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作者说明 1
片段 1
序言 1
背蓝色书包的男孩(1939年) 1
米尔德里德
第一部(1902 1933年)
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3
扬基小调 14
阳光,早上好 19
柏林成人夜校 31
第二部(1933 1934年)
片段 43
希特勒总理 44
两位纳粹部长 51
一阵耳语,一个点头 57
人民牌收音机 65
国会纵火案 69
蓄意破坏行为 76
米尔德里德招募新人 82
像多米诺骨牌般倒下 86
付之一炬 94
迪特里希与雅利安条款展开斗争 99
阿维德烧掉了自己的书 103
男孩
第三部(1938 1939 年)
在柏林的美国事物 109
不要耽搁 119
米尔德里德
第四部(1933 1935 年)
养护仙人掌植物的正确方法 125
白里透红 128
两类政党 134
遭到窃听 137
爱索尼娅及虚构的其他女子 140
阿维德找到工作 144
小偷、造假贩子、骗子和叛徒 148
鲁道夫·狄岑,又名汉斯·法拉达 150
长刀之夜 156
男孩
第五部(1939 年)
莫里库里和其他小伙伴 165
堪萨斯的杰克孩儿帮 169
米尔德里德
第六部(1935 1937 年)
片段 173
新的策略 174
再见,《凡尔赛合约》 178
汤米 182
猴子风波 192
牛排纳粹 198
来自苏联计划经济研究工作小组的老伙计 202
我们身边的间谍 207
恢复断头刑 211
抵抗 216
恩斯特和恩斯特 224
身份危机 233
第七部(1937 1939 年)
归乡 241
乔治娜的震惊 248
恋爱中的简 253
我可爱的姑娘 260
圈子中的圈子 263
差点有了孩子 267
消失的爱人 274
鲍里斯的最后一封信 278
寻找同盟 282
男孩
第八部(1937 1940 年)
摩根索的人 287
惊心之旅 296
水晶之夜前的午餐 309
渐有起色 314
重大决定 319
空袭 325
露易丝·希斯的日记 335
曼泽勒和米尔德里德以及莫里 338
米尔德里德
第九部(1940 1942 年)
片段 345
外国优质军用雨衣 346
科西嘉人投下炸弹 348
杯盘碗盏之间的利博斯和米尔德里德 352
《阿吉斯》和其他鼓动行为 355
卓雅·伊凡诺芙娜·里布金娜那份11页的表格 361
僵局 370
汉斯·科比的首条信息 373
安纳托利·古列维奇,又名肯特、文森特·塞纳、维克多·苏可
洛夫 376
红色代码 380
一个差错 383
格尔瑙 386
众多痛楚 389
高加索的石油 394
第十部(1942 1945 年)
片段 399
被捕 400
盖世太保相册 407
敲击 敲击 419
福尔克尽力而为 423
沃尔夫冈的第七次审讯 429
囚犯密信 432
红色乐队既不红也不乐 436
安内利泽和老巫婆 441
希特勒的寻血猎犬 448
首次审判 451
米尔德里德的同室狱友 454
最大的厄运 459
她的手环 461
曼哈德特断头台 464
我们的时代苦难不断 467
史蒂夫的名单 470
最后的解决方案 474
格特鲁德 476
第十一部(1942年1952 年)
哈丽雅特的怒火 487
瓦尔基里 492
受到招募 497
机缘巧合 500
阿维德的信件 502
男 孩
第十二部(1946 年)
多恩归来 507
致谢 509
注释来源 514
序 言
她的目的是自我除痕。她越不为人所见,就越有机会逃过一劫。她在日记里写下自己吃过、读过、想过的东西。首先要不具有争议性。第二第三还是如此。因此,她把日记藏了起来。当她怀疑自己正遭到盖世太保(Gestapo)的围堵时,她毁掉了日记。最可能的方式是付之一炬。
她处于德国抵抗组织的核心,但她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波兰人或者法国人。她是美国人 显然如此。她招募的人都有代号:无臂(Armless)、笑面人(Beamer)、工人(Worker)。她开展活动不使用代号。尽管如此,她还是神出鬼没。她的工作性质需要绝对保密。她的家人分散居住在美国中西部的几个小镇和奶牛场上,她不敢告诉他们。她在26岁时,抛下热爱的家人,登上一艘横跨大西洋的客轮,这让家人一直都很困惑。
家族还是那个家族。我们之间相隔了三代。她喜欢隐姓埋名,所以我会轻声呼唤她的名字:米尔德里德·哈耐克。
