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破壁与突围——新时代乡村学校教学改革实践
定 价:98 元
本书基于对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观察,构建了三级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逻辑,帮助教师形成任务驱动式长短课新备课范式;倡导学友互助这一新型学习策略,助力学生的个性化、社会化发展;重新定义作业管理,以双限作业的形式促进作业与课堂学习的真实反馈和交流,实现减量降负、提质增效;调整评价模式,进行学情抽样微诊断,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思,让双减在校园扎根*终建构了教学练评闭环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本书还包含大量教师真实课堂教学案例,能更有效地帮助广大教师进行学习和实践反思,为教师的常态教学以及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出新思路。
1.本书回应了当下教育热点话题双减,直面作业、课堂、评价等难点和痛点,进行了系统变革,有明确的行动路径和方案措施,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2.本书呈现了一所乡村学校在双减背景下通过教学改革实现突围的历程,能引发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新时代下乡村教育振兴的思考。3.本书内容聚焦教、学、练、评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乡村学校样本。
这本书的诞生是个意外,当我提出要出版一本学校教学改革专著的大胆构想时,老师们都觉得这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据武汉市相关文件,武汉市光谷第七初级中学暂被认定为农村学校。的老师,可能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参与专著的编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凝聚的不仅是全体编写组成员的经验与智慧,更凝聚了他们的勇气与坚持。 这本书的诞生也是必然,我在武汉市光谷第七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光谷七初)工作的四年,也是我和老师们不断创新、不断突围的四年,我们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路上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但一直勇往无前,从未退缩,留下了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足迹,创造了很多个校史上的第一次,第一次编写专著只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我们前行的灯。光谷七初的前身是江夏区豹澥初级中学,位于武汉市东北角的一个小镇上,但该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当地还建社区,大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但吃过没文化的苦的家长对留守在家的孩子寄予厚望。该校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更新了面貌,但肩负的仍然是乡村教育的使命。光谷七初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一代又一代淳朴的乡村教师的影响下,时间加汗水式的勤奋已经刻入老师们的基因,陈旧的教学方式和低效的学习方式导致师生普遍陷入勤奋陷阱,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老师教学质量差。前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学校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等要求。面对学校现实状况和双减政策的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条破局之路。历时四年,我们完成了作业减负、课堂改革、评价创新,探索了四三三结构化学习流程、三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友互助学习方式、双限作业管理、微诊断评价下的学情反馈、教学练评一体化等策略。经过系列改革实践,学校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各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家校共建不断深入,办学品质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本书分六章来梳理以上改革成果,并辅以大量的案例进行说明,力求还原我们改革的历程,分享改革的经验,以期为处于相同困境中的乡村学校带来点滴帮助。参与编写的老师全部是深度参与改革实践的老师,这是一群在困境中摸索着前行的勇者,也是一群乡村教育的守望者。编写的过程既是对过往工作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新思考,写下的是实践过程,更是心路历程,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实的做法,平凡而真实。回望过去四年的改革之路,我联想到德国哲学家德勒兹在《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中关于生姜的隐喻。生姜因为在黑暗的地下,不知道养分在哪里,只能努力探向四面八方,自己去摸索,去寻找营养,*终长成自己的样子。我们在乡村教育的困境中左冲右突,不断探索,*终破壁突围。限于水平,本书难免有诸多不足,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艰辛付出。一群乡村教育人能将自己的实践变成一本书,对老师、对学校都是莫大的鼓励,为此我由衷地感激和自豪。
孙奇誉,湖北省荆楚教育名家和荆楚名校长培养对象,武汉市学科带头人、高效课堂建设先进个人,武汉市光谷第七初级中学原校长。曾获全国教学成果展评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湖北好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执教*示范课获好评;主持或参与多项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长期致力于课程和课堂改革,近几年在双减背景下积极践行课程、课堂、作业系统变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其改革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刘翠姣,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先进女教职工工作者,现任武汉市光谷第七初级中学副校长。多年从事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积极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曾带领学校获评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先进单位。个人优质课及微课曾获省市级奖项,参与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并结题,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及获奖。
第一章 教学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001第一节 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改革001第二节 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004第三节 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007第四节 教学改革的变与不变009第二章 课堂变革任务驱动式长短课012第一节 任务驱动式长短课的内涵特征012第二节 任务驱动式长短课020第三节 三级任务驱动课堂的实施041第四节 实践成效066第三章 学习方式变革学友互助068第一节 学友互助学习方式的内涵特征068第二节 学友小组组建与管理072第三节 学友互助模式下的学习流程085第四节 实践成效089第四章 作业设计变革双限作业104第一节 双限作业的内涵与特征104第二节 双限制度下的作业设计110第三节 双限作业管理操作流程130第四节 双限作业的实践成效139第五章 学情评估变革微诊断142第一节 微诊断的内涵与特征142第二节 学习过程微诊断150第三节 微诊断操作流程173第四节 微诊断实践成效189第六章 教学体系变革教学练评一体化192第一节 教学练评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192第二节 教学练评一体化建设195第三节 教学练评一体化操作流程206第四节 教学练评一体化实践成效218参考文献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