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码头》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历史卷、社会卷、文艺卷。《九码头》从三个方面来囊括九码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一定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站在整个长江流域和世界水文化的高度来谋局布篇;全领域,囊括文史、非遗、工业、商业、文学、艺术等各个门类;收集文学艺术作品,突显美学高度。本书以纪实与文艺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形式,构成本书的基本主调。九码头是宜昌市著名的城市地标和对外窗口,也是市民耳熟能详的伍家岗区域的老街区,它既是物流的码头,也是市场的码头;即是商业的码头,也是文学的码头;既是市民的码头,也是旅客的码头;既是历史的码头,也是当代的码头。它承载了数代宜昌人的美好记忆,也见证了近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宜昌的沧桑变幻,可以说,每位老宜昌人,都有自己心目中九码头的模样。在此大背景下,以讲述九码头的历史、挖掘九码头的记忆、留住九码头的根脉为宗旨,编纂出版《九码头》一书,意义自不待言。
从历史卷、社会卷、文艺卷三个方面来囊括九码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一定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站在整个长江流域和世界水文化的高度来谋局布篇;全领域,囊括文史、非遗、工业、商业、文学、艺术等各个门类;收集文学艺术作品,突显美学高度。本书以纪实与文艺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形式,构成本书的基本主调。
序一千三百年前,身着白衣的青年李白乘坐一条木船,穿越长江三峡的惊涛骇浪,历经千难万险而来。进入西陵峡,过了南津关峡口后,木船便驶入了宜昌城的水域。逶迤的青山逐渐远去,辽阔的平野一望无际,江面上明月高悬,宛如自天边飞来的明镜,云雾与江水之间仿佛幻化出海市蜃楼般的景象。那一刻,人的眼界豁然开朗,心境也随之开阔,木船上的青年李白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川江流域的先民们依水而居,利用木筏或其他漂浮物作为渡河的工具,开启了他们的水上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以独木舟和木船为主的水上通行方式,人们开始在河流两岸选择合适的地方抛锚停泊,并修建了土石结合的堤防以及仓储设施,这些设施初步构成了码头的雏形。唐宋至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活动逐渐增多,川江航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特别是在清咸丰年间的川盐济楚政策下,湖北首先在巴东县万户沱设立了川盐分局,对顺江而下的川盐进行检查并征税,随后又在宜昌设立了湖北川盐总局,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宜昌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川盐济楚政策的实施带来巨额利润,使得财富在整个经济社会中流通起来,长江宛如一条黄金滚滚的河流,成千上万人的欲望在波涛中翻滚碰撞。在这一时期,宜昌码头逐步成型,转运贸易变得异常繁荣。大小船只成群结队,进进出出,连帆接舳,首尾相接,络绎不绝。船工、纤夫以及其他依靠码头谋生的人,多时可达一两万人之众。1876年宜昌开埠后,宜昌码头逐渐开始向近代港口转型。据武汉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宜昌港史》记载:宜昌开埠之后,帝国主义仰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宜昌港口的控制,纷纷前来兴建码头、货栈、办公楼等设施,以操纵该埠航运业务。特别是英国商人立德乐,驾驶着他自己定制的利川号机动船,成功穿越了凶险的长江三峡,抵达重庆朝天门,从此,蓝烟囱航线得以开辟,川江航运以及沿线河岸的码头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至今仍矗立在九码头一带的百年系缆桩,见证了宜昌从封建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内陆走向海洋的整段历史。随着川盐济楚、宜昌开埠等一系列历史进程的推进,宜昌的木船与轮船水运运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长江沿岸涌现出众多码头,其中既有客货混运码头,也不乏专业码头,如煤油码头、瓷器码头、水泥码头、石油码头、棉纱码头、麻纺码头等。