1932年,她在自己的公寓里召开第一次秘密会议 这是一支由政治活动成员组成的小型团队,到了1930年代后期,它已经成长为了柏林最大的地下抵抗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领导的小组与一个苏联谍报网络开展合作,在巴黎、日内瓦、布鲁塞尔和柏林招募间谍和特工,密谋打败希特勒(Hitler)。1942年秋季,盖世太保展开突袭。她被捕入狱。同时入狱的还有她那些密谋共犯。在帝国军事法庭(the Reichskriegsgericht ;the Reich Court-Martial)草草组织的审理过程中,一名外号叫作希特勒的寻血猎犬(Hitlers Bloodhound)的公诉人向他们提问。
她坐在法庭后排的一张木凳上,其他凳子上坐着高级别的纳粹军官。一个由五名法官组成的审判组坐在法庭中部。除了她,所有人都是德国人。
轮到她说话的时候,她走到了台前。她很憔悴,她在牢房里感染的肺结核损伤了双肺。她站了多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幸存的文件没有记录公诉人开始向她提问的时间,也没有记录结束的时间。已知的情况是:她给他的答案都是假的,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法官们相信了她。她得到的判决相对较轻:在一个战俘集中营从事六年的艰苦劳动。两天后,希特勒推翻判决,下达对她的死刑命令。1943年2月16日,她被绑到断头台上,予以斩首。
战后,美国陆军反间谍情报局(Counter Intelligence Corps, CIC)展开调查。米尔德里德·哈耐克的行为值得嘉许,反间谍情报局的一名官员在1946年指出,同时提到他们已掌握大量有关她的文件档案。该项调查工作很有可能揭开一桩战争罪行。另一位官员写道。事后,比这两个人官衔更高的一名同僚在一份备忘录中予以严厉谴责:这起案件被定为S/R,即秘密和限制级,本就不应该列入调查范围。将该案从 D 分队(DetachmentD)中撤下,并不得继续展开调查。
就这样,反间谍情报局埋没了她的案子。50年之后,此举的理由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尽管如此,还是有消息泄露出来。1947年12月1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表了一篇题为《希特勒于1943年为实施个人报复而将一个美国女人斩首》的故事性报道。尽管对德国地下活动的全貌了如指掌,但米尔德里德·哈耐克勇敢地忍受着盖世太保的折磨,没有泄露只言片语。报道如此写道。同一个星期晚些时候,《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赞誉她是反抗纳粹统治地下抵抗运动的领袖之一。甚至可能让《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读者们感到惊奇的是,德国竟然有过一股活跃的反抗力量。
对那些打算围绕她领导的小组展开写作的人而言,一个核心问题是纪实性证据的缺失。直到1989年,随着柏林墙的拆除,东德一处档案馆里的一堆文件才为世人所知晓。几年之后,俄罗斯允许历史学家翻看涉外情报档案,而在199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联邦调查局(FBI)和美国陆军根据《纳粹战争罪行揭露法案》(the Nazi War Crimes Disclosure Act),开始解密那些一度被列为最高机密的文件记录,且该程序持续至今。现在,我们对德国地下抵抗运动有了更加精准的了解,但事实性差错依然存在。有关米尔德里德·哈耐克的各种细节仍然匮乏,且往往存在差池。她把自己保存的日记焚烧后,所得到的灰烬无法作为订正标准。
尽管她的心愿是要隐姓埋名,但她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可以追寻的路径。
这条路径就是官方文件,即那一摞摞厚及脚踝的英国、美国和苏联时期的情报档案。此外,还有一些非官方文件,它们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真相。其中包括她所写的信件。别人写给她,以及提到她的信件。家人和朋友留下来的笔记本、记事簿、日记、照片、证词等。并不能说,他们对这位有所了解或自认为有所了解的女人的看法一致。在很多人的眼里,她是一道难解之谜,在她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等问题上,会让人得出一系列相互矛盾的结论。
几乎所有认识她的人都已经成为历史。而那些健在的人也已经九十多岁。其中有一位,我尤其希望找到。他遇见米尔德里德的时候还只是个孩子,年纪小得足以做她的儿子。我顺藤摸瓜找到他,恳请他回答:她跟你说了些什么? 她是怎么进屋的? 你听到她哭泣过吗? 歌唱过吗? 她信任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