大国。
所谓大国,就是在两周之际开疆拓土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四大诸侯国,即中原以北的晋国,中原以南的楚国,中原以东的齐国,和中原以西的秦国。
这四大诸侯国在霸道政治建立时就已经是大国,而且他们都位于中原地区外围,地缘形势优越,多个战略方向面对的是不受霸道政治规则保护的蛮夷戎狄,可以堂而皇之地打着攘夷的旗号继续开疆拓土,因此中等国与它们的领土面积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它们的大国地位因此也越来越稳固,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六雄赵(来自晋)、魏(来自晋)、韩(来自晋)、楚、齐、秦。
第二类是中等国。
所谓中等国,就是在两周之际开疆拓土竞争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七个原诸侯国,即鲁、卫、郑、宋、曹、陈、蔡。不过,在文献中我们看不到中等国这个概念,因为当中等国面对大国时,它被称为小国;面对小国时,它被称为大国。
这些国家在霸道政治建立时就已经是中等国,而且他们都位于中原地区,地缘形势不利,周边要么是实力远超过自己的大国,要么是实力与自己相当的中等国,要么是受到霸道政治规则保护的小国,进一步大规模开疆拓土变得非常困难,除了偶尔利用霸主管控松弛的空档攻灭一两个附庸国或小国之外再无建树,因此一直停留在中等国的水平,没有一个成功晋级为大国。
第三类是小国,就是在两周之际开疆拓土竞争中没有取得成就甚至有损失的诸侯国,它们数量最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小国和附庸国一样被邻近大国和中等国吞并,有的小国比如鲁国周边的邾国、郑国周边的许国等充分利用霸主提供的保护,坚持到了春秋晚期。
大国和中等国加起来,就是主导春秋时期国际秩序的主要诸侯国,也是《春秋》《左传》记载的主要对象。如果把春秋政治史比喻成一场大戏的话,那么四个大国特别是晋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大国是这场大戏的主角,七个中等国是这场大戏的配角,而众多小国和附庸国则是这场大戏的群演。在本书中,笔者关注的既不是热衷于称霸和称王的主角大国,也不是势单力薄、任人摆布的群演小国,而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配角中等国。
中等国的内政和外交有什么特点?通过比对上述七个中等国的现有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诸侯国的共性非常明显,它们都面临着两大政治困境:
第一,权力下移,君弱臣强。在西周分封时确立的诸侯国权力分配结构中,国君掌握最高权力,君强臣弱尊尊君为首是常态。然而,在春秋时期,各中等国内部都发生了公室衰弱、卿族壮大、权力从国君下移至卿大夫的现象,君弱臣强尊尊执政卿为首成为新常态。简而言之,权力下移,君弱臣强是中等国君主所面临的基本内政困境。
第二,沦为仆从,疲于奔命。在霸主管控的国际秩序中,中等国是霸主的主要仆从国,事奉霸主、履行仆从国义务是中等国外交事务中压倒性的主题,被霸主驱使、压榨和争夺是中等国的共同遭遇。简而言之,沦为仆从,疲于奔命是中等国君臣所面临的基本外交困境。
面对这两大困境,中等国的君臣绝不是无所作为、逆来顺受。一方面,中等国君臣在国内朝堂明争暗斗,国君试图夺回原本就属于他的权力,而卿大夫试图巩固既有成果、进一步侵夺君权。另一方面,中等国君臣在国际场合又往往采取一致立场,试图为本国尽可能地争取利益、避免欺凌。春秋时期各中等国的政治史,就是他们在这两大困境的泥潭中一面奋力抗争,一面越陷越深的历史。
在七个中等国之中,笔者选择了鲁国作为代表,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
第一,鲁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人物,
而他正是在春秋晚期的鲁国度过了自己人生的前55年以及最后5年。因此,深入探究春秋鲁国史,对于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孔子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鲁国的历史记载最为丰富。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主要著作《春秋》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都是根据鲁国史书编纂而成,保存了鲁国外交内政的详细记录,其史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是其他6个中等国所不能比拟的。
