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6个章节,涵盖了尿液检验基本知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流程和质量保证、各种尿液有形成分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在形态鉴别方面,基于瑞-吉染色和活体染色,结合多种染色技术及镜检方法,详细介绍了尿液中细胞、结晶、管型及其他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及鉴别方法。本书精选数千张高清典型图片,并附有简要文字,便于读者理解。本书紧密贴合临床实践,是一本全面、系统、实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参考书籍。
本书作为临床检验诊断图谱丛书的分册,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现临床形态学检验靠图说话的特点,以尿液各种有形成分的精美图片、精练的阅片思路、精准的病例解析,满足检验科医师临床诊疗水平提升的需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强基层和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的医疗体制改革战略目标。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基础且关键的角色,在疾病的诊断鉴别、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的检验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由手工镜检法发展到仪器全自动分析,不仅提升了检验速度,而且实现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尿液有形成分识别的准确率。然而,尿液有形成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检验和诊断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2019 年作者出版了《尿液有形成分图谱新解与病例分析》一书,该书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通过对尿液有形成分深入研究和积累,作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尤其在染色技术和尿液细胞学方面进行了细化。基于这些新的认识,并结合最新的行业标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我们邀请了多位国内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这本内容全面、图像清晰、易于理解的《尿液有形成分临床检验诊断图谱》。本书旨在为广大临床检验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及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系统、实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参考书籍,以帮助他们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推动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技术的发展,并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本书共包含六个章节。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泌尿系统的解剖学、组织结构以及尿液检验基本概念,简要介绍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第二章从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流程和质量保证方面着手,强调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包括样本采集、运送、处理、检验方法、结果报告及质量控制等。第三章重点关注尿液中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的形态特点、检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尿液细胞检验的诊断技巧;此外,本章还从体液细胞学的角度介绍了尿液中的各类肿瘤细胞,并结合临床案例综合分析,从而丰富了尿液图谱的内容。第四章详细探讨了各种管型的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并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管型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第五章展示了尿液中各种结晶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第六章则总结了一些尿液中可能发现的粪便污染物及常见的外界环境异物。本书内容全面,涵盖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各个方面,包括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精选的数千张具有代表性的高清图片,直观展现了尿液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有助于读者更精确地理解与掌握。本书紧密贴合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针对尿液有形成分检验中常见的问题提供了详尽的解答。此外,本书还关注尿液检验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探讨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尿液有形成分检验中的应用及其前景,为尿液检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参考。
本书内容详实,覆盖读者范围广,适合作为医学检验专业师生的辅助教学用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和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尿液有形成分检验的基础知识;对于临床检验人员而言,它是一本具备较强实用价值的参考工具书;在临床医生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时,它亦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协助医生准确解读检验结果, 并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此外,对于医学研究人员,本书收集了大量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资料,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和理论支持。
在本图谱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鼎力支持与帮助,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表达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要向所有参与本图谱编写、校对的同事和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正是你们的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才使得本图谱顺利出版。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将持续关注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议题,不断完善本书的内容,以确保其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诚挚地希望广大临床医生和检验同仁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不懈努力、砥砺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卓越的成果,为推动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闫立志 郑 磊
2025 年3 月
