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城乡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提出的科学论断。从乡村振兴的内容来看,乡村振兴包括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社会组织的振兴,是对乡村地区具有全局性的战略统筹。乡村空间组织优化与功能提升具体到相关优化策略制定方面,主要涉及乡村发展整体的政策制度创新策略、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以及社会治理转型策略三个部分。本书以鄂西武陵山区的探索实践详细介绍对于乡村空间组织和功能提升的研究。本书在充分收集和实地调查鄂西武陵山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各项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详细解析了长阳县乡村空间发展的阶段性与典型性特征;从结构功能要素逻辑,探讨了长阳县域乡村空间体系组织的三种模式,提出了不同层级乡村空间组织的优化路径;结合持续约10年的长阳县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了鄂西武陵山区乡村空间功能提升、产业组织优化、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的途径。
1、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较为科学,研究的内容符合当前乡村振兴鼓励的方向,研究成果有实际意义。2、案例详实,调研广泛。
前? 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县域是关键。县域是我国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空间角度看,农业主要集中在县域,农村主体分布在县域,农民多数生活在县域,推进县域乡村空间组织优化和功能提升是持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武陵山区是我国*大的跨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肩负着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和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任。受地理环境、区域人口、生态条件等综合因素作用,鄂西武陵山区乡村人居环境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征。一方面,鄂西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基底的空间异质性较强,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环境被破坏后的再生修复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受市场和区域交通限制,大部分乡村地区可供投入的提升环境生产力与恢复力的外部资源十分有限,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低,产业发展活动水平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近年来鄂西武陵山区乡村人口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索转变,同时山区空间内向发展格局明显,但乡村空间组织能级下降加剧了乡村空间的萎缩,为此需要顺应乡村内生性发展要求对乡村空间进行重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释放了乡村地域功能组织活力,乡村地域空间要素的价值被进一步认知,乡村地域功能呈现出多元分化的格局,以往生产功能主导下的地域功能结构的单一性被打破,乡村地域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形成多功能主导下的多种地域单元。同时,乡村地域内部各种功能要素通过集整与重组形成有机融合,要素组织效率提高,乡村地域功能等级得到显著提升。本书结合华中科技大学规划团队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持续约10年的乡村振兴实践,在充分的乡村空间发展现状调查及样本村庄产业与空间规划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长阳县域乡村空间发展数据为样本,解析了鄂西武陵山区县域乡村空间发展的若干典型特征;在国家、省、市相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按照县域乡村空间体系、乡村主体功能区划、村庄功能共同体构建三个层次,提出了针对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资源禀赋特点与发展动力特征的乡村空间组织优化路径;在探索提出鄂西武陵山区长阳县域乡村空间体系三种典型模式(中心均衡式、偏心十字式、尽端轴带式)的基础上,以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乡村空间单元和郑家榜村为实证案例,探索提出山区乡村空间功能提升与产业振兴的路径策略,并对鄂西武陵山区乡村空间组织优化下乡村产业振兴与社会治理的相关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推进湖北省城乡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转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县、镇、村规划理论与方法提供有益探索。洪亮平于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住建部全国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城乡规划学会常委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住建部科研课题等8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地市级以上城乡规划设计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0项。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城市设计、乡村空间研究、中外城市比较研究。
目? 录1 绪论 0011.1 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乡村定向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0021.2 相关概念解析 004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0092 鄂西武陵山区长阳县乡村空间发展状况 0192.1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发展的目标任务 0202.2 长阳县乡村空间发展现状 0242.3 长阳县样本案例的空间典型性分析 0332.4 长阳县乡村空间的数理研究方法 0383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空间发展特征解析 0473.1 山区乡村空间与县域乡村空间体系认知 0483.2 长阳县乡村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0643.3 长阳县乡村空间功能网络特征识别 0964 长阳县不同层级乡村空间组织优化路径 1434.1 县域乡村空间组织优化目标 1444.2 基于网络凝聚子群分析的乡村主体功能区划 1504.3 基于*大引力连线分析的县域村庄功能共同体识别构建 1654.4 基于网络中心度分析的中心村筛选 184乡村空间组织优化与功能提升基于鄂西武陵山区长阳县实践探索 0025 长阳县域乡村空间体系组织模式 1995.1 县域乡村空间体系组织模式选择原则 2005.2 中心均衡模式 2055.3 偏心十字模式 2115.4 尽端轴带模式 2176 长阳县典型乡村空间单元的功能提升 以沿头溪小流域和郑家榜村为例 2256.1 沿头溪小流域乡村振兴概况 2276.2 沿头溪小流域空间??功能提升策略 2426.3 郑家榜村乡村振兴概况 2556.4 郑家榜村空间??功能提升策略 2607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空间组织优化下的制度创新 2717.1 政策制度创新策略 2727.2 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2787.3 社会治理转型策略 284参考文献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