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三版)《基础化学》(第三版),全书分为化学基础、化学分析、有机化合物、化学基本实验四大模块。其理论知识包括绪论、分散系、理想气体的PVT关系、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概述、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物质结构基础;分析化学概述、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有效数字、滴定分析法;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脂类和甾体化合物,糖,含氮化合物。化学基本实验部分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及基础化学中较为典型的实验。 本书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重点,力求重点明确、语言精练,强化化学的基础性与应用性。本书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出发,增加了知识拓展内容。每章(除绪论外)列有学习目标、本章小结、目标检测、综合测评等,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化工、药学、环境、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轻纺、材料、冶金、环保等专业选用。
《基础化学》第三版在原 《基础化学》第二版(李炳诗主编)基础上进行整编的。整编内容充分体现教材的传承和创新,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前沿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原则要求,反映新时期深化教改协同教学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成果,以及化学基础专业教学核心思想和特点,使本教材贴近教学、贴近化学、突出创新和注重规范等特色,提升教材质量,服务于高素质化工类人才的培养。 1)教材形式创新,突出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在纸质教材基础上融合优质数字资源(微课视频、PPT、综合测评、以及实验视频)。 2)新增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突出了安全与环保、绿色化学的理念,同时增设了环保措施,确保学生安全操作,部分理念与近几年的全国技能大赛相融合。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素养,对部分主要的化学专业术语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 3)章节里面具体内容也有所增减和整编。整合后重难点突出,更具系统性;删除了本科阶段才掌握的相关内容,课后习题也根据学生水平及与知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更换、调整。 4)优化教材,适当降低难度、精练内容,注重论述严谨、语言流畅简洁、层次分明、术语规范、图文并茂。同时内容更新上突出实用性以及与实际的相关性。 5)强化思政教育,增加学科发展与化学视野,注重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6)强化实验技能培养,充分突出职业院校特色。 7)教材内容创新:乙酸乙酯的制备项目及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质量的测定项目,试验方法手段及试剂的添加方式等与化学实验技术国家大赛接轨,融入国家大赛元素,将大赛成果转化到具体的实训中。 8)与信息时代接轨,课后综合测评部分参考答案输入二维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作为一门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综合性的中心学科,是能够确定物质的存在,改变物质的状态、结构与性质,生成新物质的科学。它不仅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还是化工、药学、食品、环境、生物、制药等专业学习的基础。编好化学教材也是提高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化,按照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要求,在吸取广大读者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国内外近年来同类教材,尤其近几年的规划教材,并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基础化学》(第二版)进行了修订。本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内容充分体现教材的传承和创新,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前沿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原则要求,反映新时期深化教改协同教学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成果,以及化学基础专业教学核心思想和特点,使本教材贴近教学、贴近化学、突出创新和注重规范等特色,提升质量,服务于高素质化工类人才的培养。 本教材的修订重点:①更新内容:增加了溶液的配制、化学反应速率中新增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理想气体的PVT关系、含氮化合物中增加硝基化合物、腈;整合了化学平衡概述、溶液中的酸碱平衡、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增加的相关实验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粗食盐的提纯与精制,配合物的生成与沉淀的转化,标准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合物物理性质密度、熔点、黏度、折光率的测定,工业乙醇的蒸馏和分馏。②删除内容:分散系的部分内容、元素化学选述、旋光异构、部分实验。 本教材的特点:①本次再版在继承原版教材的编写思想和结构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安全与环保、绿色化学的理念,同时增设了环保措施,确保学生安全操作。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对部分主要的化学专业术语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②本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用性较强。书中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术语、符号和单位,比如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应用,化合物的命名介绍了中国化学会发布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体现了规范性、科学性和先进性。③优化教材,适当降低难度、精练内容,注重论述严谨、语言流畅简洁、层次分明、术语规范、图文并茂。④强化思政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⑤强化实验技能培养,充分突出职业院校特色。⑥教材形式创新,实验部分以任务为载体,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⑦与信息时代接轨,融合优质数字资源,部分学习资料及课后目标检测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学生线上完成目标检测,后台实现目标检测结果输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为学生过程性成绩提供依据。 本书由桑潇、麻文胜、李炳诗担任主编,沈娟、徐瑞东、石刚、袁翔宇、冯文文担任副主编。