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鲁迅,幼名周樟寿,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其时大清国历经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已逐步半殖民地化: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财政危机。第一批官派留美学生被强行全部召回,洋务运动屡遭阻挠。
周樟寿出身于书香世家,他接受了严格、全面的传统教育:7岁开蒙读《鉴略》,10岁读《论语》,11岁读《孟子》,12岁入三味书屋,16岁前读完四书五经,此后读《尔雅》《周礼》和《仪礼》。
13、14岁,祖父被判斩监候,父亲被取消乡试资格斥革在家。周家变卖产业营救祖父。周樟寿避难于亲戚家,被蔑称为乞食者。此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6岁,父亲因病去世。17岁,两度受辱于亲人:身为长子的周樟寿出席家族会议,叔祖们强迫他在不利自家的协议上签字;叔祖母教唆他搜罗母亲首饰,然后散布谣言说他偷东西。
18岁,诀别士人之路:中断读书应试的正路,拒绝幕友、商人这两条岔道,离家赴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因族中长辈认为当兵不好,为不辱家族名声更名为周树人。继而因该校乌烟瘴气而转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22岁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获得官费留学日本。26岁弃医从文。其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义和团运动兴起,大清国同时向11国宣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孙中山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
留日时周树人加入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誓做革命之骁将;率先剪辫,并作诗《自题小像》以自明心迹: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翻译西方文艺、介绍科学发展以启发国民思想;师从革命家章太炎学文字学,进行文化寻根;与同学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被政府批准为中学堂参考书;发表五篇文言论文《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讨论文明再造的原理性问题,在世界历史与世界思潮的基石之上,奠定了自己思想的基础,提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29岁,周树人归国任教、引导青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入职中华民国教*部,主责文化、艺术、博物馆、图书馆、通俗教育等事项。1913年袁世凯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总统,设立中央特务组织京畿军政执法处,出台一系列文官惩戒制度,大肆拘捕、枪杀革命党人。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袁世凯复辟宣布承受帝位。1917年张勋复辟。
尽管军阀混战、教*部混沌、同僚沉湎于酒色古玩以避祸,周树人仍然勤勉为公,论述、翻译、设计国徽及北京大学校徽、筹备京师图书馆、通宵守卫文物……,获颁嘉禾勋章。他坚持立场、阻抗上司政令,拒绝使小说服务于复辟帝制。眼见民国已不复存在的现实,他心情凄苦,又为病痛折磨,自号俟堂,夜夜抄古碑、看佛经、读墓志。
结合以上内容,同时阅读《〈呐喊〉自序》、《朝花夕拾》,将有助于读者理解1918年鲁迅的诞生,并深入解读呐喊:为何呐喊?为谁呐喊?呐喊了什么?这些呐喊的基调、特质、影响、意义?当下我们为何还要聆听这呐喊?甚至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既然青年期即已倾向启蒙,又为何要等到38岁才呐喊?这对当下我们每个人的安身立命有何启迪?
《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于1923年,收入14个短篇和1个中篇(《阿Q正传》),按写作时间编排。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再版时,鲁迅抽去《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使小说集《呐喊》的体量从15篇调整为14篇,该版本为1938年版、1958年版、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沿用。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首次采用鲁迅这一笔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小说借狂人这一精神形象向整个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宣战,对旧文化旧道德进行价值重估,呼唤新文化新道德。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和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呐喊,从根柢上撼动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基础,忧愤深广,使《新青年》读者深感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张定璜《鲁迅先生》)。狂人痛彻反省连自己也已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从催生真的人的立场出发,高呼救救孩子,洋溢着拯救意识和未来意识,寻求民族灵魂的全面觉醒。
由此,可一窥鲁迅的创作宗旨: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指出:鲁迅把文艺当作思想、精神变革的手段,《呐喊》是当时中国沉默的国民魂灵及鲁迅探索改造这种魂灵的方法和途径的艺术记录,是中国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这是因为鲁迅采取启蒙主义文学观: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于是形成《呐喊》在内容方面的特征: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呐喊》视角独特,关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精神病苦,而非着眼于外显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孔乙己》聚焦于被抛出命运轨道的孔乙己如何一次次被笑、被嘲、被透明化,而非乡村读书人的困境观念被士农工商的等级制所支配,延续了千年之久的科举制骤然终结,生活被迫转向而无法适应;《药》呈现被救者对救国者的双重啮噬夏瑜的鲜血被华家蘸馒头以移植生命、启蒙和起义被围观谈笑,而不写小城众生相平民苦心经营而痛失所有、闲者无聊强者蛮横,以及革命者起义、被捕、被拷打和牺牲;《风波》镂刻一个千里之外由张勋复辟搅起风波的农村后辛亥,不写京城复辟及失败的过程;《故乡》油画般定格昔日的神勇少年和枯如槁木的中年闰土,不写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何榨干农民;《头发的故事》中借N先生之口表达对革命被遗忘,中国依然故我的现状的愤懑无奈,不写晚清剪辫人士革命和被围剿的历程……鲁迅的眼光是向内的。
文学史家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在谈到《呐喊》和《彷徨》(鲁迅的另一部重要小说集)时认为: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见《阿Q正传》最后的描写),这也是显示了鲁迅的独特性的:他确实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但他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更从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这一向内的视角呈现为看/被看的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先驱者与大众,即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二元对峙。《狂人日记》中黑夜∕白天、狂人∕常人、个体∕世界的对峙贯穿全篇;《药》从被看/看发展到被吃/吃的模式;《阿Q正传》中连阿Q都终于在被游街示众时,感受到灵魂被咀嚼。
与上述表现的深切这一内容特征相对应的是格式的特别。
《呐喊》每一篇都在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告别了传统小说的头尾完整、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作者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他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其心理。通过设置两种文体(日记的白话文体和小序的文言体)、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和余),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颠覆与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孔乙己》选择十几岁的小伙计作为叙述者,看被看者孔乙己自身定位和实际地位的巨大反差,在旁观成年世界通过被看/看的模式将他人悲剧作为笑料来下酒的过程中,小伙计也被这麻木和残酷所影响;二十多年后的追忆视角更易于传达作者自身的感情与见解,小说从而形成迂曲、动态的复杂心理、情绪、美感反应。而这所有的复杂又都蕴含于精练的叙述语言与舒展的叙述风格之中。
《阿Q正传》从《序》的全知叙事出发,逐渐拉近距离,用限制叙事展开阿Q的行为与意识,读者慢慢走近阿Q,从人物身上看到自己。鲁迅又借鉴音乐、美术、诗歌和散文的艺术经验,创作出诗化小说《故乡》《社戏》、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实验的广泛性彰显了鲁迅对传统的反叛,而表达的含蓄和节制、语言风格的简约和凝练,则是自觉的追求,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相统一,体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在《鲁迅(一)》章的开篇说道: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接下来,让我们细细品读鲁迅,品读《呐喊》。
黄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