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在路上 该书为诗集,内容主要包括:一、诗人细致描述了一年四季风景的变化与内心感受,并且以旅游者的眼光呈现了大自然风景和与当地的迷人风情,展示出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二、诗人以向内看的方式真诚书写了爱情、亲情与友情体验,情感内敛、深沉而动人。是对情感的思考和对逝去年华的追忆。三、诗人从岁月流逝与自身的经历中,对于人生进行沉静的自我反思,从中提炼出自我的生命哲思。整部诗集抒情气息浓郁,诗思开阔、纯粹,语言风格质朴、真挚、深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 一本好诗集,就像忆到深处,灵魂觉醒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极境。诗歌从来不是语言的装饰,而是语言的真相。诗人自成系统,用高度机智和理性,半俯视的视角将时间与空间思维不断切割与转换,形成极其鲜明的个性,诗歌现场感和空间美学。这,不仅展示写作者对汉语诗性本质的深度开掘,更是彰显追求生命真实的重要意义。在我看来,就是这本诗集作者的重要贡献。 王舒漫(当代诗人画家,独立学者,策展人) 我们可以确认,王霆章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不时又能展示自己风格的多面性,彰显出诗人创作的丰富性与扎实艺术功力。总之,王霆章属于一位精神自传型的诗人(在这一方面,他与其安徽诗人老乡海子颇为类似),诗人一直在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上漂泊,他自觉地以一颗敏感与敏锐的诗心,寻觅灵魂的风景,以执着的姿态塑造出自己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还乡诗人形象,在此,衷心祝愿诗人未来在寻觅灵魂风景的创作道路上,取得越来越丰盈的艺术收获!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 序言:在路上寻找灵魂的风景 读王霆章诗集《在路上》 谭五昌 作为一位生活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安徽籍诗人,王霆章内心深处的异乡感和飘零感可以说是溢于纸上的,虽然他在社会与物质层面属于一位成功人士,但诗人的灵魂经常处于一种流浪状态,骨子里存在一种深刻而固执的流浪情结。他在《告别》一诗中如此向世人宣称:我的内心深处/始终埋伏着一位流浪者/此生本无乡/沿途皆风景。由此可见诗人身上流浪情结之深重。缘于其流浪情结,诗人才对自己在路上的漂泊命运有着自觉的体认。王霆章在其代表作之一《在路上》中发出这样的心灵自白:雨水将漂泊的灵魂打湿/只有路才是永远的情人。在这里,漂泊的灵魂与漂泊(流浪)的命运达成了同构状态。因此,诗人王霆章在流浪的道路上与漂泊的命运中始终执着地寻觅着灵魂的皈依与精神的故乡。灵魂意义上的回家、还乡,成为王霆章诗歌创作中鲜明的主题与心理动机。在《回家,一生千寻》一诗中,诗人痛苦而热烈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的灵魂四处流浪/我是一个有过家的人。十分明显,这里的家并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屋子,而是喻指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归宿地。王霆章作为一位回家、还乡情结十分浓郁的诗人,其现实的生存与奋斗目标推动他走向上海这个他乡,诗人被迫与自己的故乡(精神意义上)疏离,内心无比焦虑。而当自己直面五担米奔波低眉颔首的现实坎坷时,诗人的思乡之情已经不再属于物理性层面,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灵魂的渴望,强烈的流浪感促使诗人迫切想要抵达一处能够让心灵栖息的精神彼岸,那是一个能让诗人感到灵魂温暖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所以,诗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精神的还乡:我的一生都在还乡/那永远无法抵达的地方(《断章》)。的确,诗人高度理想化的精神故乡始终难以抵达,童年时代的故乡与乐园业已成为回不去的过往,而客居异乡的流浪感总是挥之不去,于是诗人如此言说:节日里,爱着的人会更加相爱/孤独的人永远孤独/无论你身在何处/当下即故乡(《节日里》)。