化学基础模块编写分工如下:赵强(第一章),梁志(第二章),曹小冬、张悦(第三章),张栩(第四章),沈娟(第五章),杨玉婷(第六章),曹小冬(第七章),桑潇、曹小冬(第八、九、十章);化学分析模块编写分工如下:侯春玲(第一章),冯文文(第二章),冯文文、麻文胜(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模块编写分工如下:曹小冬(第一、三章),沈娟(第二章),桑潇(第四、十章),李炳诗(第五、六、七章),袁翔宇(第八章),徐瑞东(第九章),桑潇、袁翔宇(第十章);化学基本实验模块由桑潇、麻文胜完成。全书由桑潇统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编者所在院校领导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教材内容汲取了其他优秀教材的精华,对本书所引用文献资料的原作者深表谢意。 鉴于编者的学识及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桑潇,化学检验高级工、化工总控工技师,淄博职业学校双师型高级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从事高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22年,教授课程涵盖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所有化工类专业基础课,对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有深度地理解和把握。指导学生参加国赛获一等奖、省赛获得二等奖,市赛多项,发表论文数篇,参与教材编著,主编校编教材。
模块一化 学 基 础第一章绪论2第一节基础化学的内容与作用2一、基础化学课程的内容和任务3二、基础化学的学习方法3第二节法定计量单位4一、国际单位制简介4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5第三节化学与人类6一、生理现象与化学反应6二、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7三、化学与食品8四、化学与药物10五、化学与环境10综合测评12第二章分散系13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13一、分散系概述13二、分散系的分类与特性13第二节溶液14一、溶液浓度及其表示方法14二、溶液的配制与稀释16第三节稀溶液的依数性17一、蒸气压下降18二、凝固点降低19三、沸点升高20四、渗透压21第四节胶体23一、溶胶的基本性质24二、胶体的稳定与聚沉25第五节高分子溶液28一、高分子化合物28二、高分子溶液的特征28第六节粗分散系29一、悬浊液29二、乳状液30第七节表面活性物质31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1二、表面活性剂的特征31三、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4本章小结36综合测评36第三章理想气体的PVT关系38第一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8一、气体的性质38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9第二节理想气体混合物40一、分压定律40二、分体积定律43本章小结44综合测评44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45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45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表示方法45二、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理论47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48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8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51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51本章小结55综合测评55第五章化学平衡概述56第一节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56一、可逆反应56二、化学平衡57第二节标准平衡常数57一、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58二、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58三、平衡转化率59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移动60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0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1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2四、催化剂与化学平衡62本章小结63综合测评63第六章溶液中的酸碱平衡65一、电解质65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66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68四、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70四、盐类的水解74本章小结76综合测评77第七章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79第一节 沉淀溶解平衡79一、沉淀溶解平衡原理79二、溶度积80三、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换算80第二节沉淀的生成与溶解81一、溶度积规则81二、溶度积规则的应用82本章小结86综合测评86第八章配位化合物88第一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88一、配合物的定义88二、配合物的组成89三、配合物的化学式及命名91四、螯合物92第二节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状况93一、配位平衡93二、配位平衡的移动94第三节配合物的应用96本章小结99综合测评100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101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对101一、氧化数101二、氧化还原反应102三、氧化还原半反应和氧化还原电对103第二节原电池与电池反应103一、原电池的组成103二、原电池的组成式104第三节电极电势105一、电极电势的产生105二、标准电极电势105三、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07第四节电极电势的应用109一、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09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110三、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11四、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值111本章小结114综合测评115第十章物质结构基础117第一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元素周期律117一、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17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组态)120三、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122四、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25第二节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128一、化学键128二、分子间作用力133第三节晶体类型136一、离子晶体136二、分子晶体137三、原子晶体137本章小结140综合测评141模块二化 