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不惑》为知名学者薛仁明谈论国学教育代表作,涉及家庭教育、礼乐教育、戏曲教育、经典阅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文化自信等核心话题,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落地实践与传承路径,通过作者在生活中的教育实践与讨论,努力寻回亲子间安然自在。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薛仁明教育就读小学的儿女(以婕、允和、薛朴)生活与学习的故事,从《三国》阅读到京剧熏陶,从池上食养到敬字亭之教,展现传统文化如何自然融入教养。作者还特别强调乡间生活对孩子成长的正面影响。书里面蕴含了很多对当下教育的独到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中感悟教养之美、礼乐之美。
本次修订,更明显的亮点在于孩子的视角的加入。除了正文新增章节8万余字,家庭生活纪实照片新增近20幅外,9篇自述文章更是完整呈现了三个成年子女的心路成长历程,如以婕写尝独立的父亲独特教育理念对自己的影响,允和谈慢一拍的自己一路的蜕变,薛朴谈学习京剧对自己的熏陶等,均印证了身教言教唯在简静的实效。
1.著名作家薛仁明教育代表作,以中国礼乐文明为根本,用家常话讲述教育道理。
2.本书亮点是加入孩子的视角,相比台版,新版增加正文章节8万余字,新增9篇自述文章,完整呈现三个成年子女的心路成长历程。
3.新增家庭生活纪实照片近20幅,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作者家庭的教育氛围和亲子关系。
4.子女自述文章印证了作者身教言教唯在简静教育理念的实效,如以婕谈父亲教育理念对自己的影响,允和谈自身蜕变,薛朴谈京剧熏陶等。
5.本书涉及家庭教育、礼乐教育、戏曲教育、经典阅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文化自信等核心话题,内容丰富全面。
6.本书也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落地实践与传承路径,为家长提供实际的教育指导。
礼乐文明大屋顶之下〔大陆版自序〕
十二年前,《教养,不惑》在台出版,以婕姊弟仨都还小。后来,此书的读者初初见了薛朴,总不免诧异,怎么一下子长这么大了?!
2020年,中华书局简体版面世,改名为《养出元气满满的孩子》;因为反应不恶、销路也还行,这回中华书局遂有改版、更名之议,除了增加与修订我部分稿件之外,也让姊弟仨分别都写了文章。
这些文章有点意思。
当初《教养,不惑》出版时,肯定无法预见十二年后他们确切的样貌。但通过这些文章,看到了眼下他们对爷爷奶奶的亲、对娘亲的敬爱、姊弟间的相知互信还多有调笑,以及寻常日子里的相对踏实与安稳。此书责任编辑李猛读后言道:见文如见人,或安静懂事,或真挚动人,或活泼有力,总之都是他们该有的好样子。
李猛见过他们,估计,不只一回。李猛清楚他们现在的样貌,也清楚这些文章的真假虚实。因为他的清楚,我才有脸面与胆气应承中华书局出版与改版的提议。至少,这书不丢人、也不至于耽误人吧!
自从2014年开始,我给许多家长以及各式各样的教育圈子上课,深知眼下不论体制内或体制外、标榜中国或西方的诸多教育理论究竟迷惑了多少家长、耽误了多少孩子!家长常常愈是学历高、愈关心教育、愈接触了各种教育理论,大概率地,就愈容易掉进漩涡,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孩子也变成了或丧、或抑郁、或反逆,最终只能充满挫折地感慨:奇怪,现在孩子咋就这么难教了?!