失去精神故乡的诗人开始学着在他乡建构故乡,以当下即故乡的自我心理安慰,尽力驱除内心的漂泊感与孤独感。 质言之,王霆章诗歌中的回家、还乡属于乡愁主题。乡愁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最为经典的母题之一。古时无数诗人骚客留下了诸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这样一些经典性的乡愁诗篇。对于中国古代诗人而言,乡愁的本质主要是其作为游子远离故土、漂泊他乡,交通的不便使游子一旦离乡便难以再归故乡,从而滋生思乡之愁绪。到了中国现当代诗歌阶段,乡愁的含义发生了时代性变迁,在当下(21世纪)许多具有乡村背景、生活于大中城市的中国诗人的心目中,其地理意义上的、切实存在的乡村故乡或城镇故乡,已经悄然转换成诗人心灵、灵魂与审美意义上的精神故乡了,或者更准确一点说,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与物质意义上的故乡完全叠合在一起,难以区分了,因而,当代中国诗人笔下的乡愁情感表达内涵丰富,打动人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霆章的诗作《我是一个有过故乡的人》能够唤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作品中的乡愁体验与乡愁主题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故乡的失去表征着今日城市诗人们精神家园的虚化、灵魂的无处安放、文化身份认同的迷茫与焦虑,进而让他们强烈感到生活在别处,由此产生不可抵挡的浓郁精神乡愁。从上述角度来看,王霆章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诗作《回家》,就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乡愁诗篇,诗中写道:所谓故乡/就是家所在的地方/所谓家/就是母亲所在的地方。这些涉及主题的关键性诗句,让人不觉联想到余光中在其经典诗篇《乡愁》中思念母亲的有关诗句与情景描述,在余光中与王霆章两位诗人的诗篇里,母亲都成了乡愁的生动载体与意象符号了。 作为一名倾向于聚焦精神世界的内向性诗人,王霆章擅长表达灵敏、细腻而深刻的生命感知,诗人通常以真挚、富有力度的诗句道出其丰富多姿的生命体验。其中,诗人对于孤独感的表达最能触动人心。在王霆章看来,人生来就孤独,生命的本质是孤独,人是孤独的朝圣者,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人只能独自艰难行走。诗人借当今西方一位艺术名人的去世,表达人生的孤独体验:人生是孤寂的,短促的旅程/尤其在深夜/隔离的人与人/他们疲惫的灵魂/被科恩低哑的歌声所包围/一杯红酒/摇晃着红尘客栈/……(《科恩之夜》)。这种对于生命孤独的深刻体认,在他的诗作《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空城》中表达得更为深刻、到位,也更为形象、生动。于王霆章而言,人生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诗人渴望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难以建立,与美好相关的事物难以得到,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不可跨越的心理距离与鸿沟。难得的是,王霆章笔下的孤独书写并不仅仅具有心理学含义,很多时候还具有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意味,是一种对生命现象与人生常态的哲理式揭示。例如,诗人在《节日里》一诗中如此言说:孤独的人永远孤独,话虽质朴,但发人深思。 里尔克在《写给青年诗人的信》中说:其实作为一个诗人来说,既可以给人的灵魂赋予孤独,也可以给所有孤独的万物赋予灵魂。只要沉思,这就是可能的。某种意义上,王霆章就是一位孤独的沉思者,他努力赋予万物以灵魂,然后赋予它们以孤独,从而呈现生命的本质。在这一方面,他的《灵魂》《冬至》等诗作颇具代表性。 王霆章诗歌中除了呈现出鲜明的孤独意识外,还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时间意识。诗人几乎为每个月份专门创作诗篇(例如《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十二月》等),以丰富多彩的意象画面书写自己的季节体验。这些诗作情调普遍较为忧伤,因为诗人痛心于时间的无情流逝。