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东北大连一座大型国营化工厂,几个主人公面临着不同的命运决择:陈工程师历经苦难后归来,重新出发,创造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却也遭遇着个人感情的复苏与纠葛。林雪鸽与金素这对性情各异的好朋友,各自出走,去往更大的世界,也迎接着命运的未知。吴信离开工厂与女友,后来蜚声西方艺术界,多年后他在画布上画下记忆中工友们血气方刚时的模样……时代列车轰然向前,有人纵身而上,有人守候原地。
《海边列车》是作家谈波**长篇力作,也是他浸身其中的工厂岁月在笔尖的鲜活显影。往事并不如烟,作者穿透时间迷雾,历历如新地复现了一幕幕热烈鲜活的生活场景。小说叙事张弛有度,人物性情毕现,故事空间阔大,将东北国营工厂、三教九流的江湖社会、市场经济勃兴的南方城市三种不同的社会切面巧妙组接,复活了那个充满蓬勃生机的年代。作者以一支强悍而温柔的笔,重现下岗潮之前东北国营大厂最后的黄金时代,追寻1980年代的青春、自由、爱与美,也昭示着我们:当生活脱离轨道,命运在呼啸,作为个体该如何实现精神突围?
二〇二三年元旦,作者祭拜先人,下山的时候遇到一位书法家的墓,由此他想到单位的一位忘年交的老工程师。他一贯的和颜悦色,他的守时重诺,他的寡言力行……时间越久,越令人怀念。几十年前的记忆顿时纷至沓来,种种复杂的感情涌动起来。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部饱含时间烙印又鲜活如初的长篇小说,写下一个人的归来与重新出发,追寻1980年代的青春、自由、爱与美。
这个人他在我心目中留下了这么美好的印象,但是整个这一代人也快要凋零了。作为写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让具备这种品质的人让更多的人看到。
二、东北下岗潮之前,1980年代东北国营工广的众生相。无论生活的舞台逼仄还是宽敞,请尽最大可能跳好这支人生独舞。
《海边列车》是在石油厂工作了一辈子的作家谈波对工厂的集中书写。一座海边的化工厂,八十年代的国企集体生活,南方广州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几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选择与走向……在充满变化与生机的1980年代,过去与未来,新与旧,留下与离开,爱与恨,一切都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在大时代面前,如何抓住机会,主动做出命运的选择?
三、韩东、王德威、路内、徐晨亮、吴越推荐阅读。深海无波,道似无情却有情。不是过来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生存在车子上一站又一站,启程的向往,终点的无奈,错过的邂逅,无解的命运,还有悠悠的深情与喟叹……谈波的笔调冷隽内敛,表面写工厂,其实写的就是人间情境。深海无波,道似无情却有情。结局完而未完,人生不正是如此?《海边列车》好看,不是过来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谈波践行了一个真正作家的典型之路:独行、慢写,由逼仄紧致到开阔无限。写短篇时谈波是经典作家,写一个是一个的那种;而他写作长篇是一次自然的转向,只因为时辰到了。依然密度极大(指细节而非修辞),让你头晕目眩,大有醉氧之感,就像登上了一列海边列车。任何篇什,在老谋深算却如赤子的谈波手里都是一种无上的艺术。
韩东(诗人、小说家)
海边列车开往何处?到上海,到广州,到大连,到西藏……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生存在车子上一站又一站,启程的向往,终点的无奈,错过的邂逅,无解的命运,还有悠悠的深情与喟叹……谈波的笔调冷隽内敛,表面写工厂,其实写的就是人间情境。深海无波,道似无情却有情。结局完而未完,人生不正是如此?
《海边列车》好看,不是过来人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王德威(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
大连作家谈波的短篇小说,因对东北市井生活真切炙热而又悲凉内敛的书写,近年备受赞誉。他的长篇首作《海边列车》出手不凡,叙事张弛有度,人物性情毕现,敏锐捕捉并描绘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氛围。不同于传统的改革叙事与近年的新东北写作,谈波笔下的东北工厂生活画卷,呈现另一种色泽与光晕:当生活如海边那废弃的火车车厢,离开原本被规划好的轨道,重新找回自我的人们,也开始由着性情,选择以个体的方式,面对呼啸而至的命运。
徐晨亮(《当代》杂志主编)
沿海而建的化工总厂,岁月浪潮中的一块礁石。谈波在《海边列车》中所塑造的这些人物:以陈工为代表的国企技术领袖,以林雪鸽,金素,吴信为代表的大厂青年工人,虽在年龄上分属两代人,却因共同搭乘时代列车进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而拥有彼此接近的新时期人格。那样一抹沧桑豪情与天真皎白交叠的异彩,是正道初始在天地间吹动的气息,是今日神州在腾飞前夜的狂飙序章。
作为一个后辈,我必须感谢谈波为他相处过的那群新时期人留下了鲜活长镜头,尤其是女性独立成长的神采。他们如今或已老去,或已远走,或被忘怀,但他们曾经以各自勇敢甚至莽撞的方式,在那骤然宽广的语境里寻找个人生存与梦想的研磨比例,令人怆然感动,也令人重拾本心。本次列车驶向远方!驶向未来!
吴越(《收获》杂志编辑)
显然,《海边列车》中的爱情书写至关重要。透过爱情书写,《海边列车》呈示了文学多维的现代性内涵。革命、生产、身体、审美与爱情相互联系,而许多秘密通过爱情主体的身体透露答案。
命运的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爱情的曲折与未知的结局同在,生活的无常与人的坚韧通向未来,在这一过程中,《海边列车》贡献了诸多真实的写照,作家因此疾呼:不,不许,不许死亡,无论生活还是小说,我们不需要死亡,我们需要希望。当人生、命运、爱情和时代发展呼啸而过,生活与理想不知所终,我们只好持志如心痛。
赵依(青年评论家)
谈波的短篇小说很短,几乎不容易展现语言和结构。短暂的握手并不为赢取什么,也不为美,其或有沟通意味其实谁又会把谅解寄希望于一次握手呢,那不过是浅浅的辨识而已。谈波的运行法更像卡夫卡的日记(而不是别的什么短篇小说)。仔细读的话,两者之间有着近似的谦逊,同时也是明智的,同时也是暧昧的,同时也消耗了应有的时间。
路内(小说家)
......
谈波,1964年生,居大连。小说曾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今天》《青春》《鸭绿江》等杂志。已出版小说集《捉住那只发情的猫》《大胆使用了绿色》《一定要给你个惊喜》。曾获《鸭绿江》文学奖最佳小说家奖,《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曾入选刀锋图书奖年度刀锋好书、春风悦读榜年度66好书、凤凰网读书年度推荐图书、思南书单·正榜年度小说集等榜单。
长篇小说《海边列车》首发于《当代》杂志2025年第2期,并获该期《当代》文学拉力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