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她或坐船,或骑马,或徒步,带着她的爱尔兰猎犬杰克,从西南边境,取道四川、湖北……一路北上穿行至蒙古戈壁。伊丽莎白放弃舒适的校园,在不平等条约、西方军事入侵、商业殖民介入的社会变乱中,开启中国之旅,以真正获得对这一古老文明及其人民的印象。她有意避开城市,走上的却是离经叛道的旅程:住猪圈、睡稻草铺、溪边打盹……同时发现中国的友好、安全和包容。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教授伊丽莎白·肯德尔1911年中国之旅的所见所闻,书中含40幅作者拍下的照片,以外来视角,生动展现社会巨变时期的中国风景与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前夕,年过半百的美国历史学女教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自西南山野入华,开启离经叛道的穿越之旅,只为寻获对这一古老国度的真实印象。
她带着一只爱尔兰猎犬、一台照相机、若干随从,在完全听不懂汉语的情况下,自云南入境,穿过四川、湖北,北上卡拉根、蒙古戈壁,直抵西伯利亚……
她绕开繁华的港口与都市,跋山涉水,一路穿行村寨、溪流、草原,既观光,也被围观,却从未受阻挠。
◎本书为百年前在华外国人旅行纪实,书中含约40幅珍贵老照片以及作者行旅路线图,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华南、华中以及华北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极具史料意义。
◎本书为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朱靖江主编时光·旷野丛书中的一本
自序
我写下寥寥数语,以帮助读者理解本书记录的中国旅程。旅程始于1911年,中国革命前风平浪静的最后数月。
凡曾前往世外之地,感受捕捉异域异族印象之愉悦的旅者,从此便不再自由,他必然日夜受到感召,希冀再度上路求索。数年前我初踏征程,曾前往远西疆域彼时尚有未开拓之境寻觅印象体验。自此之后,每逢机缘巧合,闲暇之时俱在肯塔基山脉、托鲁斯山脉、黑山、印度等地度过。世上各地皆有趣味,因各处自有其人文特色,然而,凡因东方心醉神迷者,往后均不能自拔;一迈步,总不禁往东行。
要见识东方,就必须避开已半欧化的城镇与通商口岸,远离旅馆铁路的舒适,准备接受鲜有人至之径的各种苦乐。可是,所得补偿也极多。旅者得以目睹变幻的景观,终日漫步于户外,远离乏味生活的藩篱。而最重要的是,能生活于原始简单却又历史悠久的民族当中,相形之下,即便是最古老的西方文明,也显得简陋粗糙,尚未开化。因此,当两年前再次上路,我自然而然便走向东方,而此次,我感受到中国的召唤。我并非刻意追寻任何知识,而仅仅想收获对中国及其人民的印象。与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我对中国人的认识源自书本所言,以及偶然之间观察身边为我们洗刷衣物的广东人所得。他们沉默不语、难以捉摸,在美国随处可见,又不为人所知。他们漠然的脸庞藏着怎样的谜团?也许中国之行能为我解答疑难。况且,即便是最无知冥顽的头脑,也清楚东方将要发生剧变,尽管只有少数人意识到其变化之迅猛。在迎来中国的新面貌之前,我期盼先看看其旧风貌。可沿岸城市已留下西
方印记,故非我心之所属。于是我转向内陆,前往西南地区的云南省与四川省。那里风光旖旎,皆为政治商贸重省,但同时民风尚存,正合我心意。
自然而然,我被劝诫前路险阻,不要前往,不过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数年前一个夏天,我曾孤身漫步于西藏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游历拉达克与巴尔蒂斯坦。有此体验,我自能从容面对劝阻。正如以前一样,我发现越是了解中国者,便越热切敦促我前行。如同书中内容所示,旅程当中无惊无险。我并未遇上任何困难危险,几无能令故事生色之处。
的确,我身为一名中老年美国女性,自身具有一定优势。中国人特别敬老;女性又不似男性让人恐惧,不致引发敌意;在四川边远荒僻之地,我还遇上得知美国政府已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当地人,他们待我尤其友善。倘若某些西方人所言非虚,其时我乃因不识中文而得益,人们亦不欺我孤立无助。此番观点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如情况属实,西方世界应当从中国学习一二。
可是,若非沿途遇上的各种好心人慷慨支援他们当中有欧洲人、中国人、军官、商人、传教士,都是散布各地的先行者我断不可能完成此举,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路上各地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代表以及俄亚银行代表多番相助,我亦不胜感激。
回望过去,我深知一切皆有价值。短短半年远不足以了解一个陌生的文明,但得见一个伟大的民族生活于其家乡,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实属庆幸。而且,我还得以通过所见所闻深刻感受尽管东西有不同,最为重要的乃是人之本性,而无论世界何地,人类本质均大同小异。
1912年11月写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果园
伊丽莎白·肯德尔(Elizabeth Kimball Kendall),美国历史学、政治学教授。1855年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米德尔伯里,先后在德国和法国求学,并在牛津大学学习了两年历史,后于波士顿大学获得法律学位,1879年开始任教于美国七姐妹之一的女子学院韦尔斯利学院,讲授历史和政治,直到1921年退休。任教期间,于1914年到访土耳其,1915年到达中国的贵州和广西,1917年去往上海,随后出发前往甘肃。著作有《中国漫行记》(A Wayfarer in China)、《英国国家的发展》(The Growth of the English Nation)等。
译者简介:
高丹,译言网签约译者。毕业于郑州大学。译作有《东帆西扬:耆英号之航程(18461855)》等。
陈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哲学、英美小说、文学翻译。译作有《改变遗传》、《夜与日(上下)》(合译)。
第一章 穿过东京
第二章 云南府的日子
第三章 穿过云南
第四章 建昌道
第五章 走上官马大道
第六章 打箭炉
第七章 羊肠小道
第八章 穿越成都平原
第九章 峨眉山圣地
第十章 沿长江而下
第十一章 从长江到长城
第十二章 蒙古草原
第十三章 穿越戈壁荒漠
第十四章 圣城库伦
第十五章 北上西伯利亚铁路
第十六章 中国之若干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