例如诗人在《三月》一诗里这样写道:花儿,要开就尽情地开吧/开着开着就残败了/人儿,要爱就尽情地爱吧/爱着爱着就淡漠了。诗人情绪消沉的原因,是对时间无情性质的深刻体认。在诗人王霆章身上,时间意识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其死亡意识的自觉彰显。本质上讲,死亡意识是一种极具严肃性质的时间意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在代表性诗歌文本《记住,你会死的》中,诗人如此勇敢而坦率地宣称:记住:你会死去的/我也会/一分为二/肉身来自尘土/必归于尘土/灵魂随风飘逝/成为被呼唤的名字/遗忘或想起/都是后人的事。这些表达锐利的诗句,具有震撼读者心灵、警醒读者思想的强烈效果,令人醍醐灌顶,印象深刻。在王霆章眼里,时间是流动而短暂的,不存在可逆性和轮回的可能,死亡就是切实的终点,唯有向死而生,才是生命的真谛。所以,在《悼念一位抑郁成疾的歌者》一诗里,诗人坦言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且及时行乐;而在《挽歌》一诗里,诗人表示,需要珍惜生命、爱、花朵、窗帘以及大草坪上自由的阳光。可以说,王霆章身上的死亡意识是其生命悲剧意识的鲜明体现(二者常常合二为一,互为印证),我们在王霆章的《单程车票》《本列火车没有目的地》等诗作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悲剧生命意识,漂泊感、孤独感、荒诞感等负面性的生命感悟与哲思蕴含其中,显得深刻而通透,由此展示出王霆章诗歌写作的思想深度与精神分量。 当然,王霆章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也有非常真挚、温暖、动人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诗人的亲情书写方面。作为儿子,王霆章对于母亲怀有深厚的情感,想起亡母含辛茹苦的一生,诗人内心便涌出无限的悲伤与怀念,他在《挽歌》中这样对母亲倾诉:天使白袍曳地:得失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母亲,那就让我们带着对您深深的怀念/穿过彼此守望的星空/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追忆已故的母亲,诗人坦白的话语掏心掏肺,一片深情,令人无比感动。除了亲情,爱情也是王霆章情感世界里重要的精神支柱。只不过,相比亲情的温暖、恒久、单纯与安定感而言,王霆章笔下的爱情表达更为丰富、复杂、多彩。诗人在整体上对于爱情是充分相信与肯定的。《爱情总是正确的》可为此方面经典性文本:我们间隔的距离/恰好是两次爱情之间的距离/如今我坐在你对面/就是坐在了花的对立面/但我依然相信/爱情总是正确的/开始是正确的/结束是正确的/甚至没有发生也是正确的。诗人以间隔的距离比喻分离的爱情,尽管相爱的日子已成为过去,但诗人仍以平和乃至感恩的心态接受一切,并相信爱情总是正确的。这种超越性的爱情观念凸显出诗人对于爱情本身的无比珍视。他的《风景区》一诗,则以优美的意象画面、明亮温馨的情调生动传达出了爱情的美好,令人憧憬与向往。而在《七夕》一诗中,诗人则表达了爱情的失意与忧伤,因为诗人在一个属于爱情的日子却没有等来自己的心上人:鹊桥上车水马龙/我最期待的那个人/却始终没有来//你不来/银河再美/都是别人的。同样,《她在深夜读我的诗》《月亮与玉兔》《昨夜,我和一个陌生人聊起了你》《秋刀鱼》《海伦》《蒙尘的旧物:耳环》等诗篇,也都表达了对自己爱慕女性的思念、惜别、不舍、幽怨、无奈,以及时过境迁后的豁达、感恩等丰富多样的情绪与心态。可以说,王霆章的爱情书写并不单单指向爱情本身,更多是一种象征和隐喻,它代表着美好、纯洁、理想与追求,象征着诗人对青春时光的深情怀念和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 优秀的诗人不但应该具备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技巧与个性化的艺术风格。从这一角度来看,王霆章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作既有非常丰富的题材、主题和思想内容,又富有灵活多样的表现技巧与语言方式,内容和形式相互匹配与契合,抵达了颇高的艺术境界。总体说来,对话体叙述方式是王霆章诗歌里常常采用的一种创作技巧,例如《蒙尘的旧物:耳环》一诗,就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核心来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叙述策略:我一直都在回家的路上,可总也回不去……你的房间一直保持着/你离开时的模样只有墙反复被刷新/她注视着/从镜子里长出来的苜蓿草/她的日记里,残留着火车汽笛声。