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间长河,以艺术为舟,编织完整的中华文明图谱。
中国艺术以其多元的表现形态和鲜明的美学品格,深刻参与了中华文明的演进。本书通过一条完整的时间线,将中国艺术置于文明发展的宏大历史语境中,看艺术创作与文明发展如何深度互鉴、彼此成就。
遴选300个关键历史事件,串联起一条绵延100000年的时间线,精选800余件代表性艺术珍品,涵盖陶器、青铜、玉器、书画、雕塑、建筑等门类,包括传世瑰宝、海外遗珍、考古新发现。每件作品配有高清图片和专业解读,从历史背景、材质工艺到文化内涵,提供全方位的鉴赏指南。
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彩陶到商周威严的青铜礼器,从秦汉画像的生动叙事到唐宋绘画的意境深远,从元明工艺的精巧细致到清代艺术的多元融合,这条时间线不仅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风格演变,呈现中国艺术如何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创新发展,更揭示了艺术与时代精神的深刻互动当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时,青铜器的纹饰正由神秘走向规整;在李白吟咏盛唐气象之际,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开创了人物画的新境界;当朱熹建构理学体系时,马远、夏圭的"边角山水"正呼应着内向自省的哲学转向。通过这样的历史对照,中国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审美对象,而成为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窗口。
如此中国,见证文脉绵长,生生不息。
【以艺术为罗盘,包罗万象的中国文明史】
每一件中国艺术品均是其所处时代的文明印记。手工捏制的原始彩陶到高温控釉的宋代汝窑,见证技术的进步;汉代丰富的墓葬文物是事死如生观念的具象;克孜尔石窟壁画是文化碰撞的痕迹;从彩色矿石颜料到水墨的更替,折射华夏审美的哲学转向……本书从中国艺术的角度切入历史的原境,以艺术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以其媒介、造型、图像、色彩之嬗变,解码蕴含其中的中华文明内核。
【以时间线为经纬,绵延不绝的中国文明史】
中国艺术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谱写赓续不断的文明诗篇。本书从文明的源头讲起,以约300个关键历史事件为节点,横向串联起从史前到清末、跨越100000年的时间线,继而纵向牵引出各朝代丰富的艺术杰作。艺术史的各种线索交叉呈现,不同艺术类别或流派的缘起、变革和演化,或深沉隽永、或面目一新、或异军突起,令人目不暇接。读者既能以宏观视角鸟瞰中国艺术概貌,建立认知框架,又可从微观层面了解每件杰作的历史语境和艺术特色,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宫殿。
【以图像为载体,可视可触的中国文明史】
中国艺术门类丰富,留下了异彩纷呈的视觉资料。青铜器的庄重纹饰、陶瓷器的细腻釉彩、丝帛的华美图案、篆刻的方寸天地、雕塑的立体造型、建筑的恢宏气势、书画的笔墨意境构成了中华文明生动的图像档案库。本书汇集近800件文物和约1000幅图片,涵盖传世佳作、海外遗珍、考古新发现,每件文物标注基本信息和专业解读,读者得以直观感受历史现场,如透过史前陶瓷上的舞蹈纹,感知先民祈福时的虔诚,从汉代画像石上的耕作场景了解农耕文明的日常,在《清明上河图》熙攘的街景中体会北宋汴京的繁华气象……
【作者学术背景深厚,解读专业】
由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和美术馆从业者编写,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材《中国美术史》编写组主要成员李凇担纲学术顾问。书中内容经过多轮打磨,为读者带来兼具知识性和易读性的中国文明史。
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专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获首届关山月学术奖,上海美术学院第三届青年学术论坛二等奖,第二届王朝闻美术学学术提名。 本科与硕士分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拥有艺术史与博物馆学双重学术背景。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bu主任。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智识学习中心主任,北京今日美术馆展览策划与宣传总监。 李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尤其关注于中国宗教美术史,以及宫廷艺术、卷轴画、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等领域。著作有《中国绘画断代史》《神圣图像》《中国道教美术史》《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等。
史前时期(约前100000约前2000年)
夏商周(约前2070年前221年)
秦(前221前207年)
汉(前202公元220年)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隋唐五代(581960年)
宋辽金(9601279年)
元(12711368年)
明(13681644年)
清(16441911年)
【特别单元】
01考古学文化/02神秘的三星堆/03汉代人的生死观/04四品/05魏晋风度与六朝美术/06丝绸之路上的艺术/07佛教石窟艺术/08中国的山水画/09院体画/10风俗画/11中国画的笔墨/12卷轴画的材料与形制/13中国的瓷器/14皇帝的画像/15文人画/16版画与年画/17雅俗共赏的扬州八怪/18碑学与帖学/19清宫里的洋画家/20外销画
写在最后
珍品精选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