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教育资料汇编 桂林分部》以时间脉络为经、以行政区域为纬,梳理南岭走廊的教育资料。时间脉络是指南岭走廊教育发展的历史,涵盖南岭走廊从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的整个历史,主体部分是 1949年以后的新中国南岭走廊教育资料。行政区域是指南岭走廊在历史变迁中各个行政区域,其主体是新中国成立后南岭走廊的区域行政划分。教育资料是关于教育历史的固化成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南岭走廊教育资料汇编 桂林分部》是《南岭走廊教育资料汇编 贺州、梧州分部》的后继著作,聚焦桂林市 12个县的教育资料。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市辖 6个城区 11个县,即秀峰区、叠彩区、高新(七星)区、象山区、雁山区、临桂区和灵川县、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资源县、永福县、阳朔县、荔浦县(现已改为荔浦市)、平乐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2020年,全市总人口 493.8万人。总面积 2.78万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 565平方千米,人口 72万人。本书把桂林市的 6个城区,即秀峰区、叠彩区、高新(七星)区、象山区、雁山区、临桂区的教育资料汇集到临桂县(现已改为临桂区)部分。
《南岭走廊教育资料汇编 桂林分部》系统梳理恭城瑶族自治县、灌阳县、荔浦县、临桂县、灵川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全州县、兴安县、阳朔县、永福县和资源县 12个县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资料。本书包括 12个部分,每个县一个部分。其中,荔浦县教育资料包含 9章;恭城瑶族自治县、灌阳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永福县和资源县 6个县的教育资料各包含 8章;临桂县、全州县、兴安县、阳朔县 4个县的
教育资料各包含 7章;灵川县的教育资料包含 6章。各个县的旧式教育资
料大体涉及县学、社学、私塾、义塾、书院和学宫。因区域发展不平衡,
各个县的旧式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有差别。总体而言,旧式教育的时间跨
度大,内容相对单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县的教育资料大体包括师资队
伍、教学研究、教育的类型(基础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业余教
育、成人教育)、教育经费、设备和勤工俭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机构。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岭走廊各个行政区域的教育有了质的飞跃。各个
年龄阶段的毛入学率大幅提升,师资队伍持续壮大,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教育发展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南岭走廊教育资料汇编..桂林分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本汇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梳理桂林市行政区域内各个行政县域的教育
历史与现状。
第二,明确的历史时限。本汇编的历史上限追溯到有信史可考的教育
史始端,最早为隋唐时期;下限迄至 1990年左右,部分重要教育记述时
间适当下延。
上限确定的理由为:桂林市历史悠久,在桂林市区甑皮岩洞穴发现的
遗物经考证表明,距今约 1万年的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夏
商周时期,桂林是百越人的居住地,形成了著名的百越文化。临桂县
的教育史料于唐朝有据可考。
下限确定的理由为:鉴于近 3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都有详细资料可供
查询和参考,故 1990年以后各县的教育资料不做特别交代。
第三,统一的区域称谓。桂林市的行政区建制历史悠久,秦始皇统
一岭南后,设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名称起源于此。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桂林被设为始安县,隶属于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为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1914年改名为桂林
前言
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历史上桂林长期为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旧称)省会。
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境内的行政区建设历经多次变化。1949年 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 7月、1983年 10月阳朔、临桂分别划归桂林市管辖。1996年 12月 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 9月 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本汇编把桂林境域统一称为桂林市,对恭城瑶族自治县、灌阳县、荔浦县、临桂县、灵川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全州县、兴安县、阳朔县、永福县和资源县 12个县做统一称谓处理。
