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先生的《师友记》是一部深情回忆师友往事的散文集,收录了50篇怀人文章,分为四辑,记录了他与南京大学程千帆、周勋初及校外学者如萧涤非、孙望、王水照、林继中等良师益友的珍贵情谊。文字质朴生动,饱含感情。本书还插入了大量师友照片,图文并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本书不仅是莫砺锋先生个人的生命记录,更是一部映照中国当代学术共同体精神风貌的珍贵文本,彰显了师道传承与文化守望的永恒价值。
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亲密的人首推师友。唐人柳宗元说得好: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可见师友实即良师益友,不良无益之人是称不上师友的。我在30岁之前虽然命途多舛,但也曾有几位师友,在我的回忆录《浮生琐忆》中有所记录。《浮生琐忆》完稿于2002年,但其记叙的内容终止于1979年9月15日。那天我离开合肥的安徽大学,到南京大学来读研。《浮生琐忆》的最后一节说:下午三时许,火车驶过南京长江大桥……我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口占一绝:霏霏江雨散轻丝,帆影依稀客乱思。负笈宁辞千里远?求师已觉十年迟。我的生命旅程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了三十年,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又将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我呢?但事实说明当时我是多虑了。那天傍晚我住进南大的宿舍,便认识了同门的师兄徐有富与师弟张三夕,他们成为我新的益友。三天以后,我便见到了导师程千帆先生,从此拥有一位举世难得的经师兼人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进南大来读研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由否转泰的命运转机。真该感谢安徽大学外语系七七级7班的同学们,要不是他们百般怂恿,我怎会才读到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就贸然提前考研!也该感谢南大外语系的老师,要不是他们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科目中设有第二外语一门,我怎会被迫把报考志愿从英美语言文学突然改成中国古代文学,从而考入素昧平生的程先生门下!
进入南大以后,我的良师益友日渐增多。1982年我开始在程先生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程先生觉得我基础太差需要恶补,便聘请周勋初、郭维森、吴新雷三位先生担任副导师,与他一起对我进行日常指导。1984年我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程先生邀请萧涤非、林庚、王起、朱东润、孙望、金启华、顾易生等先生为我评阅论文,又请钱仲联、唐圭璋、徐中玉、舒芜、霍松林、傅璇琮、管雄等先生担任答辩委员。这些以前仅从书本上知其姓名的著名学者便都成为我的老师。1985年,我跟随程先生到成都参加四川大学主办的宋代文学研讨会。1986年,我又跟随程先生到洛阳参加河南大学主办的唐代文学研讨会。于是我结识了从事唐宋文学研究的许多学界同仁,其中既有谊属前辈的老师,也有年龄相仿的朋友。再往后我开始独自参加学术活动,结识的良师益友越来越多。我间或以师友为对象写些零星篇章,年来积稿渐多,正好人民文学出版社前来约稿,便编成这本《师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