接下来,笔者将以鲁国的困境与抗争为主题,详细讲述鲁国这个典型中等国的政治史,而讲述的起点,就是发生在鲁庄公1时期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鲁国公室衰弱、卿族壮大、君权下移的标志性事件庆父之乱,另一个是鲁国沦为霸主仆从国的标志性事件齐鲁柯之盟。
刘勋,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综合办文书规划高级主管,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创始理事,曾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教学副教授。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编著有《〈左传〉全文通识读本》,著有《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春秋十日谈》等。
引言:春秋天下格局与中等国政治困境
庄闵时期:兄弟阋墙三桓形成,争霸失败降为仆从
庆父之乱的背景:鲁庄公的复仇与隐忍
庆父之乱的过程:亲人相残与鲁君废立
庆父之乱的意义:鲁国内政君权下移的转折点
齐鲁柯之盟:鲁国外交降为仆从的转折点
僖公时期:事奉霸主疲于奔命,君权下移引发反击
即位初期:肃清内乱遗留问题,赢得国际承认
服从齐桓公时期:君臣疲于奔命,淮之会遭遇扣押
齐桓公去世:齐国大乱,鲁君臣出兵搅局
后齐桓公时期:大国争霸,鲁君臣浑水摸鱼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称霸,鲁君臣叛楚服晋
服从晋文公:鲁君臣积极参与,臧文仲屡立功劳
附录1:鲁国君权下移机制探究
文公时期:三桓东门此消彼长,君权下移恶性突变
三桓诸卿再度兴起,东门襄仲前景堪忧
三桓诸卿主张逆祀,东门襄仲无可奈何
三桓领袖为情痴狂,东门襄仲翻盘成功
叔孙氏领衔三桓,孟穆伯客死异乡
季文子崭露头角,东门襄仲杀嫡立庶
季文子指桑骂槐,东门襄仲遭遇劲敌
附录2:鲁国君权下移机制探究(续)
宣公时期:服从齐国始乱终弃,谋除三桓功败垂成
东门襄仲与宣公结盟,鲁国叛晋服齐
齐国上卿欺凌鲁宣公,鲁国叛齐未果
东门子家出场唱主角,鲁国讨伐邾国
东门子家受宠谋政变,鲁国决定叛齐
宣公去世季文子发难,子家事败出奔
附录3:初税亩改革详解
成公时期:服从晋国委曲求全,先君遗孀飞蛾扑火
面对齐楚双重威胁,紧急实施作丘甲
面对晋国中兴形势,果断转向叛齐服晋
晋国为联吴不择手段,鲁国为生存委曲求全
鲁成公朝晋遭扣押,叔孙宣伯聘周受诟病
鲁成公出征穆姜发难,政变事败叔孙宣伯出奔
鲁成公去世风平浪静,臧武仲露面亲善季氏
附录4:穆姜叔孙宣伯政变的真相重构
襄公时期:三桓诸卿瓜分公室,傀儡国君隐忍至死
幼主即位三桓掌朝政,生母去世葬仪惹争议
鲁政权吞并鄫国随即放弃,季武子继承父业暂居次席
晋悼公支持襄公亲政,季武子应变酝酿改革
作三军,三分公室改革:动因、过程和结果
三桓频繁出行,稳定事奉晋国,击退齐国挑衅
齐晋讲和解除威胁,臧武仲劝谏展现才智
季武子违周礼废长立幼,臧武仲被诬陷出奔齐国
叔孙穆子勤外事坚持原则,与季武子渐生嫌隙
叔孙随机应变维护襄公,季孙侵吞公邑激怒襄公
君臣相继去世,子野蹊跷死亡,鲁昭公装疯保命
昭公时期:三桓架空公室成功,国君两次政变惨败
季武子故伎重施,叔孙穆子化险为夷
竖牛作乱复仇,叔孙穆子饥渴而死
废中军,四分公室改革
竖牛杀嫡立庶,叔孙昭子拨乱反正
鲁昭公朝见晋平公,寻求外援未获成功
鲁昭公朝见楚灵王,寻求楚国外援反遭戏弄
叔孙昭子言论挑明分歧,鲁昭公表情暴露心迹
鲁昭公第一次政变:谋划、实施和结果
鲁昭公朝见晋侯遭扣押,季平子不救日食显异志
叔辄忧祸乱哭死保族,叔孙遭扣留坚贞不屈
鲁昭公第二次政变:时机、过程和结果
鲁昭公流亡:屡次错过和解,最终客死他乡
附录5:君权下移、季氏兴盛的分析解读
定公时期:阳虎政变闹剧一场,孔子改革昙花一现
鲁昭公去世余波不断,季平子去世乱兆已现
阳虎政变过程:发难劫持季氏,实际控制国政
阳虎成功原因:积累权势,招揽人才
阳虎招孔子:孔子先被说动后又反悔
阳虎专鲁政:服从晋国,组织盟誓,谋求卿官
阳虎落败:谋杀季孙中途生变,负隅顽抗最终出奔
阳虎转型:逗留齐国屡兴诈谋,加入赵氏屡建功勋
孔子从政:突破阶层投身政治,夹谷会盟一战成名
叔孙家臣据城叛乱,忠臣驷赤奇谋平叛
孔子堕三都:谋划、实施和结果
孔子周游践行天命,邾君求饶在劫难逃
附录6:孔子五十知天命新解
附录7:三桓家臣擅权/叛乱诱因探究
结语:春秋时期鲁国治权下移的层次与进程
专论:君集权大国的诞生
问题:集权军国如何从先前分权诸侯国反向变革而来?
周朝分权格局演化:周邦衰败,诸侯崛起
周邦分权格局演化:王室衰弱,卿族强盛
中原诸国分封私邑,构建君臣分权诸侯国
周边楚秦设县直辖,构建第一批君集权大国
分封私邑vs设县直辖:策略抉择分析
分权国卿大夫家族坚持集权,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晋齐卿族化家为国,构建第二批君集权大国
回答:战国集权军国由先前集权政权正向变革而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