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的文章能够以通俗的语言揭示深刻的社会洞察,用鲜活的笔触犁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费孝通散文》即收录了五十余篇费孝通的散文佳作,内容涵盖追忆评点杜甫、林则徐、肯尼雅塔等人物的随笔,如《鸡足山朝山记》《洞庭记游》《访天一阁》等在各地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游记,围绕凤尾菇种植、佛跳墙的名称、烹饪上的华味与洋味等饮食文化的随笔以及深思文化的多篇杂文。选文的创作时间跨越七十余载,能够相对全面地展现费孝通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及关注的社会要点。
费孝通的名字一直罩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影子里,文学天赋反而被淡化了。如果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很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从其文章的体式和韵律看,与民国的京派文人的笔记比,并不逊色,有的甚至还颇多神采。而他的《乡土中国》一直在流行,半是因了学问之好,半是得益于文史的修养,其述学文本可作文学作品来读。这种现象,说起来颇有意思。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文章便已经显出特质来,行文轻松,谈吐自如,冷寂、清幽的笔调散出鲜活之味。精神扩散于象牙塔外,看人看事,都在开阔的时空里。这避免了一般文人的过度内敛,能够在不同的语境里发现己身和世界的隐秘。他幼时在苏州一带受过良好的古代辞章的熏陶,江南水乡的文气渗入生命的深处,出笔之处便有灵动之思。如果不是到了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读书,以及后来留学英国,他也许会成为江南名士也说不定。
严格来说,散文随笔写作,他只是偶而为之,并不倾注于文学创作。内心所思,多为社会生命形态与文化形态里的经纬,常常在田野调查与风物考古中思考世相。这是西方知识人才有的方式,学理的层面仿佛有无限深远之地,吸引其探之、究之,于是描前人未见之景,听到他人难明之音。但这种考察,与太史公的云游,徐霞客的行吟,未尝没有相似的一面,即便是学术味道很浓的著述,我们也能闻出诗的味道品出画的情境。也由于此,他的写作,科学理性之旁,不仅仅多了鲜活的实证精神,有时候不乏古人文章里的意象。那么说他既会概念演绎,也能形象思维,二者是相得益彰的。
看他三四十年代的散文,明显带有京派文人的气息,西学的痕迹泛出智性,内觉中也有深意,并无激进的冲动和轰鸣。这或许受到英国学人的影响视角与国内文坛中人并不一样,思考现象界的问题,有外在于既定经验的眼光,但这种眼光也带有中土的色调,与西化的思想略有差异,这是冯至、杨绛的文章偶能见到的片影。在动荡的20世纪的烟云里,他眼里的世界不仅有恒定不变的民族性的光点,也能够看到不同文明碰撞时的莫测的风向。环顾四野,定位己身,在古今中外多个维度思考问题时,其文词中波动、变换之影里流动的情思,叠印的光泽是忽明忽暗的。
就写作而言,费孝通的母语是被异质文化之风吹拂过的,他不仅仅从马林诺斯基那里学到人类学的要义,也由此接触了非洲同学肯尼雅塔,这位后来成为肯尼亚总统的学者,以自己的人格和情怀,改写了祖国的历史,对于费孝通的冲击可谓不浅。他在文章中礼赞过许多域外思想者。锡德兰·韦柏,鲍尔温,圣雄甘地等,都在思想层面给东方人颇多启示。费孝通描述这些人物,能够捕捉到精神气质中核心的元素,态度也非传统文人那种温吞和暧昧。这些逆俗的理念也成为他映照国内学者与思想者的另一面镜子,而他的文章所以耐读,是因常常有镜内之像和镜外之像。
......
费孝通(19102005 )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江苏吴江人。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等校教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 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禄村农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