这首诗里,在回家路上的是女人,将房间保持原样的是男人,旁白则是诗人自己。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抒情范式,用多声部共振的表现手段,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使得诗歌内容生动而富有戏剧性与感染力,为读者提供了开阔的阐释空间。类似的对话体诗篇还有《清明纪事》《那年在马里昂巴德》《局:城市的核心地带》《30号公路上的交通事故》《硬币》《通往斯特拉斯堡的铁轨》《耳语者》,等等,给人留下颇深的阅读印象。 与对话体叙述方式相对应的则是诗人采用的独白体叙述方式,例如,诗人在《一个父亲的自白》一诗中写道:如果/你选择远方/我愿意做马车夫/在你抵达目的地之后/悄然离去/我的泪水/转身后才会落下 。这里,诗人以自言自语的叙述直接呈现自己的内心活动,用自由的节奏传达自己的情感,以深情而浪漫的氛围来增强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王霆章的诗歌写作在表现技巧与叙述方式上富有个性,其诗歌语言因充满想象力而引人入胜。其中,《蝙蝠》是最能体现王霆章诗歌语言想象力的一首典范之作:我写诗,因为绝望/更因为我想要超越这种绝望/所以,我从灵魂的洞穴中/驱赶出一群又一群蝙蝠//蝙蝠倒挂在祠堂屋檐下/让我的世界观显得本末倒置/蝙蝠昼伏夜出/因为牙齿微弱的光亮//在黑夜深处,这些盘旋的掠食者/需要比黑夜更黑的翅膀/作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因为存在感/令人兴奋异常。全诗以蝙蝠为主要意象,将其与灵魂的洞穴祠堂屋檐黑夜等元素相结合,突破了常规的修辞法则,以一种独特的气氛打破了传统诗歌中常见的语言与意象,创造出一种新奇、陌生化的表现效果。不过,王霆章的语言想象力不仅停留于遣词造句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思想精神的深度和开放性方面,如在此诗里,诗人就通过对绝望的直面与超越、对存在感以及对黑暗与光明的辩证性考量,表达了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简单说来,王霆章诗歌语言风格是质朴、率真、深沉、厚重的,整体上体现为一种鲜明的中年写作的审美特征,其诗作《中年中秋意》典型地展示出诗人的中年写作特色,背后流露的是诗人的中年心态。因此,王霆章的诗歌通常显得深沉、厚重与苍凉,而没有青春写作常有的激情、热烈与奔放。不过,王霆章有些诗作也充满了青春写作的色彩与韵味,《萤火虫的心事》是此方面的典范文本,全文如下: 为什么总要/等到雄鸡将天下唱白/你才会高昂着头/让衣裙/鲜艳地飘过/我蛰伏的草丛/你从未想过昨夜/我是怎样孤独而热烈地燃烧/如果你转过身来/我羽翅的每次颤动/都可以告诉你/昨夜曾有过/多么动人心魄的星空 这首诗以拟人、独白的手法,通过萤火虫形象的艺术化描写,极为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一种无比孤独、无限热烈、不管不顾的爱情体验,充满了青春般的火热激情。全诗想象丰富、出色,意境优美、壮阔,情感真挚、强烈,极具感染力,令人过目难忘。 通过上述简要论述,我们可以确认,王霆章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不时又能展示自己风格的多面性,彰显出诗人创作的丰富性与扎实艺术功力。总之,王霆章属于一位精神自传型的诗人(在这一方面,他与其安徽诗人老乡海子颇为类似),诗人一直在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上漂泊,他自觉地以一颗敏感与敏锐的诗心,寻觅灵魂的风景,以执着的姿态塑造出自己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还乡诗人形象,在此,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衷心祝愿诗人未来在寻觅灵魂风景的创作道路上,取得越来越丰盈的艺术收获! 是为序。 2025年3月16日初稿,3月18日凌晨写就,于北京京师园 谭五昌简介:江西永新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迄今已出版《诗意的放逐与重建论第三代诗歌》、《在北师大课堂讲诗》(5卷本)、《新世纪长治诗群研究》、《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诗歌精品》、《我们散文诗群研究》、《中国新诗排行榜》、《每日一诗》、《青年诗歌年鉴》、《中国儿童诗精选》等学术著作及诗歌类编著七十余种。