闫立志 医学硕士、副主任检验技师、执业医师。现就职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细胞形态学检验工作,擅长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学、支气管刷片及各种穿刺液细胞学、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及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出版专著《尿液有形成分图谱新解及病例分析》《呼吸系统细胞学检验诊断图谱》,主编《体液细胞学图谱》《尿液有形成分图谱精选》《临床体液细胞AIE荧光染色图谱》,参编10余部形态学著作。执笔2020版《浆膜腔积液、脑脊液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专家共识》。
郑 磊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南粤优秀教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主任、广东省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生物传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教育委员会执行主席,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分会(CSEV) 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医学技术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担任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主编,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副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液体活检新技术研究、血栓与止血实验诊断、智慧检验临床与教育研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AACC CPOCT项目、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在Adv Sci,JEV,Angew Chem Int Ed, Materials Today, ACS Nano, ATVB等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教材和专著 8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5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泌尿系统解剖与组织结构/ 001
一、 肾脏位置与结构/ 001
二、 输尿管位置与结构/ 004
三、 膀胱位置与结构/ 004
第二节 尿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006
一、 肾小球的滤过/ 006
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006
三、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006
第三节 尿液检验概论/ 007
一、 尿液理学检查/ 007
二、 尿液化学成分分析/ 011
三、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013
四、 尿液细胞学检查/ 013
五、 尿液其他检查/ 014
第二章 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流程及质量保证
第一节 尿液标本类型与采集/ 017
一、 标本采集要求/ 017
二、 标本类型及适用范围/ 017
第二节 尿液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 018
一、 标本接收/ 018
二、 涂片制备/ 019
三、 染色/ 019
四、 显微镜检查/ 026
五、 报告书写与临床沟通/ 029
六、 质量保证/ 031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仪器法/ 032
一、 流式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033
二、 数字成像技术有形成分分析仪/ 035
第三章 尿液细胞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一节 尿液细胞检验概论/ 041
一、 尿液细胞种类/ 041
二、 尿液细胞鉴别方法/ 042
三、 尿液细胞检验质量保证/ 042
四、 尿液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043
第二节 尿液非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044
一、 红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044
二、 白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052
三、 巨噬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064
四、 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其各种变化/ 070
五、 足细胞及临床意义/ 086
六、 柱状上皮细胞及临床意义/ 087
七、 鳞状上皮细胞及其各种变化/ 089
八、 尿路上皮细胞及其各种变化/ 097
九、 良性尿路上皮细胞/ 116
十、 非典型尿路上皮细胞/ 121
十一、 尿路上皮化生/ 122
第三节 尿液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124
一、 泌尿系统肿瘤概论/ 124
二、 尿路上皮癌/ 131
三、 鳞状细胞癌/ 143
四、 腺癌/ 145
五、 神经内分泌肿瘤/ 146
六、 非上皮性恶性肿瘤/ 148
七、 淋巴瘤/ 149
八、 膀胱转移性肿瘤/ 150
第四章 尿液结晶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一节 尿液结晶检验概论/ 157
一、 结晶与结晶尿/ 157
二、 尿液结晶的形成/ 157
三、 尿液结晶的种类/ 158
四、 结晶的鉴别方法/ 159
五、 尿液结晶检验的临床意义/ 160
第二节 尿液结晶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162
一、 酸性尿液常见的结晶/ 162
二、 碱性尿液常见的结晶/ 209
三、 病理性结晶/ 231
四、 药物结晶/ 257
五、 其他结晶/ 272
第五章 尿液管型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一节 尿液管型概论/ 275
一、 管型概念/ 275
二、 管型形成条件/ 275
三、 管型的种类及临床意义/ 275
四、 管型的鉴别/ 277
五、 管型检验的质量保证/ 277
六、 临床实践中关于管型的常见问题/ 278
第二节 各种管型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279
一、 透明管型/ 279
二、 颗粒管型/ 283
三、 泥棕色管型/ 288
四、 蜡样管型/ 290
五、 白细胞管型/ 300
六、 红细胞管型、血液管型与血红蛋白管型/ / 306
七、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315
八、 脂肪颗粒细胞管型/ 326
九、 诱饵细胞管型/ 329
十、 脂肪管型/ 329
十一、 宽大管型与窄小管型/ 334
十二、 蛋白管型/ 342
十三、 含铁血黄素管型/ 348
十四、 结晶管型/ 350
十五、 空泡变性管型/ 357
十六、 真菌管型与细菌管型/ 360
十七、 混合管型/ 361
十八、 重叠管型与嵌套管型/ 365
十九、 特殊形态管型/ 372
二十、 假管型/ 378
第六章 其他有形成分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 微生物与寄生虫/ 381
一、 细菌/ 381
二、 真菌/ 382
三、 寄生虫/ 385
第二节 其他有形成分/ 391
一、 脂肪滴/ 391
二、 黏液丝/ 392
三、 蛋白颗粒/ 392
四、 精液或前列腺液成分/ 394
第三节 尿液常见的污染物/ 397
一、 植物成分/ 397
二、 肌纤维/ 403
三、 玻璃碎片与划痕/ 403
四、 鳞粉/ 404
五、 滑石粉颗粒/ 404
六、 吸水树脂/ 405
七、 浮游生物/ 405
八、 水藻/ 405
参考文献/ /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