宜昌港口区域的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从上游的葛洲坝、西坝沿江而下,一直延伸至镇川门、大公桥,乃至万寿桥江岸,后来又进一步拓展到了白沙垴一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航宜昌办事处对码头进行了统一编号。1951年,该办事处将原属招商局的3个码头、原属民生公司的2个码头,以及原属省轮码头、强华公司、华中公司的码头进行了统一登记并重新编号,确定了宜昌港一码头至十四码头等14个码头。在这14个码头中,一码头位于西坝,而一码头至九码头一段由于沙滩宽阔、坡度平缓,不适宜设置趸船,轮船只能停泊在江心,乘客和货物需依赖小木船进行摆渡。相比之下,十码头至十四码头则可以终年停泊轮船,尤其是在夏季洪水季节,这几个码头更是异常繁忙。其中,九码头位于胜利一路西南端的江岸,原本是油脂公司的一个码头,在长航宜昌办事处对码头进行统一编号后被命名为九码头,并主要承担客运业务。每天出入该码头的人流量巨大,南来北往的客人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因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正因如此,久而久之,九码头的名声越来越响亮。狭义而言,九码头指的是位于胜利一路江岸的这个客运码头;广义而言,九码头则泛指宜昌港所辖的所有码头;而从更广义的范畴来说,这套丛书中所提及的九码头,也可以理解为宜昌城长江沿岸水域码头的一个统称。今日之九码头,已成为宜昌城重要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承载着好几代人的荣耀、骄傲、乡愁与梦想。回望往昔的九码头,除了亲切感和温情,还夹杂着一丝惆怅。然而,无论是宜昌本土市民还是外地游客,无论选择何时前来,只要漫步于九码头周边,那份惆怅便会被眼前的美丽景致所替代,心境也会随之豁然开阔。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引领下,古老的长江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江碧水,滋养万物,万象更新。九码头,正经历着从沉寂无声到千灯夜市喧的华丽转身。每天,游轮载着乘客顺江而下,穿过宜万铁路大桥后折返,沿途游览天然塔、万达商务区、夷陵长江大桥、磨基山森林公园、滨江公园、镇江阁、至喜长江大桥、葛洲坝船闸……如梦如幻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九码头的夜间经济有效刺激了旅游消费,激活了周边商圈。鉴于此,伍家岗区政协与区委宣传部适时提出了组织人员撰写并出版《九码头》文史丛书的构想。经过长达近两年的资料查阅、深入采访以及精心撰写等辛勤工作,撰写组的十余名成员终于将这套珍贵的文史丛书呈现给了广大读者。《九码头》文史丛书共分为三卷历史卷社会卷和文艺卷,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九码头区域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整理并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史料,同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进行了生动叙述。在撰写这套文史丛书的过程中,文史作家们广泛走访,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搜集了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料,并深入访谈了原住地居民,力求全面、真实地展现九码头的历史风貌。笔者期望通过对九码头的研究,能够激发读者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在宜昌市的文史研究领域,这套文史丛书填补了长期以来的一个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丰富文化的土地上,九码头是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梦幻色彩的存在。无数风云人物和感人故事在这里交织成篇,共同构筑了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船舶来往的枢纽,更是经济交流、人文交融、信息汇聚的重要场所。九码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感谢伍家岗区政协与区委宣传部、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的精心组织,也感谢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希望读者在翻阅这套文史丛书时,能深切感受到九码头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愿这套文史丛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张永久