自2011年起至今,发起并主持年度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 王霆章:安徽蚌埠人,工商管理硕士。1982年开始写诗,曾任华东理工大学诗社社长,后留校执教。担任《现当代中外诗歌赏析》《中国当代知名诗人诗年历》主编。作品散见于《诗歌报》《上海文学》《特区文学》等报刊,作品入选《当代学院诗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中国新诗排行榜》等选本,著有《走向成功》、诗集《镜子里的陌生人》。获得2020年度十佳华语诗人奖、第11届人人文学奖最佳男诗人奖。 目录 选择 (001) 单程车票 (003) 十一月 (006) 十二月 (008) 祈祷者 (010) 蝙蝠 (011) 安塔利亚 (013) 热气球 (015) 中年中秋意 (017) 四月 (019) 风景区 (021) 萤火虫的心事 (023) 余震 (024) 冬日里的阳光 (026) 一月 (028)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空城 (030) 灵魂 (032) 今天, 我来到离你最近的地方 (033) 冬至 (035) 蒙尘的旧物: 耳环 (036) 海伦 (038) 南方情绪 (039) 节日里 (041) 告别 (042) 奈保尔的晚宴 (044) 月亮与玉兔 (046) 她曾在深夜读我的诗 (049) 在路上 (051) 挽歌 (053) 退步 (055) 蒙尘的旧物: 面具 (056) 悼念一位抑郁成疾的歌者 (058) 白粥 (059) 一个父亲的自白 (061) 记住: 你会死的 (063) 一只蝴蝶 (065) 我是一个有过故乡的人 (067) 床头柜上的一杯水 (069) 爱情, 从来都是短暂的 (072) 薛定谔的猫 (074) 四合院 (076) 超级月亮 (078)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 (081) 一日二餐 (083) 三月 (085) 有些 (088) 挽歌 (089) 麻雀 (091) 太阳升起 (093) 布里丹之驴 (095) 秋刀鱼 (097) 疤痕 (099) 科恩之夜 (101) 饮者 (103) 雪国 (105) 断章 (106) 东山的枇杷成熟了 (107) 一只蝴蝶 (109) 偶然 (111) 一首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112) 清明记事 (113) 本列火车没有目的地 (115) 本命年 (118) 那年在马里昂巴德 (120) 空椅子 (122) 悼念杨绛先生 (123) 冬日 (124) 下山 (126) 局: 城市的核心地带 (128) 30号公路上的交通事故 (130) 漂, 浮也 (134) 雨水是公平的 (136) 老球童 (137) 哀悼日 (138) 望春风 (140) 终年辞 (142) 烟花 (143) 昨夜, 我和一个陌生人聊起了你 (145) 丽江, 丽江 (147) 时光碎片 (149) 爱情总是正确的 (153) 栖霞的一夜 (155) 夏之文 (157) 中央公园 (159) 八月的某一天 (161) 七夕 (162) 老树 (163) 窗帘 (165) 硬币 (167) 雨中奔跑的男人 (168) 飞越美利坚 (170) 她在深夜读我的诗 (173) 咖啡还没有冷 (175) 面具 (178) 通往斯特拉斯堡的火车 (180) 过河记 (182) 手势 (184) 耳语者 (185) 回家, 一生千寻 (187) 海子, 我选择用最安静的方式怀念你 (188) 春天里 (190) 回家 (192) 诗是写给自己看的 (193) 重阳节乘动车从成都到西安 (195) 芳华 (196) 沐浴米勒画中的光 (198) 秋分 (199) 盛夏的果实 (200) 蝴蝶 (202) 摆渡船夫 (203) 黑暗中的事物 (205) 一月 (207) 泪水中归来的王者 (209) 深夜的莫扎特 (211) 摆渡船夫 (213) 梭罗的瓦尔登湖及其他 (215) 跋一: 漫不经心, 大道至简 杨四平 (217) 跋二: 真水无香 王舒漫 (220) 评论: 立意高远, 纵横跌宕 王霆章新诗集《在路上》 审美镜像的自由突破 王舒漫 (223)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