是的,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之后两千五百年的我们全新的困境是:礼乐文明废,有众说纷纭的教育理论。说是全新,乃因我父母在年少之时,礼乐文明完整如千百年来,因此,不需要任何教育理论,也没受哪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他们一直就是性情平正、安详敦实。事实上,中国人历来因为有礼乐文明大屋顶的护佑,当然不需要、因此就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教育理论。
换言之,礼乐文明大屋顶的崩塌,乃新近之事,不过就这几十年吧!现在回想起来,我算是沾了边;年幼时礼乐文明虽说稍有毁损,可仍大致完好,所以小时候不必让父母费啥心思,也就有了根基。但后来台湾的礼乐文明逐年动摇,个人主义靡然成风,偏偏我又不仅读了书、还真心爱读书,于是就被书里诸多凌乱的气息搅得凝滞淤堵、困顿难解。从此,我一年年被拽着,一步步远离了礼乐文明的大屋顶,郁闷、惶恐、难受,休了学,寻寻觅觅,每回以为找着了,后来却发现其实不是。兜兜转转,直到好大年纪了,才真弄明白:中国文明的根本是礼乐文明,只有在礼乐文明的大屋顶之下,中国人才能避得了风雨、度得过劫难,才能承接祖宗、受祖宗庇荫,也才可以儿是好儿、女是好女。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十二年前写的《教养,不惑》还是在儒释道着墨太多,并没有真正将礼乐文明根本处彻底捋清,但至少,的的确确已经往礼乐文明的大屋顶一步步挪靠了。正因有这一步步地挪靠,即便前几年以婕姊弟仨先后都遇到了一些波折,但在礼乐文明大屋顶的护佑之下,也都平安度过了。期盼此书改版发行之后,也有助于更多的家庭往礼乐文明大屋顶一步步挪靠,日子能一天天变得安稳信实、亮堂欢喜。
乙巳年(2025)元宵,薛仁明于杭州
薛仁明,作者,讲者,行者。出生于台湾台南南边的渔村茄萣,系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薛氏来台第十二代。父母亲未受学校教育,均不识字。高中二年级开始,长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岁因之休学半年。十九岁之后,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关注的焦点,是生命之修行与文化之重建。
1993年起,长居台东池上乡下。直至2009年,才开始在两岸的报刊发表文章。文章聚焦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命实感,长于从浅近之处,推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在当下,总能以文化的角度切入,使人即使面对劫难,仍处处见到生机。尤其能将中国文化中的人间兴味,在不知不觉中给挑拨开来,霍地亮出一片宁静祥和的天地。
已出版的简体著作,有《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乐以忘忧》《孔子随喜》等,另外主编有《载欣载奔:过一过中国人的好日子》。2017年12月获得2017海峡两岸年度作家称号。
礼乐文明大屋顶之下〔大陆版自序〕
回身一望〔台湾版自序〕
篇一 好儿好女
小子,何莫学夫诗?薛朴留学
答问:家庭才是教育的基地
二丫头读《三国》
答问:学好自家文化
八分之一大于一
小惩大诫
答问:神清气爽的老师,才是教育之根本
游春涉险关于阅读
戏迷薛朴
文化水土,好儿好女
黄仁宇与宅男
答问:避免标准化和规格化
篇二 回身一望
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答问:生活中的祭祀教育
回过身,转个弯
山又高,这水又深
答问:教育贵在平常心
晚九朝五
答问:回到具体真实的世界
池上·食养
笑忘《三国》
敬字亭
法隆寺的黄土墙
答问:亲炙真实的典型
乐
茄萣与建水的礼乐风景
篇三 明白之教
路上有景致,人家有笑语所谓文明
先生与弟子重建师生关系
老师,不惑
零体罚与台湾教改
答问:多看生命的光明与喜气
讲而不演
两岸读经
夫妻四帖家庭教育的根本
家庭中的自由和规则
答问:谈谈孩子的管与教
篇四 教育的剥复之机
中国式父母的挑战
接上老祖宗的礼乐文明
学习做个弟子
教育的目的是获得能量
格人是最重要的童子功
回到各自的位置上
最好的生命状态就是有兴
篇后 十二年后儿女回响
花开心也开/薛以婕
人皆养子望优秀/薛以婕
当我不再过敏/薛以婕
我赏戏曲的角色/薛以婕
静待花开/薛允和
那一路的盘缠/薛允和
手足·担当/薛.朴
行行走,走行行/薛.朴
眼里的祖父母/薛以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