第四,规范的记述语体。本汇编的行文一律使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用字、标点符号、数字用法、计量单位等遵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本汇编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表随文设。
第五,本汇编的纪年方法,清代以前(含清代)使用朝代帝王年号,括注公元纪年;民国时期使用民国纪年,同一段落内首次出现括注公元纪年。解放前解放后以 1949年 11月 22日桂林解放日为界。
第六,本汇编的教育资料主要来源于有关的档案馆、图书馆(室)藏籍和桂林市各部门档案室资料及地方志,并在每一县域教育资料的开首标题处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出处。
第一部分 恭城瑶族自治县教育1
第 1章 书院 社学 私塾 4
第一节 书院4第二节 社学4第三节 私塾5
第 2章 普通教育 6
第一节 幼儿教育6第二节 小学教育7第三节 中学教育8
第 3章 专业教育 12
第一节 师范教育12第二节 职业教育13
第 4章 成人教育 14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14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15第三节 电大 函授教育16第四节 成人自学考试16
第 5章 教育改革 17第 6章 教师队伍 20
第一节 文化结构20第二节 政治状况22第三节 工资 福利 培训 22
第 7章 经费 设施 25
第一节 经费 25第二节 设施 26
第 8章 群众办学与勤工俭学 28
第一节 群众办学28第二节 勤工俭学29
第二部分 灌阳县教育31
第 9章 县学 书院 社学 义学 私塾 33
第一节 县学 33第二节 书院 33第三节 社学 35第四节 义学 35第五节 私塾 35
第 10章 普通教育 36
第一节 幼儿教育36第二节 小学教育39第三节 中学教育59第四节 人才输送70
第 11章 专业教育 72
第一节 师范教育72第二节 县供销合作社职工学校 73第三节 县职业中学74第四节 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75
第 12章 成人教育 76
第一节 农民教育76第二节 职工教育78第三节 电大 自学考试79
第 13章 教师队伍 80
第一节 教师的任用80第二节 教师待遇81第三节 教师素质83第四节 师资培训84
第 14章 勤工俭学 87第 15章 教育经费 89第 16章 行政机构 93
第三部分 荔浦县教育95
第 17章 机构 96
第一节 行政机构96第二节 教育辅导机构97
第 18章 私学 官学 科举 98
第一节 私学98第二节 官学99第三节 科举100
第 19章 普通教育 102
第一节 学前教育102第二节 小学教育104第三节 中学教育110
第 20章 专业教育 119
第一节 师范学校119第二节 职业中学121
第 21章 成人教育 123
第一节 职工业余教育123第二节 扫盲教育123第三节 自学考试125
第 22章 人才输送 126第 23章 师资 129
第一节 教师队伍129第二节 教师待遇133第三节 教师培训136
第 24章 经费 设施 138
第一节 经费138第二节 设施139
第 25章 勤工俭学 141
第四部分 临桂县教育143
第 26章 学宫 书院 社学 义学 私塾 145
第一节 学宫 书院145第二节 社学 义学 私塾 150
第 27章 普通教育 153
第一节 学前教育153第二节 小学教育156第三节 中学教育164第四节 教育改革172
第 28章 职业技术教育 182
第一节 师范学校182第二节 卫生学校184第三节 农技、农机学校184第四节 其他职业学校186
第 29章 成人教育 188
第一节 扫盲188第二节 高等自学考试190
第 30章 教师 192
第一节 任用192第二节 素质 培训195第三节 待遇198
第 31章 经费 勤工俭学 设施 203
第一节 经费203第二节 勤工俭学207第三节 设施209
第 32章 管理 213
第一节 机构213第二节 行政管理214第三节 教学管理215
第五部分 灵川县教育217
第 33章 学宫 义学 书院 私塾 219
第一节 学宫219第二节 义学 书院219第三节 私塾223
第 34章 普通教育 224
第一节 学前教育224第二节 小学教育226第三节 中学教育235
第 35章 专业教育 248
第一节 师范教育248第二节 职业教育249
第 36章 成人教育 251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251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254第三节 函授 电视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55
第 37章 教师 258
第一节 来源与任用258第二节 素质259第三节 待遇260第四节 培训264
第 38章 教育管理 268
第一节 行政管理268第二节 教学改革269第三节 勤工俭学271第四节 经费 设施272
第六部分 龙胜各族自治县教育277
第 39章 普通教育 278
第一节 私塾278第二节 幼儿教育279第三节 小学教育281第四节 中学教育283第五节 人才输送285
第 40章 少数民族教育 286
第一节 民族高小寄读班286第二节 民族中学班287第三节 民族教育特殊措施 288
第 41章 专业教育 289
第一节 师范289第二节 农村技校290第三节 壮文学校291第四节 其他教育291
第 42章 业余教育 293
第一节 扫除文盲293第二节 业余初中班294第三节 职工业余教育294
第 43章 教师 295
第一节 教师队伍295第二节 教职工待遇297第三节 教师培训298
