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不息 一个父亲的照护与哀伤疗愈笔记 关于爱 丧失与父职 罗伯·德莱尼 著 何静蕾 译 哀伤疗愈 重症照护 纪实
定 价:39 元
《心跳不息》是一个父亲的照护与哀伤疗愈笔记,关于爱、丧失与父职。德莱尼一家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从洛杉矶搬到伦敦时,妻子正怀着第三个孩子亨利。这次搬迁带来了探索新生活的期待,也伴随着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在适应伦敦生活、面对文化差异以及德莱尼因剧集走红所带来的变化时,家人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然而小儿子亨利一岁时被诊断出脑瘤,这一变故彻底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德莱尼坦诚地记下了这段经历:从儿子患病、艰难的医疗过程,到承受丧子之痛,面对随之而来的愤怒、困惑等复杂情绪……在深重的悲痛中,他思考了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奥秘以及生者存在的意义。德莱尼以坦诚的态度呈现深刻的痛苦与情感,为遭遇类似重大创伤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理解与慰藉。
我感觉没有任何人能为我照亮前路、指引方向,哪怕抚养我长大的父母也不能。我感觉无依无靠,没人能给予我真正的、本质上的帮助。这是一种非常哀伤、孤单的感觉,虽然在现实世界中我有人陪伴,心中的孤寂却仍然挥之不去。-◎一个父亲的照护与哀伤疗愈笔记◎一份赠予哀伤者的礼物:原来我的感受并不孤独◎刘新宪 作序推荐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社交媒体推荐◎超高口碑纪实文学!Goodreads高达4.62分,超3万人打分,超4千人评论 美亚4.8星高分好评《纽约时报》畅销书《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纽约客》《今日美国》《纽约邮报》年度图书入选《时代》周刊年度bi读百大好书◎和琼·狄迪恩的《奇想之年》一样,生动清晰地讲述了哀伤,以及随之而来的错觉和难以置信的复杂心绪。◎如此悲伤,如此治愈,带着真实且毫无矫饰的力量。◎心会痛,才会爱。带着伤痛,继续生活。
【推荐序】此书讲述了一个父亲丧失爱子的真实经历与感受。迄今为止,它是我读到过的最触动人心的一本丧子父亲回忆丧失经历的书。作者罗伯·德莱尼年幼的儿子亨利罹患脑瘤,在短暂的生命中经历了多次手术、康复、复发,最终在两岁时离世。孩子走的那天,正是德莱尼四十一岁生日。任何一个做过父母的人,哪怕只是想象这样的情景,都会感到难以承受。但德莱尼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探讨走出哀伤的路径,他用文字真诚地记录了自己丧失的经历,并呈现出人类最宝贵最深层的天性爱。他在书中写道:事实上,哪怕失去了儿子,我也依然爱着世人。我也真诚地相信(不论真假),如果人们对当初以及现在依然萦绕在我们一家心头的哀痛哪怕有一丝感同身受,就能明白生活与世界的重心所在。书名《心跳不息》,既是一种生理上的事实,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挣扎。那是一个父亲在失去爱子之后,依旧被迫地活着的事实:他的心还在跳,他的生活还在继续,但那颗心再也不完整了。德莱尼并不试图诗化哀伤,相反,他坦率地展示出那种无助、悲伤、愤怒、绝望,以及在这些情绪之下,从未减少、从未动摇过的如同大山般的父爱。与我所读过的其他哀伤纪实叙事书相比,此书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即来自绝境的幽默。作为一位获得过金球奖与艾美奖提名的喜剧演员与创作人,德莱尼的幽默感渗透在文字的缝隙中。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讲道:当你正被撕裂成两半时,能找到一个让你轻轻发笑的念头,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那个奇迹来自人类在极端绝境下对人性深处抗逆力的探寻,是一种带着眼泪的笑,是伤痛中的微光。 意义疗法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把来自绝境的幽默视为人类应对绝境的一种极为宝贵的态度。在书中,德莱尼没有将这段悲剧经历写成一种纯个人化的孤独体验。他还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的病逝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整个社会结构息息相关。他提及医疗制度的问题、病童家庭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关怀者因理解局限所造成的隔阂之痛等。这正是我们的社会今天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此书将有助于我们这个十分忌讳死亡与哀伤话题的社会对哀伤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它对每一位丧亲者和关怀者来说都极为宝贵,并值得仔细阅读。它提示我们,即使经历了重大丧失,我们仍然能够拥有一颗跳动不息的心即便破碎,即便沉重,却因爱仍能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节奏继续前行并热爱生活。 刘新宪(亚美哀伤咨询培训中心首席咨询师)
罗伯·德莱尼 何静蕾
美国喜剧演员、作家。英国影视学院奖作品《大灾难》的联合创作人和联合主演。曾为《Vice》和《卫报》撰写文章,并出版有多部作品。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居江苏扬州瘦西湖畔。译作有《光阴似剪》《你一生的秘密》《罗密欧或朱丽叶》等。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