学 分 析第一章分析化学概述144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44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145第三节试样分析的一般程序146第四节分析化学发展趋势148本章小结149综合测评149第二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有效数字151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151一、准确度与误差151二、精密度与偏差152三、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关系154第二节误差来源及消除办法154一、系统误差154二、偶然误差155三、过失误差156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56第三节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57一、有效数字157二、数字修约规则158本章小结160综合测评160第三章滴定分析法162第一节滴定分析概述162一、滴定分析的特点162二、滴定的方法与分类163三、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条件164四、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64第二节酸碱滴定法166一、滴定曲线与指示剂选择166二、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70第三节沉淀滴定法174一、莫尔法174二、佛尔哈德法176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法与配位滴定法简介177一、氧化还原滴定法177二、配位滴定法180本章小结186综合测评187模块三有机化合物第一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90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90一、基本概念190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191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91一、碳原子的结构192二、有机化合物结构表示方法194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95第四节有机反应的类型196本章小结198综合测评199第二章脂肪烃200第一节烷烃200一、烷烃的命名200二、烷烃的结构203三、烷烃的性质及应用204四、烷烃的天然来源208第二节烯烃209一、烯烃的命名209二、烯烃的结构212三、烯烃的性质213四、低级烯烃的天然来源218五、重要的烯烃及应用218第三节炔烃219一、炔烃的命名219二、炔烃的结构220三、炔烃的性质221四、重要的炔烃及应用224第四节共轭二烯烃224一、共轭二烯烃的不饱和碳原子224二、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226三、重要的共轭二烯烃1,3丁二烯及制备228本章小结229综合测评230第三章芳香烃232第一节芳香烃的分类、结构和命名232一、芳香烃的分类232二、苯分子的结构233三、芳香烃的命名234第二节单环芳香烃的性质236一、单环芳香烃的物理性质236二、单环芳香烃的化学性质236三、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及应用242第三节芳香烃的来源245一、煤的干馏245二、石油的芳构化245*第四节重要芳香香烃苯、甲苯、二甲苯及应用246本章小结248综合测评249第四章卤代烃251一、卤代烃的分类251二、卤代烃的命名252三、卤代烷烃的物理性质253四、卤代烷烃的化学性质253五、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257六、卤代烃的应用领域259本章小结259综合测评260第五章醇、酚、醚262第一节醇262一、醇的分类和命名262二、醇的性质265三、重要的醇及应用268第二节酚270一、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270二、酚的性质271三、重要的酚及应用274第三节醚275一、醚的分类和命名276二、醚的性质276三、重要的醚及应用277本章小结278综合测评279第六章醛、酮282第一节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282一、醛、酮的分类282二、醛、酮的命名283第二节醛、酮的性质285一、物理性质285二、化学性质285三、重要的醛、酮及应用292本章小结294综合测评295第七章羧酸及其衍生物297第一节羧酸297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297二、羧酸的性质299三、重要的羧酸及应用303第二节取代酸304一、羟基酸304二、羰基酸307三、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308四、重要的酮酸和羟基酸309第三节羧酸衍生物 311一、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11二、羧酸衍生物的性质312三、重要的羧酸衍生物314本章小结315综合测评316第八章脂类和甾体化合物317第一节油脂317一、油脂的组成、结构和命名317二、油脂的性质319第二节类脂322一、磷脂322二、蜡323第三节甾体化合物324一、甾体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24二、甾体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324三、重要的甾体化合物326本章小结328综合测评329第九章糖330第一节单糖330一、单糖的结构331二、单糖的性质334第二节二糖337一、还原二糖338二、非还原二糖339第三节多糖339一、常用的多糖339二、糖的分解代谢342本章小结344综合测评345第十章含氮化合物347第一节硝基化合物347一、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347二、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348三、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应用349第二节胺351一、胺的结构分类与命名351二、胺的性质354三、重要的胺及应用356第三节腈358一、腈的命名358二、腈的性质358三、腈的制备359四、 重要的腈丙烯腈359第四节氨基酸和蛋白质359一、氨基酸359二、多肽和蛋白质364本章小结370综合测评371模块四化学基本实验预备知识基础化学实验基本常识374任务一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378任务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380任务三蔗糖水解反应速率系数的测定382任务四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酸度计法)386任务五粗食盐的提纯与精制388任务六配合物的生成与沉淀的转化391任务七标准溶液的配制393任务八滴定分析的应用402任务九密度的测定411任务十熔点的测定414任务十一石油产品运动黏度的测定420任务十二折光率的测定424任务十三工业乙醇的蒸馏和分馏430附录/438附录A酸、碱的解离常数438附录B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298 K)439附录C标准电极电势440附录D元素周期表444参考文献/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