第 44章 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 300
第一节 教学研究300第二节 教学管理302
第 45章 经费 304
第一节 经费来源304第二节 经费管理307
第 46章 勤工俭学 308
第七部分 平乐县教育309
第 47章 学宫 书院 311
第一节 学宫311第二节 书院312第三节 义学 社学 私塾 313
第 48章 普通教育 315
第一节 学前教育315第二节 小学教育318
第三节 中学教育323第四节 教育改革332
第 49章 专业教育 337
第一节 师范学校337第二节 卫生学校339第三节 职业学校339
第 50章 业余教育 341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341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342
第 51章 人才输送 345第 52章 教师队伍 347
第一节 教师素质348第二节 教师待遇349
第 53章 教育经费 学校设施 勤工俭学 354
第一节 教育经费354第二节 学校设施358第三节 勤工俭学360
第 54章 教育行政 363
第一节 行政机构363第二节 小学管理363第三节 中学管理365
第八部分 全州县教育367
第 55章 州学 书院 义学 社学 私塾 369
第一节 州学369第二节 书院370第三节 义学 社学371第四节 私塾372
第 56章 普通教育 375
第一节 幼儿教育375第二节 小学教育378第三节 中学教育386
第 57章 成人教育 397
第一节 农民教育397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398第三节 成人自学400第四节 电大辅导400
第 58章 专业教育 401
第一节 师范教育401第二节 其他专业教育403
第 59章 师资 406
第一节 队伍406第二节 培训409第三节 待遇410
第 60章 教育管理 41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14第二节 教学质量管理415第三节 教育经费415
第 61章 勤工俭学 420
第九部分 兴安县教育423
第 62章 教育行政 425第 63章 普通教育 427
第一节 县学 义学 书院 私塾 427第二节 学前教育429第三节 小学教育431
第四节 中学教育445
第 64章 专业教育 454
第一节 师范454第二节 职业技术学校455
第 65章 业余教育 456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456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457
第 66章 教师队伍 459
第一节 素质459第二节 培训461第三节 待遇462
第 67章 勤工俭学 463第 68章 经费 设施 465
第一节 经费465第二节 设施467
第十部分 阳朔县教育469
第 69章 私塾 县学 471
第一节 私塾471第二节 县学471
第 70章 普通教育 473
第一节 幼儿教育473第二节 小学教育474第三节 中学教育479
第 71章 专业教育 487
第一节 师范教育487第二节 其他专业教育488
第 72章 业余教育 490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490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491
第 73章 管理 492
第一节 行政492第二节 经费492第三节 教育设备494
第 74章 教师队伍 496
第一节 概况496第二节 培训提高497第三节 生活待遇498
第 75章 勤工俭学 499
第十一部分 永福县教育501
第 76章 儒学 塾馆 503
第一节 学宫 书院503第二节 私塾504第三节 社学 义学504
第 77章 普通教育 506
第一节 幼儿教育506第二节 小学教育509第三节 中学教育519
第 78章 专业教育 529
第一节 师范学校529第二节 职业中学530第三节 其他专业学校530
第 79章 业余教育 533
第一节 农民教育533
第二节 职工教育535
第 80章 教师 537
第一节 队伍与素质537第二节 培训540第三节 待遇541
第 81章 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544
第一节 教育经费544第二节 勤工俭学545
第 82章 教育设施 547
第一节 校舍547第二节 教学仪器548
第 83章 教学管理 5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550第二节 行政职掌551第三节 业务管理553
第十二部分 资源县教育555
第 84章 私塾 义学 书院 556
第一节 私塾556第二节 义学558第三节 书院558
第 85章 普通教育 560
第一节 学前教育560第二节 小学教育563第三节 中学教育569
第 86章 专业教育 577
第一节 师范教育577第二节 职业教育579
第 87章 业余教育 581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581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583第三节 党校584第四节 成人高校584
第 88章 教师队伍 586
第一节 教师的文化素质及培训 586第二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587第三节 民办教师588
第 89章 教学改革 591
第一节 学制、升学及考试制度改革 591第二节 教材改革592第三节 教法改革和教学研究 593
第 90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 594
第一节 教育经费594第二节 教育设施595
第 91章 勤工俭学 596
后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追寻教育之光598