张永久,1954年出生,湖北宜昌人,汉族,高级编辑,宜昌市作协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宜昌市作协第二、三、四届常务副主席。宜昌市作协名誉主席。曾获湖北文学奖等奖项。出版有《逃亡记》《袁世凯家族》《刘湘家族》《袁家有故事》《晚清政商笔记》《革命到底是干吗》《摩登已成往事》《黄金水道》等。近年来专注于历史题材写作。己出版小说、传记、历史随笔等各类作品20余部。宜昌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会长、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宜昌首批文化名家工作室主持人。
《九码头》历史卷目录引言 / 1第一章 古代宜昌的水运与码头 / 6一、古代宜昌水运溯源 / 7二、明清宜昌城市结构与码头格局 / 12三、川盐济楚与转载码头的繁荣 / 18第二章 宜昌开埠与沿江码头的初步建设 / 24一、宜昌开埠与宜昌关和各国领事馆的建立 / 25二、宜昌洋码头的建设与轮运业的兴起 / 37三、沿江码头商业街区的形成 / 46第三章 动乱时局下的宜昌码头 / 58一、动乱不断的宜昌码头 / 59二、宜昌城区的东扩 / 64三、宜昌码头与宜昌大转运 / 81四、坚持抗战与迎来解放 / 92第四章 九码头的崛起 / 98一、1949年后宜昌码头管理 / 99二、九码头的航运与物流 / 107三、九码头的商业街区与街区文化 / 113第五章 面向未来的九码头 / 119一、新时代九码头的航运 / 120二、岁月悠悠的九码头街区 / 126三、多元综合发展的九码头 / 129第六章 九码头的文化遗产 / 141一、物质文化遗产 / 142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 152附录 / 162参考文献 / 183后记 / 186《九码头》社会卷目录引言 / 1第一章 九码头远古至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 / 6一、区域建署沿革变迁 / 7二、农耕生产与人口发展 / 8三、战事对商业通道的影响 / 11第二章 夕阳晚照下的码头经济与实业兴起 / 14一、川盐济楚 / 15二、宜昌开埠 / 16三、码头的雏形与发展 / 19四、与外商抗衡的民族航业 / 21五、码头岸边的集市贸易 / 23六、围绕码头展开的市井生活 / 29七、帮会、商会与工会 / 34第三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 47一、宜昌港的新生 / 48二、九码头城市客运交通枢纽 / 60三、与九码头息息相关的宜昌港务局 / 62四、兴建葛洲坝..宜昌城市东扩 / 65五、伍家岗的三线建设 / 70六、宜昌工业的黄金年代 / 75七、九码头区域繁华的商贸 / 87第四章 在时间的长河中 / 105一、伍家岗区的崛起 / 106二、科教文卫全面发展 / 109三、从遍地吊楼子到高楼大厦林立 / 127四、九码头基层组织 / 133五、九码头市民生活特色 / 138第五章 九码头的蝶变 / 152一、以万达广场为核心的商圈 / 153二、迤逦不绝的滨江玉带 / 154三、九码头区域的长江大桥 / 158四、一半山水一半城 / 161附录 / 167参考文献 / 189后记 / 190《九码头》文艺卷目录第一章 江波不见远归舟文学 / 1第一节 小说 / 6第二节 诗歌 / 24第三节 散文 / 40第四节 诗词联赋 / 56第五节 民间文学 / 69第六节 作为码头的宜昌文学记忆 / 77第二章 渡头轻雨洒寒梅美术 / 90叙论 / 91第一节 国内艺术家有关宜昌码头的作品 / 94第二节 宜昌美术奠基人冯中衡及其宜昌港系列作品 / 97第三节 汪国新创作的连环画《长江三部曲》及其艺术成就 / 100第四节 孙才清的三峡工程和码头题材油画创作 / 103第五节 其他宜昌画家的码头美术作品创作 / 105第六节 宜昌木雕船模和三峡水墨画 / 113第三章 布帆无恙挂秋风书法 / 116叙论 / 117第一节 雷思霈和顾槐、顾嘉蘅父子的书法艺术 / 119第二节 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家杨守敬 / 122第三节 蔡静安书法及其现实意义 / 124第四节 兼擅各体、自成体系的周德聪书法 / 126第五节 以篆书与刻印见长的张学怀 / 129第六节 专攻行草的罗群 / 131第七节 宋卫东、陈晓勇等的书法创作 / 132第四章 唯见长江天际流音乐戏剧影视 / 136第一节 音乐 / 137第二节 戏剧 / 145第三节 影视 / 150第五章 好去长江千万里影像 / 157叙论 / 158第一节 宜昌开埠前后的影像记忆 / 160第二节 宜昌大撤退的影像叙事 / 163第三节 共和国初期的码头记忆 / 166第四节 宜昌腾飞的影像记录及代表性摄影家 / 168第六章 码头有迹月有痕文艺史料 / 177第一节 人物生平大事及创作年表 / 178第二节 日记书信回忆录 / 200第三节 九码头楹联作品集 / 217参考文献 / 223后记 /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