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教学内容多学科交融应用创新。课程中增加社会学、生态学、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内容理论,系统科学地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功能模块、设计语言、文化风格、材料、灯光、色彩、环境行为和客户心理等进行研究。能运用专业图纸语言充分、准确表达城市、乡村、康养居住空间设计、社区及老旧小区改造、四合院、名人故居更新保护等空间设计。重点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首先以教材中融入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课程注重学生人文素养 专业理论 创新思维 设计实践的协调发展,着力课程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空间设计、新兴媒体设计、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交叉融合探索与综合研究,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居住空间设计人才。同时充分融合课程思政。
特点1:区域产业融合特色 。教材中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促进设计思维传达设计的创新转化,聚焦新兴产业设计方面的研发、创新与应用,加速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强化产学研融合课程成果,真正实现教学成果的转换;巩固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实践的能力;重视为企业输出所需人才,节约企业用人的成本;同时为其他课程提供范式的参考。特点2: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目前该课程已立项四川省教育厅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将以参展参赛、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重点立项及获奖项目为契机,以审美能力提升与工匠精神培养为重要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思政元素融入设计课程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特点3: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保证学生在实操中学习。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本教村材将技能实训引进来,一方面,在内容和练习等方面紧扣职业院校技能抽查的相关要求,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4:注重时代性和创新性,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符合学生个性需求。信息化微课时代,教学要求有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本教材各章节开头提供有本章学习要点,教材中同时将放置大量二维码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把握复杂业务的技能。课程网址:http://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01474167,同时已经链接到超星学银在线。课程资料的上网情况:目前已经完成,后续根据课程需要持续更新。累计学生作品数量为356件,并形成作品集。
前言本书在编写过程探索协同育人、产教联动、研创双驱的居住空间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融入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注重学生人文素养 专业理论 创新思维 设计实践的协调发展,着力课程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针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空间设计、新兴媒体设计、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交叉融合探索与综合研究,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居住空间设计人才。本书探索融入五类思政元素,驱动课程铸魂育人。注重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人文情怀、工匠精神五类元素融入课程设计。深入挖掘通识课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育人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推进课程建设守正创新。本书分为居住空间设计基本知识、居住空间设计风格、居住空间功能区设计、居住空间专项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程序、居住空间设计案例六章,层层递进,构建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书中增加社会学、旅游学等学科课程内容理论,对提升学生美育、创新、设计、实践和管理能力有重要理论意义,拓宽了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知识结构领域。本书围绕居住、空间、人进行关系梳理,独立整理和构建知识结构。本书拓展三有四块云课堂,创新课程育人手段,打造有趣、有效、有情的三有云课堂。为学生自主和深度学习提供高品质的线上学习环境,注重时代性和创新性,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数字资源开发与在线教育平台相互融通,知识的呈现形式多样而简洁,便于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式、研讨式教学改革,便于学生开展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信息化微课时代,教学要求配备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本书在各章节开头提供了本章学习目标,同时放置案例二维码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把握复杂业务的能力。课程网已经链接到超星学银在线及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71d75e816d8a05eedd6a55c),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进行在线学习。线上教学中,秉承以美育德的理念,课程设计围绕为美好生活而设计为社会服务而设计为传统文化而设计思政专题设计等课程训练模块展开,增强学生的设计责任感。本书推进构建教学实践互动体系,形成四结合五融合的实践场景,增加就业、创业实效;实现教学、科研、行业和实践四大板块有机结合,以学科和行业的热点话题为教学单元主题,并适时引入主讲教师的*新科研成果、实践项目、名家作品以及企业经典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依托案例工作坊、专题讨论等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融汇地方融通行业融贯竞赛融聚大创融合企业,实现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五项融合,系统、全面地提升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案例等为载体,构建项目化、任务式、模块化、基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的线上内容体系,促进产业和教育的融合;主动融入区域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促进设计思维传达设计的创新转化,聚焦新兴产业设计方面的研发、创新与应用,加速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本书强化产学研融合课程成果,真正实现教学成果的转换;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实践的能力;重视为企业输出所需人才,节约企业的用人成本。并且本书对接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领域,及时反映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产业、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和人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产业、行业真实工程案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不少国内外的相关书籍,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成都草堂之春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何林、成都有木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书中简称成都有木设计)王友权、四川兴禾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刘育海、成都转褶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王登、四川省古图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曹国涛、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华阳云居窗帘经营部(书中简称云居窗帘)王志军、伏奈尔全屋定制李俊佳、深圳市润置城市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李忠立、西南交通大学徐笑非副教授提供的专业指导,他们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本书提供了部分数字教学资源,读者可通过扫码进行补充学习,教师可通过邮箱309328405@qq.com获取教学资料。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宋晶,副教授。四川旅游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长期从事高校设计教学及社会设计实践等相关工作。中共党员,35岁,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现任环境设计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设计;设计思维表达;设计评价。个人累计获奖40项。2015年获四川旅游学院第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2020年获四川旅游学院第一届教学之星荣誉称号、2022年获四川旅游学院第二届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同时在四川省教育厅等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27项优秀指导教师奖。主持四川省级教改1项;四川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居住空间设计》;主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项、四川旅游学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1项;参编教材3部;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主持参与科研项目37项,其中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地厅级科研项目6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项;累计发表论文25篇;专利5项;出版专著1部;系列论文获得四川旅游学院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优秀奖。指导学生大学生科研项目9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6项(*8项,省级4项);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三等奖;四川省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银奖2项、铜奖2项;第八届创青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优秀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奖183项。
目录第一章 居住空间设计基本知识 /1第一节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 /2第二节 居住空间设计的历史沿革 /4第三节 中国传统特色民居 /7第四节 居住空间设计的类型 /11第五节 居住空间设计师的基本素养/16第二章 居住空间设计风格 /19第一节 新中式风格 /20第二节 欧式风格 /24第三节 轻奢风格 /26第三章 居住空间功能区设计 /31第一节 功能空间的整体组织 /32第二节 群体生活区域 /34第三节 私密性活动区 /42第四节 家务活动区 /53第五节 户型的多样化改造 /56第四章 居住空间专项设计 /61第一节 色彩部分 /62第二节 陈设部分 /65第三节 照明部分 /68第四节 材料部分 /76第五章 居住空间设计程序 /81第一节 概念设计阶段 /82第二节 方案设计阶段 /88第三节 扩充设计阶段 /94第四节 施工图阶段 /97第五节 设计服务阶段 /100第六节 设计总结阶段 /103第六章 居住空间设计案例 /105第一节 城市多元居住形态设计作品/106第二节 社区更新改造设计案例 /116第三节 康养型住宅设计案例 /117第四节 传统村落民居设计案例 /118参考文献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